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由于饮食不节不洁,临床上不乏有胃痛、胃胀、呃逆、纳差等胃脘不适的病人前来就诊。现分享一则胃胀临床病案并分析其治疗思路。有不足或有待改进的地方,欢迎大家后台留言讨论,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中年男性,52岁,胃脘部胀痛多年,伴两胁部胀满,嗳气方舒,睡卧不安。1个月前因过度劳累,加之心情不畅,以致诸症加重,半月来未无食欲,纳少,不能入睡,疲乏无力,并有烧心,恶心,大便条状,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舌苔薄黄,脉沉弦。 诊断:胃胀——肝气犯胃 治法:疏肝和胃 处方治疗:第一次针刺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手法,待气至后患者自觉有一股气直接达到胃部,行针过程中患者半个月来第一次主动要喝水,20分钟后起针,胃脘痛明显减轻,但进少量饮食后仍有轻度恶心。第二次以后加刺期门、内关。连续针刺3次,胃痛消失,腹胀满、暧气等明显好转,食欲正常,复查大便潜血阴性,以后改为隔日针刺1次,治疗10次后临床症状消失。 (图选自网络) 解析:针灸治疗疾病,特别是针刺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只要对病症判断准确,便可以做到精准取穴手到擒来,同时可以防止“大海捞针”的情况出现,临床中也有一些患者或医师,希望以多穴来达到“以一治百”的目的,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上述胃胀病案,为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此案例主要采用了总穴(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及募穴(期门)进行治疗。关于本病的针灸治疗,我国最早的医籍《灵枢·胀论》中明确记载:“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以及“明知逆顺,针数不失”等,这里提出针刺的穴位(足三里),手法(泻法),以及更换穴位,掌握针刺次数等。另外,还强调了选用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妥善施行补泻的重要性,如《灵枢·海论》指出:“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其得复,逆者必败”。我们根据以上论据及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并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认为本病与脾经、胃经和肝经的关系较为密切,其病机多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或虚寒以及胃阴不足等,在治疗上必须根据经络脏腑的关系和穴位的特性,当泻者泻,当补者补,重点在于疏导经气,调和脾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