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冷勿算冷”,民谚流传有学问

 张明儿 2023-03-01 发布于浙江

上几天进入“倒春寒”,天气一下子转冷,天一冷,人就会像昆虫一样懒,蜷缩身体不愿活动,就会充分依恋暖和的物质,就会想起亲情。古人“天寒白屋贫”名句在脑海里飘荡,地方民间关于形容冷的各类民谚俗语也会像雪片一样落在了眼前。说也巧,昨天,武康陈德明先生打来电话,探讨一下关于本地的一句常用的“冬冷勿算冷”民谚,该如何理解,这加深了“春冷”的文化涵义。
民谚是一种长期散布在民间的谚语,通常包含四时节气,星云气象、人情世故、农事习俗等丰富内容,像我这辈年纪的人,凡属本地常用的民谚基本上能够听到过,至于这些民谚的读音与释义,也是根据老辈所传,尽管有些民谚的古音与古义与目前的同类词有大的差异,令人晦涩难懂,但也只能囫囵吞枣,像石刻一样坚实,留存在记忆中。武康陈德明先生所提出的“春冷勿算冷”民谚就属于这个类型。

此谚语的全句是:“冬冷勿算冷,春冷冻死ang”,据老辈所传,ang是一种动物,类似小牛,古人也称犊。此方言比喻早春的“倒春寒”胜于冬寒。陈先生在与同事讨论到这一谚语,有人说,ang是鸭子,因为它的读音类似“鸭”(百度上居然有人写“秧”字),讨论与争论结果都难确识,于是就打电话向别人征询答案。我接此电话,脑海里第一反映是老辈传下来的原义,此ang应该是指“小牛”,以示春冷之厉,能足以让一头小牛活活冻死,而“鸭”“秧”之类,是不足以证实“倒春寒”的严厉。
接下来的难题便接蹱而至,那个ang字,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汉字呢。关于这个ang字作“小牛”解,又该如何对应哪一个具体的字呢。看来自己读书确实太过贫乏,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这一辈“文革产物”的一代人,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文革”运动,到高中毕业“文革”还尚未结束,哪来的文化可以学到?所以,我这一生中,听到“文化”就慌,慌不择手,有人在我面前一提起“文化”,自己就张慌失措。所以,自己深感文化知识捉襟见肘,贫穷得很,哪个文化人随便捡一个字扔过来,就会轻易把我击倒。说实话,这次武康陈先生的电话,也真让我瞬间意乱心慌起来。

于是下决定去攻坚这一ang字,该从哪里下手呢,还是先从“小牛”之意进行分析查找吧,看看“小牛”的古汉语有哪几个称呼。功夫不负有心人,劈开荆棘路,探探高深处,终于在《康熙字典》找到一个牛字旁的“㹙”,字典上赫然写道:
吴人谓犊曰㹙。
上句说明,㹙”是“小牛”的别称,而这种称呼是流行于吴地,即江浙一带。那么,春冷冻死的小牛应该就是㹙”了。
接着,考证一下㹙”字的读音,是不是真的读ang的音。从百度上查“㹙”字,它的读音居然是“翁”的第三声,这与ang的音,相去甚远。想到它的古韵又是怎么读,就查了《集韵》与《康熙字典》,结果发现,ang的古韵是“乌猛切”,恰好是符合这一“㹙”字吴语发音为ang。
关于 拼音weng发成ang音,这由上古声母的习惯发音决定的,这里的辅音声母w,属于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音素不够清晰响亮,故而慢慢弱化为零声母,这里的后鼻韵eng出现了转换,结果就发成ang音。这样的读音,在吴语里比较多,例如:
1、更,耿,庚,耕,羹,埂中的geng后鼻韵发音,全部转换成gang的发音了。
2、声,生,省,剩,盛,甥中的sheng后鼻韵发音,全部转换成shang的发音了。

如此看来,“冬冷勿算冷,春冷冻死”,这一“㹙”字,既是“小牛”之意,读音为ang音,也可作定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