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原是先秦时期对于地方和地方政权的称呼,位于重庆和四川境内。自秦朝入蜀地以来,巴蜀与中原的关系日渐紧密,大量的出土文物也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其中茶叶作为巴蜀重要支柱性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茶文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此借唐朝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巴蜀茶业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01 巴蜀地区茶业起源与发展第一,巴蜀茶业起源 早在先秦时期巴蜀将茶叶作为地方特产作为贡品献上,据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是最早将巴蜀茶叶作为贡品的,而这个时间距今已有3000多年。 周武王也是现今所知道的最早与茶有关的帝王。 后面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市场的不断壮大,到了汉时饮茶已经成为潮流,巴蜀在早期茶业领域享有突出地位。 西汉王褒《僮约》中,可以见到很多关于茶的记载。汉朝饮茶已经成为风尚,对于喝茶的器具也有了区分。随着茶的消费和需要,茶叶成为商品,直至唐朝出台了专门的“茶税”。 这时候的茶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有自己的人群需求和贸易需要。顾炎武(清)曾说过:自从秦朝得到巴蜀之后,将巴蜀喝茶的风尚传播出去,这才有了后世的饮茶之风盛行的情况出现。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世界茶文化始于巴蜀的说法。 第二,巴蜀茶业发展 巴蜀茶业的发展随着朝代的变更以及地理气候的原因,也在不断地变化。在秦汉时期独冠全国的巴蜀茶业。 随着统一带来的地方经济传播,到了三国两晋时期被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荆楚茶业和茶叶逐渐替代了巴蜀茶叶在市场中龙头的地位。 在六朝以前,茶叶多是南方生产和销售,北方喝茶的人并不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后期,茶叶才得到了蓬勃发展。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茶叶生产的主力地区,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 由于小冰河的原因,五代和宋朝的茶业重心由东向南转移。由于政策的倾斜,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逐渐取代了原来的长江中下游茶业产区,成为了新的茶业重心。这其间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尤其活跃,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由此可见,到了宋朝,巴蜀茶业已经不再有了曾经的辉煌。明清以后,茶叶产区基本稳定。也与现代茶区范围相差无几。 02 唐朝时期巴蜀地区茶业的特点第一,产区广 巴蜀地区的茶业历史悠长,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武阳买茶”记载,武阳指的就是今天的四川彭山县。 到了唐代,茶税成为了唐朝收入的重要部分,其中茶商的作用不容小觑。 茶税的收取也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巴蜀茶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茶叶不止产地扩大,品种还增多了。 在唐代陆羽在《茶经》里,将唐代产茶区分为八区:山南道、淮南道、浙西道、剑南道、浙东道、黔中道、江南道、岭南道。 剑南道、山南道经略的巴蜀地所产茶业在这八大产区中名列前茅,且多分布在彭州、灌县、雅州、邛州等川西地区,以数量多、质量好著称。 除了以上地区以外,巴蜀南部的长江沿线,也是一个重要的产茶区域。早在汉晋时期这里就已经出产茶叶。 据《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记载,涪陵郡出“茶”。在唐代,“夷、费、思、波及黔南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 此外,唐代文献中还有诸如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泸州(今四川泸州)、涪州(今重庆涪陵县)、忠州(今重庆忠县)等长江沿线地区产茶的记载。 这些地区在唐朝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刀耕火种的现状,故这些地区的茶叶主要来自野生的采摘。 虽《茶经》卷上《一之源》说:“野者上,园次之”,即野生茶叶比家种茶叶品质好,但由于野生茶树数量少、采摘后即砍伐,因此限制了这一地区茶业的发展,其地位远不及四川西部盆地这一茶叶地带。 同时,四川盆地的北部利州(今四川广元)也出产茶,《全唐文》卷795记载:“益昌名多即山树茶,利私自人。”这也是宋代范缜在《东斋记事》中把利州列为蜀茶八大产地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巴蜀的茶叶产地主要集中于三个地区,覆盖面积多达15州郡。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巴蜀地区产茶地众多,辐射范围甚广。 第二,品种多、品级高 巴蜀产茶区分布广且密集,因此茶的种类也十分丰富、繁多。根据资料,可统计出唐朝名茶种类。 其中整理出来的巴蜀名茶就有32种,占据唐朝名茶品种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巴蜀茶业在整个唐代茶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几何。 一般意义上的茶树有两种,一种为野生茶树,另一种为人工栽培茶树。唐朝时期部分州县以采摘野生茶树为主。 但由于采摘方法不当,直接将野生茶树砍到进行摘茶,但是这样一方面破坏生态环境,造成野生茶树的枯竭;另外一方面野生茶树有限、采摘困难、产量小、品种少。 因此从唐朝开始,人们开始大幅度种植茶树,以增加茶的品种和产量,从而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 唐代巴蜀地区大范围的种茶,使茶的品种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 《唐国史补》中就列举了当时全国21种著名的茶叶,并且进行了品级评价。 《膳夫经手录》也记载了当时唐代名茶品种,与《唐国史补》中对于茶叶的评价差不多。 对于四川蒙顶茶都给出了当世第一的评价,其中《膳夫经手录》认为第二名是蜀茶以及敬州、婪州、祁门、婪源的方茶。 唐代巴蜀地区所产的茶,以其质优而闻名。从品级来看,彭州地区的茶品级最高,品质最好,此外,茶作为贡品很受皇亲国戚的青睐,士族阶层也爱品茶,一时之间品茗成为大众乐趣,并对茶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饮茶风尚兴盛 饮茶之风盛行从唐代开始延续至今,茶最初是作为药材为人们所食用,具有排毒利尿、帮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提神助醒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巴蜀地区的众多茶馆就是最好的例证。 巴蜀是我国最早将茶叶作为饮料的地区之一,汉代饮茶风尚就相当盛行,且无论是汉朝文人还是晋朝雅士都有饮茶之嗜。 到了唐代,全面饮茶的风气十分兴盛,上至天子、王公大臣,下至市井庶民,无不饮茶。 流传千古的《全唐诗》中涉及巴蜀地区茶的相关信息就更加丰富,包括茶叶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对茶会、茶农、茶山等,甚至将茶推崇到体现文人气节的地步。 文人的大力推崇,使得茶文化更加深厚,提升了茶饮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让茶饮成为一种社交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茶叶不仅皇亲贵胄喝的,寻常老百姓也可以喝得起。 从对外商品经济来看,茶叶、瓷器、丝绸这三大对外贸易商品,推动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发展。 03 总结唐代巴蜀茶业具有产区广、品种多且品级高、饮茶之风盛行的三大特点。正由于巴蜀地区茶叶的以上特点,促进了茶叶贸易在唐代的迅速发展。 进而对整个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在唐代一定程度充当了友好使者的身份,促进了民族融合,特别是与西藏的友好交往,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一例。此外,还推动了唐代经济发展。 对茶叶进行征税,一方面增加了唐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为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唐代巴蜀茶业兴盛对于茶文化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姜天喜认为:“茶文化的最终形成出在唐代,源自唐代。陆羽《茶经》是唐代茶文化渐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是古代第一部有关茶的全面记载。 第一次系统总结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和生产实践,可以说《茶经》是古代“茶叶的大百科全书”。 以此为标志,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开始专注于茶的研究,并出现众多茶书论著,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沈括《本朝茶法》等等,可见唐代茶经对后世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窥探出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与政治、经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