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张红兵:千年乡艺——窑功

 新用户89134deQ 2023-02-28 发布于湖南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的人生驿站,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温馨家园。期待您的光临!

致作者一封公开信

文集推荐


     “乡土诗人”擂台赛专辑

       长篇小说《回水滩》

        电影大片《沉船100天》(剧本)

        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1000以上)

        乡愁征文专辑

千年乡艺——窑功

文/张红兵

建国前,砖瓦生产全靠手工操作,主要生产过程为取泥、制坯、烧窑三大程序,前后72道工序。
取泥:砖瓦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黏土。溱湖四周有大片的荒游草地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泥土资源丰富。清政府为保证烧盐和百姓的柴火,曾明令禁止开挖荒草田,窑工只好从河、湖中取泥。清未民初,改烧盐为晒盐,荒草田管理放松,逐渐被当地有权势的人侵占。立秋以后,河水发凉,挖泥工都冻得浑身打颤。挖泥工有这样的口头禅;绿水青山,裤子一脱,落花流水,人挖山河。人们说挖泥的挑不动担,除了挖泥找不到活计做,生活困难,所以叫落花流水。
造泥:把取上来的泥,先用板锹一锹一锹地控成碎细块,堆成二尺高的泥墩,用事拣掉沙砾,杂草,均匀地洒上水,用脚在四边踏实,再用草苫子盖上,叫捂泥。
经过一夜的闷捂,泥块就黏合了。第二天早上篦泥。蓖泥用的是马鞍锹,从上篦到底的长条,抛到泥塘另一边,篦完后,洒些水,开始造泥。人站在泥上,手扶马鞍锹,用右腿一脚一脚用力向下踹。
制坯:制坯时,人坐在板凳上,先在砖模子里洒匀草灰(叫泡灰),避免脱坯时粘模,再扒泥盘团子,双手捧着掼到模子里,用砖推括平整,最后用砖板子脱砖。1板子36块,码成4端,1端9块,然后停到砖棱子上晾干。早晚没有太阳,要揭掉盖苫,让风吹晾;中午太阳狠,要盖起来,防止干裂。俗语说,砖到小雪瓦到冬,进入冬天,潮砖头容易被冻掉。因此,还得把砖棱子上的潮砖分开,码成人字形花砖,便于吹晒。
做瓦比做砖头复杂,难度大。泥造熟后,从泥塘扛到作坊,宕垛子。瓦垛子高三尺,长二尺五,宽二尺左右。用推剔推成三块泥条,拣掉沙砾、硬泥,用刮板抹平再推一次,双手捧着泥条两头,套上棱盘上的瓦骨上,把接头捏紧,转动棱盘,用草扎的端把蘸水拉一转,拿起木手把敲打,保证瓦筒子厚薄均匀,再用端板把上口切齐,去掉泥块。起瓦骨把瓦筒送到瓦场上,而后松开瓦骨,撕开瓦衣布(起先是粗麻布,后改成土白布、白粗布),让潮瓦晾干。
瓦晾干到一定程度,还得圈圆瓦,先圈上口,后圈下口,把变形的瓦纠正到原来的弧度。瓦干后要打瓦。会打瓦的人是站着打,两手把瓦筒捧在胸前,手一拍,即成四片,一手抓两片。瓦筒脱在场上,中午也得用草苫子遮盖。如果下雨,瓦筒子里积水,要用钳子在缝口下戳眼放水。
立秋以后,早晚转凉,是砖瓦生产的黄金季节。窑民劳累一天,夜里还要继续做。吃过晚饭,男女都上场,男的造泥,女的制坯,瞌睡得眼皮都睁不开。为了提精神醒瞌睡,窑工就在端砖头时打起“停砖号子”:
八月秋风凉爽爽,砖瓦生产好时光。
月亮如银大地亮,家家上场做夜作。
黑星场地一片黑,马灯高挂砖作坊。
砖盖拭得毕剥响,脱出砖头四角方。
北斗星出回家去,晓星未落又上场。
做砖工人多辛苦,砖盖一丢就喝汤。
打窑:坯砖烧成青砖,要建土窑。最初,是在地面上挖个大塘四周围上一层厚土,一般朝南开个窑门,把坯砖(仅几千砖)装进去后,用土封顶即可烧砖。但是这样的窑密封程度差,易走气漏气,烧出的砖质量差,而且烧一次,就要围一次土。后来改用很厚的土夯成墙,但也经不住雨水冲刷,容易塌方,每一次下雨,就要里外修一次。再后来就用卖不出去的次品砖砌窑墙,窑的高度和容量不断增加。为了挑砖上下窑,又在窑门两边打成斜坡路,称窑板子。清未民初,人们在窑外砌砖墙,解决了雨淋窑塌的问题,窑门用砖砌成拱形,形成底小口大的敞口窑,容量从几千砖增加到几万砖。到建国前夕,最大的敞口窑能装十几万小砖,还可以砖瓦混装。
装窑:装窑前,先要把窑堂打扫干净,然后雇挑窑工,装窑工,接窑工装窑。夏季天热,太阳狠,挑窑工深夜一点多钟就起来挑;冬春天气冷,早上喊人挑。挑窑工把砖坯挑上窑,壁在窑厢上,由接密工,从上往下抛。两手合着四块小砖,抛下来不散,抛散了,装窑的不好接,还会伤人。装窑工是个关键性的工种。靠窑门的前半部称前堂,后半部称后厢。前堂装平砖,后厢底层装竖砖,从窑门到后厢留一条两尺宽的火堂(秋兔堂),前堂和后厢留一条6~7寸宽的拦火巷,兔堂左右两边装7层脚砖,再装13层后,逐渐向中出砖,层层出,层层扣,最后两边出砖合拢,称做合冠子,上面装4层平砖,叫平步。前堂的拦火壁装成笔陡的,后厢逢于砖楔紧,旁砖不楔,9个壁子带个爪(圆交不规则就装花砖)。后厢拦火壁7层往上逐渐出砖,靠拢前堂,和冠子4层砖以上,就装人字型的花砖,装窑时做到上密下松,中后壁稀,每壁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保证烧时火路畅通。
烧窑:烧窑的燃料是柴草,麦收后也烧麦秸草,烧窑的分两班,一班半天,轮流换班。掌握火候和进度的叫大火师傅,协肋拉草的叫烧帮火。生火后,烧大火的先到窑顶扒四个烟囱,前堂后厢各两个,便于出烟和看火。开始是炕火,让窑内温度慢慢升高,让窑内砖头预热,预防急火裂砖。一个夜火后改烧淌火,烧大火的师傅亲自动手。拉草、出灰等杂活由烧帮火去做。大火师傅不时到窑上看火,掌握从候。淌火后是快火,快火后烧齐口火。开始,烟囱出的烟是狮子头样的滚滚浓烟,上天成圈圈,随着窑内温度的上升,浓烟逐渐变淡、变黄,最后变成淡白色直到无烟,可闻到草番味。冒出的火苗成蓝色就熬火,又叫关色。
印窑(挑窑水)
窑住火后,主家和帮工一起上窑挑窑水。用钌耙翻土,窑顶留5寸厚土,将其余的土翻到四周做坞子,用脚踏实。窑水工就一担一担挑水上窑倒进坞子里。同时,用砖头避窑堂门,再密封。
敞口:敞口就是把窑坞子扒掉,清除干净,让窑内的热气慢慢散掉。
出窑:窑敞口后,经过1~2天的散热冷却,就可以出窑。出窑是个苦脏累的活计,出一张窑要一个捧窑工,三个出窑工。捧窑工技术要精,抛上去的砖,五块一起不能散,上面才好接。
       卸货:窑工把货主点好的砖头按方挑到买户的船上,以筹计担,最后结算。

责任编辑:施静云
排版编辑:野   草

您看此文用时

  · 






读往编来

 1、乡土文学社章程

 2、乡土文学期刊征稿

 3、乡土文学招聘编辑

 4、会员文友出书方略

 5、乡土诗人擂台赛

 6、全国小小说大赛

滚动下方品味精彩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编辑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排版工作室主任  朱吉述
期刊执行主编    丁    村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期刊编辑部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刘燕宏
             陈 乐  陈德山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姜盛武  杜盘堂  李   菲
             唐吉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