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6 09:03来源:玉溪日报 美丽的澄江是李恢的家乡。通讯员 徐万林 摄 东汉末年,乱世纷争,群雄割据,逐步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南中作为蜀汉的大后方,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南中的稳定与否,关系到蜀汉政权的稳定与壮大。蜀汉为加强南中治理,设庲降都督一职总摄南中。但南中诸大姓以雍闿、孟获为首,抗拒蜀汉,南中局势动荡不安。在烽烟四起的混乱之中,从抚仙湖畔走出的李恢站上了蜀汉的政治舞台,为建立和稳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李恢(?―公元231年),字德昂,蜀汉时建宁郡俞元县(今澄江市)人。李恢出身当地大姓,自幼习文练武,学识胆识俱佳。初出仕为建宁郡督邮,公元213年投刘备,先后被任命为益州功曹书佐、主簿,并升迁为益州别驾从事、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任建宁太守,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至公元231年去世,短短18年间,李恢以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显赫的功绩,成为受人景仰的一代名臣,并载入史册。 成功说服马超归顺 助力刘备攻取益州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建宁郡太守董和推荐李恢到州府任职。李恢在就职路上听闻刘备从葭萌进攻刘璋的消息,认定刘备必定会成功,于是弃职不就,北上拜见刘备。李恢假称自己是益州郡使者,在绵竹(今四川绵竹一带)见到刘备。时值蜀中战事胜负未定,李恢从千里之外的南中赶来投奔,刘备大喜过望,二人进行了深入交谈,刘备非常赞赏李恢,留李恢在军中一起进攻雒城(今四川广汉一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备军破雒城。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兵临成都,益州牧刘璋据城而守,久围不降。此时西凉名将马超有请降之意,刘备大喜之下却又担心马超摇摆不定,急派人游说、劝降,便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由李恢去完成。此时,已有大批荆州骨干入川,对于招降马超这个重量级人物的行动,为何偏偏交给来投奔不久的李恢呢?因为李恢是益州本地人,以益州人做说客,有利于让马超了解益州时局,取得马超的信任。同时,南中与西凉都属多民族杂居地区,李恢是南中大族出身,马超在西凉也属名将之后,他们对当地的民风民情都非常熟悉,在这方面两人有共同语言。再者,李恢还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不久,李恢不辱使命,顺利将马超说服归顺刘备,刘备战力大增。马超率兵南下进攻成都,城中震怖,军心涣散,不久后益州牧刘璋出降。刘备取得益州后自领益州牧,任命李恢为益州功曹书佐、主簿。后来有逃亡的俘虏诬陷李恢图谋造反,执法官员拘捕李恢,但刘备对李恢的为人坚信不疑,知道李恢是遭人诬陷,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升他为益州别驾从事。 李恢游说马超归顺刘备的故事,在澄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中,有《马超认娘》《李恢说合马超》两出剧目,传唱至今。 澄江传统关索戏至今还保留着《李恢说合马超》剧目。记者 何超 摄 智勇双全平定南中 解除蜀汉后顾之忧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改元章武。同年,庲降都督邓方去世,庲降都督职位空缺,急需合适之人继任。对这个重要职位,刘备有意让李恢这个南中本地人接任。但刘备没有直接任命,而是先试探李恢,问李恢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推荐。李恢对曰:“人之才能,各有长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则臣下尽情,是以先零之役,赵充国曰'莫若老臣’。臣窃不自量,惟陛下察之。”李恢一番引经据典、毛遂自荐的话,表明了自己愿担重任的心意,听得刘备大喜,笑道:“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于是任命李恢为第二任庲降都督,同时授予节符,领交州刺史,治所设在牂牁郡平夷县,出镇南中。 “定南中,然后可以图巴蜀;固巴蜀,然后可以图关中。”南中地区面积广大,几乎占蜀汉领地一半。为有效治理南中,蜀汉特别设立庲降都督一职,负责南中地区军政要务。由于南中与成都距离遥远,事务复杂,庲降都督既要处理好军事,又要负责日常政务管理,既需要军事能力,又需要政治才能,所以“都督常用重人”。 李恢果然不负重托。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王权交接,国力虚弱。消息传到南中,各地豪强认为蜀汉大厦将倾,纷纷起兵叛乱。先是雍闿在益州郡起兵反叛,并归降东吴,紧接着高定在越巂郡、朱褒在牂牁郡也起兵响应,一时间南中大乱。时蜀汉新主继位,诸葛亮刚接受托孤掌权,首要任务是确保政权平稳过渡,尽快恢复国力,对于南中地区的叛乱一时难以顾及。在缺少朝廷援兵的情况下,李恢苦苦支撑了两年。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蜀汉朝局稳定,实力有所恢复,诸葛亮率大军分左、中、右三路出征南中。诸葛亮亲率左路军,由成都出发直取越巂郡;大将马忠率右路军,负责平定牂牁郡叛乱;中路由庲降都督李恢负责,由平夷县出发,向益州郡出击。左右两路都是成都来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强,战事进展比较顺利,唯独中路的李恢,所率人数和装备都不及其余两部,却要面对三股叛军中声势最大的雍闿,实力悬殊较大。 战至昆明,李恢部被数倍于自己的兵力围困,而左右两军也失去了消息,形势岌岌可危。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李恢如果应对不当,很可能就得在此全军覆没。在这个紧要关头,李恢定下智取之策,散布假消息说:“现在官军的粮食都吃完了,我们打算撤退,因为我们中间有的人离开家乡的时间太久了,如今难得有机会回来,也就不打算再回到北方了,因此想和你们共同谋划大事,所以现在坦诚相告。”因为李恢是本地人,又有较高的知名度,叛军对他的话信以为真,很快懈怠下来,放松警惕。李恢果断率兵出击,将毫无戒备的叛军杀得大败。李恢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追逐败残之敌,南至盘江,东到牂牁,并与诸葛亮的部队声势相连,最终取得了胜利。李恢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争中立下大功,战后被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 殚精竭虑治理南中 保障蜀汉国用充盈 诸葛亮征南中前后不到半年时间,只是重点打击了规模最大的雍闿、高定、朱褒三路叛军,至于小规模的地方骚乱,不可能靠一次征讨就全部平息。诸葛亮改变过去汉朝任命外地官员、派驻军队强化控制的做法,多提拔本地大族,努力结好当地大姓,尽量尊重当地实际自治的状态。尽管如此,在诸葛亮大军北归后,南中大姓仍然不服,很快再次掀起叛乱,戕杀当地官员、将领。李恢果断率军反击,将叛军尽数消灭,并将一些大姓首领迁往成都居住,以此强化中央对南中的控制力。在李恢的强硬回击之下,“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即从南中的叟、濮部落中征收耕牛、战马、金银以及犀牛皮作为赋税,用以充实朝廷的军用物资,使得当时蜀汉的财物开支充裕不乏。《三国志·杨戏传》载《赞李德昂》曰:“安汉宰南,奋击旧乡,剪除芜秽,惟刑以张,广迁蛮、濮,国用用强。” 在平定南中骚乱及治理稳定过程中,李恢发挥出巨大作用,不但稳固了蜀汉的大后方,还充实蜀汉的军用物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蜀汉的财政所需,也为诸葛亮北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蜀汉朝廷派出使者与孙吴歃血为盟,达成二分天下的盟议。因当时交州属于孙吴,蜀汉朝廷因此解除李恢交州刺史的职务,改任建宁太守。建宁即原益州郡,李恢荣归故里。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以曹真、司马懿领军大举进攻汉中,李恢被征调至汉中加强防守。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李恢去世,蜀汉失去了一个谋勇双全的栋梁之材。 关三小姐墓是关羽之女关三姐与李恢之子李蔚的合墓。记者 蒋跃 摄 陈寿在《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传》中对李恢作出了“公亮志业”的评价,高度肯定李恢一生高风亮节、志向远大、敢于担当、卓有建树。李恢以自己卓异的才干和超群的能力,鞠躬尽瘁,名垂青史,成为玉溪正史立传彪炳千秋第一人。 (市委史志办 王竹能 执笔)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