分享

杨琳 |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殘荷聽雨 2023-02-27 发布于北京

杨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Image

摘要:曲艺跟其他社会事物一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生灭流转。那些已经消亡的曲艺形式,有的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记录,我们今天得以查明其兴衰盛亡,来龙去脉;有的则留下的资料极为稀少,犹如雪泥鸿爪,潜藏于茫茫大地之上,等待有心人去发现辨识。本文探讨的步戏、回数和门词就属于明代曾经流行的三种曲艺形式,著名南戏《荆钗记》原本为负心戏,傩戏《张天师着鬼迷》曾风行民间,词曲杨恭是明代声名甚藉的曲艺艺人,而今天它们早已被风吹雨打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们对它们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故在此试加探赜发微,或于了解明代曲艺、中外文化交流及解读有关文献不无小补。

1

步戏:移植越南的戏曲

《金瓶梅词话》(下文简称《词话》)第十九回:“叫了四个唱的,一起乐工杂耍、步戏。”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将“步戏”列入《金瓶梅词话难解词语待问篇》,未作解释。

《汉语大词典》:“步戏,指在戏台上扮演的戏。”“步戏”的表演不一定在戏台上,西门庆院中摆宴,优人平地表演,并无戏台,故此说并不可靠。

与此相反的解释是“步戏”指平地表演的戏。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步戏,山东民间地方戏的一种表演形式。因演出时不搭戏台,演员在平地上边走边唱,且又到处流动演出,故称步戏。”[1]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步戏,—种民间表演,演出时不搭戏台,演员在平地上边走边唱。”[2]说“在平地上边走边唱,且又到处流动”是在说明'步”的含义,然而戏台上的表演又何尝不能如此、何尝不是如此呢?此说也难以采信。

高文达主编《近代汉语词典》:“步戏,演戏。亦指戏班子。”[3]此解难以贯通文献用例。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第一版:“步戏,即百戏。”[4]白氏后来放弃此见,但有些人仍持此见。黄霖《金瓶梅讲演录》:“我颇怀疑'步戏’就是'百戏’;而'百戏’就是杂耍,所以杂耍百戏,乃是一个意思,本没有什么复杂,只是由于一字之误,而多出了许多事情。”[5]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但史料表明步戏是一种特定的戏曲,百戏说不能成立。

范丽敏、李暄飞《“步戏”考论》一文中说:“'步戏’为宋金杂剧院本的另一种叫法,'笑乐院本’为其一。宋金杂剧院本之所以被称为'步戏’,笔者以为是因为其与以'跳’和'舞’为主的杂耍百戏不同,也与后起的以'唱’为主的元代北曲杂剧、宋元南曲戏文及明清传奇不同,其在表演上的主要特点是'步’即走,故称作'步戏’。”[6]此说的依据是《词话》第二十回的记述:“不觉到二十五日,西门庆家中吃会亲酒,插花筵席。四个唱的,一起杂耍步戏。……乐人撮弄杂耍、回数,就是笑乐院本;下去李铭、吴惠两个小优上来弹唱,间省(着)清吹;下去四个唱的出来,筵外递酒。”前面交代宴会上邀请了“一起杂耍步戏”,下面说“乐人撮弄杂耍、回数”对应“杂耍”,“笑乐院本”对应“步戏”。这种分析是合乎事理的。至于说“步”是相对于其他表演以“跳”“舞”“唱”为主而言的,则未见其理,除了坐着弹唱的表演外,其他表演演员都是要走动的,而“笑乐院本”是综合艺术,也有演唱和舞蹈。戏曲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也许步戏的步法有独到之处,故以“步”为名乎?越南的㗰剧源自中国的步戏,㗰剧很讲究一字步、丁字步等步伐的走姿[7],这可作为步戏得名的参证。

“步戏”在文献中记载很少,下面是我们搜集到的一些用例:

(1) 戏具:秋千,提偶,鬼面,傀儡,榼瓜,风筝,竹马,把戏,角觚,象戏,博戏,跳狮,步戏,走马,影戏,藏阄,歌舞。(明莫旦《大明一统赋》卷下,嘉靖郑普刻本)

(2) 凡唱曲之门户: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戏,道情,撒炼,带烦,瓢呌。南音为歌,北音为曲。(明程明善《啸余谱·北曲谱》卷十三)

(3) 优剧之变:初大宴会,始演戏曰步戏,倶旧本,宴女客、尊亲则用傀儡,今翻为新剧,旦必妓女,应接不暇。(明陈继儒《松江府志》卷七,崇祯三年刻本)

(4) 十二日,八贼为关将军祝寿,唱戏一日。先用男人六名清唱,次则女人四名清唱,后用步戏大唱。(明余瑞紫《流贼张献忠陷庐州纪》,收入郑达《野史无文》,孔昭明主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

(5) 狄希陈两个眼东张西嘹,那里有甚么步戏,连偶戏也是没的。(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八回)

综合分析这些用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步戏”之名流行于明末清初。二、步戏是一种戏曲,有动作表演,有歌唱。所谓“旧本”指老戏,表明步戏有故事情节;所谓“步戏大唱”指唱腔,表明步戏有歌唱。例(1)表明演步戏时有专用的道具。三、步戏有自己特有的唱腔,所以它也指一种曲调。四、步戏的表演没有场地限制,可以在平地,也可以在戏台。上面说了,笑乐院本属于步戏,《水浒传》第五十一回:“看戏台上却做笑乐院本。”可知笑乐院本也在戏台上表演。五、步戏的流行地区有山东(《词话》《醒世姻缘传》)、松江(今属上海)、陕西(张献忠为陕西定边县人)等,说步戏是山东民间地方戏,未免偏狭。

步戏虽然在中国消亡了,但有幸传到了越南,并在越南生根开花。美国杰佛瑞·柯瑞(Jeffrey Edmund Curry)等撰《越南》一书:“步戏(Hat Bo)发源自中国戏曲,然而就像宗教节庆一样,越南人也将步戏当作自己独特的文化来宣扬。”[8]越南阮良朋等《我们的英雄人民》:“整天,我们除了吃就是玩,打牌、唱步戏、做㗰剧,鬨然喧闹。当打开牢门时,看见谁经过,总要找几句开玩笑的话说说。”[9]步戏在越南语中的标准写法是Hát bộ,Hát是演唱的意思,bộ是步行的意思。由于bộ与bội(佩戴)读音近似,而步戏的演员要佩戴各种装饰,故又讹变为Hát bội(佩戏)。现代越南语中bội已没有佩戴的含义。下面是越南汉喃文遗产保存协会网站上对bội的解释[10]

Image

由此可知“佩戏”之名来自古代。

越南还有一个戏曲名词叫㗰剧(Hát tuồng),tuồng义为戏剧。越南学术界一般认为步戏、佩戏、㗰剧是同一种戏曲,其来源是中国古代戏曲,具体传入时代则无定论,有前黎朝(980—1009)说、陈朝(1225—1400)说、后黎朝(1428—1789)说等说法。既然㗰剧是由步戏发展来的,根据中国文献中的步戏资料,应该是十六世纪前后传过去的,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没有步戏的踪迹。

Image

越南古代㗰剧《山后演歌》剧本,相传为陶维慈(Đào Duy Từ 1572–1634)创作。图为启定六年(1921年)刻本,现藏越南国家图书馆。

2

《荆钗记》:原为负心戏的证据

《词话》第八十六回:“我在他家也不久了,妻儿赵迎春,各自寻投奔。”后两句是明代流行的俗语,学者们大都猜测跟明代流传的戏剧故事有关,但都找不到任何线索。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等《金瓶梅鉴赏辞典》:“妻儿赵迎春,各自寻投奔,喻各奔东西,自寻生路。赵迎春想是戏曲人物。”[11]傅憎享《金瓶梅隐语揭秘》:“其语义并不难解,大抵与'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相若。然而,赵迎春其人其事其戏若何?多方查考而无所得。”[12]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比喻各自寻出路。取义未详。”[13]

刘敬林《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赵”为方言词,义即“现在”。“迎春”为吴语“辛夷”的别名,“辛夷”谐“心异”,隐指“心变”。“妻儿赵迎春,各自寻投奔”意为妻子现在心变了,自已找自己的出路去了,是自寻去处的趣巧说法。[14]此解迂曲,文意也未谐。

甘肃天水地区流传的烟歌(一种演唱曲艺)《大桃红》唱词中说:“一根叶儿吕洞宾,随带将军录亚平。南方失去北斗星,小秦王爷乱点兵。二根叶儿关大王,身背大刀数周仓。卧龙岗前诸葛亮,英雄好汉数霸王。三根叶儿司马超,丁七郎刻木把香烧。英雄好汉皇三要,尉迟恭前来把名报。四根叶儿王世鹏,舍下娇妻赵迎春。金龙斩了万两金,张朋月下作夫妻。”[15]甘肃西和地区的烟歌《十根叶》中说:“一根(里)叶儿(你是)吕洞宾(呀),舍得江山柳叶儿青(呀),南方里修行(你是)闪火星(呀),小青王(呀)乱点兵。……三根(里)叶儿(你是)王世宏(呀),家定玄建赵迎春(呀),康秀才赞了(你是)万两银(呀),说梅香(呀)定玄的人(呀)。”[16]烟歌中提到的人物都是古代民间传说及戏曲中的人物。王世鹏和王世宏是有关南宋状元王十朋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王十朋的故事流传很广,成为各地戏曲表演的题材,但各地戏曲的剧情及剧中人物不尽相同。明代南戏《荆钗记》反映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王十朋的同科进士王士宏,在昆剧《荆钗记》中王士宏变成了王世鹏[17]。由此可知甘肃烟歌中的王世鹏和王世宏出自《荆钗记》系列故事,但从“王世鹏舍下娇妻赵迎春”的歌词来看,当地流行的戏曲中王世鹏和王世宏直接取代了王十朋,钱玉莲也变成了赵迎春。《词话》中“妻儿赵迎春,各自寻投奔”的熟语表明,赵迎春之名由来久远,应该是早期王十朋负心戏中的人物。

Image

《荆钗记》插图(金陵版画)

学者们大都认为《荆钗记》原本是一部婚变戏,戏中的王十朋是一个负心郎,明代以来才改编成了一个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正面形象。据清劳大舆《瓯江逸志》载:“今世俗所传《荆钗记》,因梅溪劾史浩八罪,孙汝权实怂恿之,史氏切齿,遂令门客作此传以诬之。盖玉莲乃梅溪之女,孙乃梅溪同榜进士也,史客故谬其说耳。又有一说,玉莲实钱氏,本娼家女。初王与之狎,钱心许嫁王,后王状元及第归,竟不复顾,钱愤而投江死。二说颇异。大约传奇中如此假托附会者极多,不足深究耳。”梅溪是王十朋的号。徐宏图《论王十朋的舞台形象》一文指出:

明徐渭《南词叙录》载有宋元“旧篇”《荆钗记》及“本朝”(明代)《荆钗记》两种版本,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荆钗记》都是后者即明人的改本,均为“义男类”,即塑造王十朋对爱情矢志不渝的形象,而对于前者即宋元旧本的情况并不清楚,《瓯江逸志》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正如戏曲史家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所说:《荆钗记》的本子,既有旧本与改本之分,其故事内容亦当有别。如果旧有情节,直把钱玉莲作为一个妓女,因王十朋中状元之后将其遗弃,愤而投江自杀这一段情节,却与温州杂剧初期作品《王魁》那段故事颇为相近。而改本《荆钗记》“或者是为王十朋作一辩解的翻案文章”。[18]

明初丘浚的传奇《五伦全备记》第一出《临江仙》词云:“每见世人搬杂剧,无端诬赖前贤,伯喈负屈十朋冤。九原如可作,怒气定冲天。”这也表明丘浚看到的《荆钗记》是王十朋负心的情节,丘浚认为这种情节冤枉了王十朋。明代熟语“妻儿赵迎春,各自寻投奔”透露的正是王十朋负心抛妻的情节。这里的“妻儿”是妻子的意思,不是指妻子儿女。元佚名《小孙屠》第八出:“自今一家要和气,改日与你娶房妻儿。”

3

《张天师着鬼迷》的本事

《词话》第六十五回:“十一日白日,先是歌郎并锣鼓地吊来灵前参灵,吊《五鬼闹判》《张天师着鬼迷》《钟馗戏小鬼》。”

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等《金瓶梅鉴赏辞典》:“张天师着鬼迷,此剧不见著录,唯有从徐复祚在其所撰《花当阁丛谈·傩》一文中尚能略知剧情,作者当时所见到的'跳霄’(即傩舞、傩戏演出)中有一剧,演群鬼狰狞跳梁,各据一隅,以逞其凶悍。而扮演张天师者出场即登坛作法,步罡书,念咒语,想以此来慑服小鬼,但他的法术不灵,天师计穷,反被群鬼所祟,昏昏然像喝醉了酒似的被迷住了。第六十四回中所演此剧,亦属傩戏,但其表现道家法术不灵,实为下一出演的《钟馗戏小鬼》一剧所宣扬的傩祭灵验,钟馗降妖伏魔法力无边而作的铺垫。”[19]

毛德彪、朱俊亭《金瓶梅注评》:“据《列仙全传》载,太上老君曾授天师以正一盟成秘文、三清众经、斩妖雌雄剑等,并令他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天师修炼成道,即去降鬼魔。众鬼魔不服。先是众鬼挟兵刀矢石来害他,他举手一指,化为一大莲花拒之;鬼众复持火千余炬来,他举手一指,鬼反自烧。鬼王怒,乃会鬼帅兵马各千万众,精甲犀刀,前来围攻。他以丹笔遥画一阵,鬼众皆仆倒,后来众鬼魔又与他斗法,反复数次,皆败。于是鬼帅同声哀告,乞余生远去,再不虐害生民。张天师着鬼迷当指此故事。”[20]

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元明间有关张天师的戏曲剧目有:元石君宝《张天师断岁寒三友》、《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元吴昌龄《张天师夜祭辰勾月》,明朱有敦(按:应为燉)《张天师明断辰勾月》。此处《张天师着鬼迷》本事不详,朱作中有张天师被桃妖迷惑,辨不明真假嫦娥的情节,或即所指。然明清小说中常把'张天师着鬼迷’作为谚语使用。”[21]

吕佩浩、陈建文主编《汉语非本义词典》:“张天师吃鬼迷,张天师:即张道陵,东汉时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后世教徒尊他为'天师’,民间传说其善捉鬼驱邪。典出元·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张天师设坛,召来荷、菊、梅、桃及风、花、雪、月诸鬼神,查究桂花仙子来历。诸鬼神拒不认罪,张天师只好将他们送到长眉翁处发落。后因以比喻强者失去了力量反为弱者所捉弄摆布。”[22]

Image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插图(《元曲选》)

上列四种对张天师着鬼迷本事的推测中,后三种或者没有张天师被鬼迷惑之事,或者勉强牵连,皆不可信,只有第一种可能性较大,俗语中常说“张天师被鬼迷,有法无使处(或无法可施)”,也切合这种傩戏的情节。该戏的具体出处,常见的徐复祚《花当阁丛谈》版本中缺失,仅台湾藏本中有《傩》一条,其中记载了徐复祚亲眼所见的一种名为“跳宵”(上面引文误作霄)的傩戏,该戏在正月初一至元宵期间跳舞。原文说:

最可笑者,古有二老人,谓之傩翁傩母,今则更而为灶公灶婆,演其迎妻结婚之状,百端侮狎,东厨君见之,当不值一捧腹。然亦有可取者,作群鬼狰狞跳梁,各据一隅,以逞其凶悍。而张真人即世所称天师出,登坛作法,步罡书符捏诀,冀以摄之,而群鬼愈肆,真人计穷,旋为所凭附,昏昏若酒梦欲死。顺(须)臾,钟馗出,群鬼一见辟易,抱头四窜,乞死不暇,馗一一收之,而真人始甦,是则可见今真人之无术,不足重也。[23]

《词话》中《张天师着鬼迷》后接着表演的是《钟馗戏小鬼》,也跟上述情节吻合。

4

回数:相声的雏形

明代流行一种曲艺叫“回数”,其资料主要见于《词话》。《词话》第二十回:“乐人撮撮(衍文)弄杂耍、回数,就是笑乐院本,下去李铭、吴惠两个小优上来弹唱,间省(着)清吹。”“回数”一词《词话》各注本没有解释,各词典亦鲜见收录,包括专业的曲艺词典。《汉语大词典》“回数”条有“次数”“指章回小说的章数”两个义项,与此无关。潘承玉《金瓶梅新证》中说:“回数不明所指。”[24]仅见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释云:“回数,歌舞表演的段落。”[25]“回数”又见《词话》第七十六回:“先是教坊间吊上队舞、回数,都是官司新锦绣衣装,撮弄百戏,十分齐整。”第七十六回:“下边教坊回数、队舞吊毕,撮弄杂耍、百戏,院本之后,四个唱的慢慢才上来拜见过了。”“吊”是表演的意思,“齐整”是好看的意思。第三十二回:“教坊呈上揭帖,薛内相拣了四折《韩湘子升仙记》,又陈舞数回,十分齐整。”“陈”崇祯本改作“队”,可从,“陈”是“队”之形误。“数回”原本应作“回数”,乃不明“回数”之义者臆改,前举用例中都是“队舞”“回数”并列,可证。又第六十五回:“教坊伶官递上手本,奏乐一应呈应,弹唱、队舞、四数各有节次,极尽声容之盛。”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指出:“'四’应为'回’之误。”[26]其说甚是。从上列资料不难看出,“回数”是一种表演艺术,而非泛指歌舞表演的段落,但这些资料没有提供任何细节。

“回数”又见元高安道《嗓淡行院》:“打散的队子排,待将回数收,搽灰抹土胡僝僽。”《汉语大词典》:“打散,宋元戏曲术语。每场杂剧演完,附加一段表演,作为整个演出的结束,称'打散’。”“排”有表演的意思。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上:“顷有眉守,初视事,大排,乐人献口号。”“队子排”指队舞的表演。后两句说的则是“回数”的表演。“搽灰抹土”指脸面化妆。《宋本玉篇·人部》:“僝,仕山切。僝僽,恶骂也。”“搽灰抹土胡僝僽”是说化妆的演员互相打情骂俏、胡乱调侃,这透露出“回数”是一种调侃逗笑的表演。“回”有轮番、交互之义,“数”(shǔ)有数落、戏弄之义,“回数”的名义当为轮番数落,交互戏弄,“胡僝僽”的描述可以印证这种理解。《水浒传》第八十二回:“这五人引领着六十四回队舞优人,百二十名散做乐工,搬演杂剧,装孤打撺。”“六十四回队舞优人”不通,回下当脱“数”字。《汉语大词典》:“打撺,角色在舞台上进进出出,跑来跑去。”回数演员就是整场表演中打撺的角色。《词话》中回数表演都出现在整套节目的开始阶段,《嗓淡行院》中则是出现在结束阶段,说明它属于插科打诨的小节目,主要起调动观众兴致的作用。从两人交互数落的特点来看,回数倒有些像后来的相声。从西门庆家经常表演回数的情形来看,这种曲艺在明末颇为流行,可惜其他典籍中罕见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词话》等文献窥见其一鳞半爪。

相声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定论。说远的,将它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滑稽人物优孟、淳于髡等人;说晚的,认为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两种看法都未免偏颇。前者将凡是具有滑稽特点的人事视为相声的起源,其失在宽泛无边。后者将目前找到的明确记载相声的史料的时代视为相声产生的年代,其失在将下限当成了上限。认识事物要从本质特征入手。正宗的相声是一种两人用语言相互调笑逗乐的表演艺术,虽然也有“单口相声”“群口相声”“柳活”(以唱为主的相声)等形式,但那都是后来的流变。从本质特征来看,回数与相声较为切合,所以我们不妨把回数看成相声的雏形。

5

门词:盲人的弹唱

《词话》第二十一回:“刚才若他撅了不来,休说你哭瞎了你眼唱门词儿,到明日诸人不要你,只我好说话儿,将就罢了。”这是西门庆的帮闲应伯爵对妓女李桂姐说的,其中的“他”指西门庆。意思是说,要是我不劝说西门庆到你这里来,你就只好哭瞎了眼去唱门词了。“门词”之义各家说法不一。姚灵犀《瓶外卮言》:“唱门词儿,下等娼妓倚门歌曲以引游客。”[27]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唱门词儿,意为开口就骂人。”[28]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门,意即'什么’。”[29]《汉语大词典》:“门词,古时的一种曲艺形式。”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门词儿,盲人沿门求化演唱的词曲。”[30]姜彬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门词,又作门事,明清民间讲唱艺术的一种形式。因沿门说唱得名,又称排门儿。以唱为主,……也有散说。”[31]

Image

李桂姐图(戴敦邦绘)

诸说中以姜彬的解释接近事实。明叶宪祖《鸾鎞记》第十五出:“炼师说:'请相公去唱门词罢,做甚么诗!’[中浄]门词正是女眷极喜的,你炼师怎么不留我唱唱。”唱门词者多为盲人。明臧懋循《负苞堂文选》卷三《弹词小序》:“若有弹词,多瞽者以小鼓、拍板说唱于九衢三市,亦有媍女以被弦索,盖变之最下者也。”明姜南《蓉塘诗话》卷二《演小说》:“世之瞽者,或男或女,有学弹琵琶演说古今小说,以觅衣食。北方最多,京师特盛,南京杭州亦有之。”清黄士珣《北隅掌录》卷上:“养济院,其初为仁和县治,明洪武八年建院于此,计屋四百间。……院中瞽者悉皆为三弦,唱南词,沿街觅食,谓之排门儿。”“门词”“弹词”“南词”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曲艺形式的称谓。或称“门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明李云鹄刊本明赵琦美序:“吴中廛市闹处辄有书籍列人檐蔀下,谓之书摊子,所鬻者悉小说门事唱本之类。所谓门事,皆闺中儿女子之所唱说也。”“门事”当为“门词”之音讹。由上可知,门词是一种弹唱曲艺,从艺者多为盲人女子,故应伯爵说“哭瞎了你眼唱门词儿”。

6

词曲杨恭:明末著名打谈艺人

《词话》第十五回:“又有那站高坡打谈的,词曲杨恭;到看这搧响钹游脚僧,演说三藏。”学者们一般都是这样断句,但理解颇为歧异。

《汉语大词典》:“词曲,谓说唱。”举此为例,认为“词曲”是动词。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金瓶梅词话》记打谈的说唱杨恭故事,其本事未详。”[32]认为“杨恭”是说唱的故事主角。舒群《中国话本书目》进而认为《杨恭》是明代的一种话本,列在话本《存疑目》当中。[33]这种理解难以成立。一是将“词曲”理解为动词说唱义,毫无依据。二是话本故事大都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如下文所说的“三藏”(唐僧)故事就是如此,杨恭其人其事文献中不见踪影,说他是艺人们说唱的故事主角,可能性不大。

有些人则将“杨恭”理解为声音高扬入耳。毛德彪、朱俊亭《金瓶梅注评》:“杨恭,声音高扬入耳。杨,即扬,高声。恭,顺从,这里指顺耳,入耳。”[34]十分牵强。

我们认为“杨恭”指打谈的艺人,“词曲”是杨恭的称号。打谈是一种说唱艺术。明陈铎《滑稽余韵·朝天子·打谈》:“向街头场傍,喜人稠物攘。敲扇鼓高声唱,几回秦汉又隋唐,信口诌一荡。”说唱既有文词,又有唱曲。明凌濛初《南音三籁·谭曲杂札》:“元曲源流,古乐府之体,故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忽又变而文词说唱、胡诌莲花落,村妇恶声、俗夫亵谑无一不备矣。”“词曲”即文词说唱。清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署抚部院裕谦出示严禁九条,足正人心,以厚风俗。……男茶馆有弹唱词曲者,不论有目无目,止准男人,不准妇女;只准唱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劝人为善之曲,不准唱才子佳人、私奔苟合以及豪强斗争、诱人为恶之曲。”这里也称说唱形式为“词曲”。大约杨恭当时在打谈上小有名气,人们称为“词曲杨恭”。类似的说法如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少师佯狂》:“有谈歌妇人杨苎罗,善合生杂嘲,辨慧有才思,当时罕与比者。少师以侄女呼之,每令讴唱。言词捷给,声韵清楚,真秦青韩娥之俦也。”“谈歌”就是“打谈”。“词曲杨恭”相当于“谈歌妇人杨苎罗”。其他如“师旷”“弈秋”“泥人张”“风筝魏”等称谓都属同类,都是“技艺+私名”的模式。因此,《词话》的句子应断为:“又有那站高坡打谈的词曲杨恭,到(倒)看这搧响钹游脚僧演说三藏。”意为善于打谈的杨恭反倒被游脚僧演说的三藏故事所吸引。

上下拉动翻看文中注释

[1]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07页。

[2] 线装书局,2005年,第35页。

[3] 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56页。

[4] 中华书局,1991年,第46页。

[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2页。

[6] 黄霖主编:《金瓶梅研究》第12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02页。

[7] [越南]阮云琼编译:《越南传统戏曲——㗰剧简介》,未刊稿。

[8] 彭玲娴译,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第129页。

[9] 越南外文出版社,1961年,第49页。

[10]http://www./nom-tools/Nom-Lookup-Tool/Nom-Lookup-Tool?uiLang=vn

[11]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28页。

[12]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74—275页。

[13] 线装书局,2005年,第543页。

[14] 刘敬林:《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线装书局,2008年,第259页。

[15] 郭锦堂等:《秦州烟歌》,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24页。

[16] 赵卫琴:《甘肃西和民间秧歌选》,敦煌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28页。

[17] 王文章主编:《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第1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18] 项宏志主编:《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线装书局,2012年,第256页。

[19]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66页。

[20]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42页。

[21] 岳麓书社,1995年,第1846页。

[22]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第1069页。

[23] 刘辉:《徐复祚与傩戏》,梅益主编:《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24] 黄山书社,1999年,第121页。

[25]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827页。

[26]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305页。

[27] 天津书局,1940年,第166页。

[28] 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03页。

[2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4页。

[30] 线装书局,2005年,第261页。

[31]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

[32] 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51页。

[33]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页。

[34]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5页。

*原刊《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刊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