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中医处方的加法与减法

 风声之家 2023-03-01 发布于江苏

一般来讲,中医处方过程大体分为:总结归纳患者症状与体征,获取舌苔脉象,有时候还需要参考医院检查检验结果☞得出主要病机☞得出治疗大体思路☞选方或自拟方。

      上述大概一起4个步骤,说起来似乎可以截然分开,其实看病的时候没办法完全分开,对于有经验的大夫,或者遇到大夫比较擅长的病种,整个诊疗过程可以非常轻松,医生在和你扯家常的过程就结束了,复诊时候药效也不错,双方皆大欢喜。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和谐的医患关系。但这种美好的情景,在如今疾病谱越发复杂的当今社会,大概如买彩票中大奖一般,可遇不可求。

      所以,我自身还是希望能提升我们中医界的整体处方水准,力争为上述那种美好情景的实现添砖加瓦。

      理法方药。理,就是说医者首先明医理,要搞懂何为表、里、寒、热、虚、实温、凉、补、泻,要搞懂何为肝体阴而用阳、何为降阳明、虚劳则烦具体可以有哪些临床表现、要搞懂张仲景建中汤为什么可以治疗内科杂病的诸多虚劳后出现的种种不适(荨麻疹、失眠、妇科崩漏、痛经等等)。分析每个患者的病机的前提一定是要我们自己先要理解中医这些医理,否则分析病机无从谈起,因为你得出的病机可能是错的:比如患者失眠,你觉得要重镇安神,化痰安神,结果患者实际上就是气血不足之后的各种烦扰之像,实际上需要给与补益气血;所以这就自然而然可以得出: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治疗对策、法则,其实是建立在患者病机总结之上,如果一旦我们大夫的医理理解错误,那么病机总结就可能跟实际情况是相反的,那么紧随其后的选方、用药就更加没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如果你打算用重镇安神治疗失眠,那么你选用温胆汤、黄连温胆汤、抑或是十味温胆汤,又有什么实质性区别呢?即便是合用酸枣仁汤,也无法改变整个处方的立意、出发点,动笔便是错。

       由上述这个讨论,可以得出,理解中医的一些本质性的医理阐述,搞清楚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性的东西是多么的重要。比如寒热错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半夏泄心汤是不是治疗寒热错杂的?为什么寒温可以同用?如果可以的话,那么生津液与化痰药物是不是也可以同用,比如麦门冬汤、炙甘草汤就是代表,那么其他治法呢?比如补气与疏风同用?玉屏风散就是代表。同是风药,那么荆芥可不可以用钩藤替代?如果可以,黄芪建中汤加钩藤是不是跟玉屏风散有异曲同工之妙~玉屏风散方剂书上讲适用于气虚感冒汗多,难道就不能治疗气虚失眠吗?

       一旦搞清楚了这些最基本也是最让初学者脑壳痛的医理,那么问题一下子就简单了,我们从中医最基本的医理出发,去分析自古至今各路各派医家留下来的成千上万的方剂,深入学习他们的处方套路,学习他们的长处,也要看到他们的短处与不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再加以自己临床验证,再加上那么点“悟性”慢慢就可以得出自己的一套临床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果说不断学习各路医家的经验方剂是做加法的话,那么从最本质的医理出发,单刀直入,拟定精简高效的处方就是在做减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做减法的范例。

       当然上述这个过程,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打磨的,很多学中医的很多方剂都不认识,很多医家书籍都没读过,就根本谈不上上述这个层面的境界了。

      所以,中医界还是要有一大批年轻聪明且有一定职业抱负追求的人才能实现质变。我在前面有篇文章专门提过,中医到底能治疗哪些病?和技术理念日新月异的西医相比,我们年轻中医要有紧迫感,力争厚积薄发,让我们的处方有效精简起来,而不是遮遮掩掩,难道我们的中医专业技术就是仅凭几张处方就泄露了,那么人家西医临床指南满天飞,牛逼西医教授还不是基于指南却高于指南。

      人生能有几回狂?年轻不努力搏一把,垂垂老矣之后,就只能哀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