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耕生产正从南向北拉开序幕。 尝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甜头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种粮大户赵光,决定今年继续种植。今年与赵光有同样想法的种植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不在少数。原因在于,他们去年都尝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得到政府种植补贴的同时,也见识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复合种植效果。 2022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54亿亩,增加了2743万亩,这是1958年以来面积最高的年份,产量迈上了2000万吨台阶。 在之前的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降至1.26亿亩,比2020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大豆单产130公斤/亩,每亩产量同比减少2.3公斤,下降1.8%。2021年,我国大豆产量仅有1640万吨,进口依存度为85.5%,大豆自给率维持在17%左右。 我国耕地总量有限,如果单纯提升大豆的种植面积就会相应减少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如何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又不减少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成为当前一大目标。 在各方努力下,仅一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各地政府及金融机构极力推进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很大关系。今年想要实现大豆继续增产,春耕阶段必须全力保障大豆播种面积。 金融大力支持复合种植 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着力缩小大豆玉米种植收益差,千方百计稳住净作大豆。因地制宜找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适用种植模式,加快改造农机、适配农艺,解决好打药除草、机种机收等问题。引导大豆加工企业到主产区布局,带动提高种植效益。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节,大面积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需要金融机构及时、高效的信贷支持。 去年以来,各金融机构陆续推出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信贷产品,全面满足种植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 比如,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创新推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贷”,拓展了信贷服务主体,积极满足各类农牧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力求形成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做大做强的合力。 该分行还因地制宜,积极支持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种植基地,主动与地方农业部门和保险机构等沟通,促进多方合作机制建立。首先在包头分行先行先试,在满足贷款主体融资需求的同时,积极探索补贴资金代理、风险补偿、保险赔付等资金业务。 在各金融机构的推动下,目前种植效果已经显现。据农业农村部对包头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调查显示,去年当地春玉米亩产能达到802公斤,春大豆亩产能达到91公斤。 更新农机具助力大豆种植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实现“一田双收”的丰收图景,农机是极为重要的配套保障。 目前,大豆和玉米分别使用不同的播种和收割机具,再加上大豆和玉米的播种、收割时间均存在错位,传统机具已不能满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需求。因此,更新农机具成为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当前的一件大事。 对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来说,农机具是一项较大的支出,采购后一般要使用十年以上,受价格等因素影响,每次农机采购和更新都需要借助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近年来,各地金融机构根据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需求,不断完善信贷服务。目前,有的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机采购提供5年期以上长期贷款;有的金融机构联合生产厂商提供以旧换新及分期还款服务。 比如,吉林九台农商银行的“农机贷”精准对接农用机械财政补贴政策,整合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优势资源,搭建起“农村电商平台+农机设备经销商+农机管理部门+村镇组织+银行”的农机供应链金融场景。吉林省农户购买符合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农用机械时,按照“网上申请、专款专用、全程担保、随时偿还”的直销模式,从借款申请、业务受理、审批签约到放款偿还,全部实现线上办理,有效提高了农用机械的普及率。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小玲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农机具普及推广链条中,供给方和需求方都会不同程度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对于银行而言,信贷资金应精准支持供给端和需求端。要拓宽企业资产抵押、质押范围,创新信用融资渠道,如订单融资、专利融资、信用融资等,还要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提供咨询服务,拓宽资金来源。另外,应根据客户的需求及信贷周期研发相应的信贷产品。 资深金融业人士、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广小型农机具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农机方面,银行等机构应与地方政府部门密切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完善内需主导、内需增长发展模式,创新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金融服务模式,发展融资租赁等业务,缓解涉农主体购置更新农机装备资金不足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机装备研发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资金来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以上来源 | 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 | 郝飞 免责声明 | 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新社汇·全媒体矩阵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我国种子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我国种子企业要做大做强,不仅要了解自身优势,还要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中国种业当前正处在前所未有百年大变局中,保障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更新理念,增强法规意识,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完善种子认证检验体系,促进和保障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和资本力量扶持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种业,以及培育相关人才;用好金融的力量,建立风险保障基金,以确保安全有质有量生产。业内共识,未来种业的竞争,是种子、农药和数字农业的综合竞争。 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粮食安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抓粮食安全,就是讲政治,就是谋发展。“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仓廪实,天下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粮食安全都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关乎国家安全的大战略。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粮食安全被频繁提及,充分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奋进新征程的步履就会更加坚实。 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育种研发、差异化竞争、营销体系、现代化服务等方面的突破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企业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决定企业口碑、产品信誉的重要动力。今年来多次强调种业发展,对种业企业的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敦促和引导作用,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能够促进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核心力量的打造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告示着在接下来,种业企业要强化新品种的研发能力,在市场化端要做好差异化价值营销和精细化服务,打造“育、繁、推”全产业链一体化来应对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时代需求。 我认为,扩种大豆油料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群众营养健康,在接下来时期仍然是保障粮食安全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与产量都相对较少。在中国的植物油消费中,豆油占50%,而由于压榨大豆为进口转基因大豆,豆油进口依赖超过90%,再加上菜籽也大量进口,综合起来,国内油脂对外依存度接近80%。在此背景下,扩种大豆和油料生产,可以适当降低进口依赖度,提升国内自给率,有利于保证油料供应。中国是大豆的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肉蛋奶需求增加,对于豆粕等饲料和食用油的需求持续提升。大豆油料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大的背景下,扩种大豆和油料生产,已经成为重大政治任务,降低对进口依赖度,提升我国自给率,有利于保证油料供应,降低被反制约的影响程度,这是长久发展之计。 粮食的丰收,沉甸甸的丰收硕果的背后是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有力促进了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有力强化了市场预期和信心,是对市场经济调控力度的留出的充足空间,皆因粮稳天下安。 当前农机产业借助互联网,已经踏入新的发展时代。互联网与农业机械化的融合发展,增进了现代要素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大大拓展了农机发展空间。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增加互联网在农机生产、作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机化作业模式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是三农工作任务的历史性转段,也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突出了三个特点:第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两者目标一致,内涵相同。第二,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第三,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为路径。 在资本市场助推农机产业发展上,我个人给予的建议角度更加侧重,资本要立足长远,摆正角色!农业其实一直是各类资方不太看好的一个板块,根本原因在于受政策影响大,区域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农机市场的机会和风口一直都在,但接下来怎么走,还要看农机新势力怎么打,资本怎么入局,其实有能力入局农机的新势力玩家并不多,农业乃国之根本,要想入局农业,就得做好细水长流的打算,真正的当做一个事业去孵化,而不是光想着上市割韭菜。资本对农业的注入,不只是纯粹的对传统农业的资本助力,更在于对农业在生产与发展上的一个质的提升,将传统性农业引进到智慧性农业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正在逐年提升,步伐加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仅仅在播种方面及收获方面的机械化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量先进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正在从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拓展。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奋力实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个五年,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正在积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推动农机行业发展,当前,虽然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提高到70%,但是行业仍存较多薄弱领域,包括: (1)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有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一些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尚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低端过剩,中高端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环保压力大。 (3)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目前,现实生产中存在的品种、种养方式与机械化生产不协调,制约了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和作业效率与效益。 (4)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很多地区都是丘陵山区,田块比较细碎,机耕道路缺乏,种植经营分散,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存在“有机难用”的问题。 在支持企业研发小型农机具上,我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经营能力和小微企业服务能力,在“扩面、提质、降本”上下功夫,做文章。加大普惠贷款投放力度,严格落实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要求,实施小微企业差异化利率管理,通过贷款利率优惠、减免相关费用等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另外,要优化流程管理设置、企业评级模式、授信条件、产品研发、信贷管理体系,利用银行自身成为生态服务体系的扭转节点,串联好政府、产业、企业、市场各端。 在推广小型农机具方面,银行金融机构更加需要和政府端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完善内需主导、内需增长发展模式,创新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金融服务模式,发展融资租赁等业务,缓解涉农主体购置更新农机装备资金不足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机装备研发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资金来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运用。 要发挥和利用好金融“活水”来浇灌撂荒地,创新设计推行“复耕复种贷”等助农金融产品,银行金融机构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专项的种粮补助政策,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参与撂荒地复耕复种,银行业要做好纽带,一端要对接种植大户、合作社,为其授信和解除资金需求压力,一端也要对接加工、流通、销售的龙头企业,推进“点对点”“订单农业”“供销托底”,实现共建共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