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之情 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我总爱独自伫立在街头,细细观赏那一盏盏、一排排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因为我从小就对灯情有独钟。听母亲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夜里每当被噩梦惊醒而啼哭时,她就急忙点亮小油灯。看到光明,我很快就停止了啼哭,小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后来我渐渐懂事了,一家人就经常围坐在小小的油灯下听母亲给我们讲故事、猜谜语。母亲说:“一个枣,三间屋子盛不了。”这个说是东,那个猜是西,母亲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最后还是我猜说是灯,母亲立刻点头夸奖,说我聪明灵透。其实是母亲的眼神提醒了我——她的目光一直就没有离开那盏小油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农村没有电,家家靠“鸡屁股银行”过日子。点灯用的煤油尽管每斤只有一两毛钱,但人们非常节省。一伙人坐在屋子里吹灭灯白“黑话”,老太太摸着瞎纺棉花是常有的事。记得当时村里有个文焕叔,曾拜师学过“大鼓书”。为了练艺,每天晚上便到我当家叔叔家里说《响马传》(又叫《隋唐演义》),引得屋里院里几十口子人来听。开始,桌子上点了盏忽明忽暗的小油灯,不几天婶婶就心疼起来,便话里套话地说:呦,瓶子里的洋油又干了,这油贵得让庄稼人买不起呀。文焕叔是个明白人,急忙把灯吹灭说:莫急、莫急,咱一定给嫂子过日子,往后尽量不点灯。从此天天晚上摸着黑说书,人们照常一听就到大半宿。 我家的油灯是用墨水瓶做成的。小油灯的火苗本来就弱不禁风,奶奶却总是手里拿根针摁了又摁,直摁的火苗像个小豆粒儿,发出的光昏昏暗暗,恍恍惚惚,让人憋得气不敢喘。有时我趁奶奶不注意偷偷把火苗挑高,奶奶很快就发现了,拿着针飞快地把火苗又摁小,嘴里反复地挖苦着:哼、哼,小兔羔子不知过日子,哼、哼,小兔羔子不知过日子! 小时候我最盼的是过年了、过年不光能吃好的穿好的,更吸引我的是三十晚上和正月十五那些象征吉祥和亮堂堂的灯。每年到这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会点起蜡烛,放在屋里、院里、门洞里,甚至连厕所和鸡窝都点上灯。大人们说,这样为的是取亮堂堂中“堂”字的谐音,象征旧的一年已嘡嘡过去,新一年的日子将过的嘡嘡带劲。再就是神鬼都怕光,掌灯可辟邪。嘡嘡也好,辟邪也罢,这些论道与我们刚刚懂事的孩子毫无干系,我们喜爱的是这亮堂堂的灯能使我们过足了年瘾,闻足了年味儿。 在各家的屋里,蜡烛飘溢着清香,散发着温暖,忽明忽暗地把光照射在刚刚扫过的老屋四壁上,壁上那被扫帚划出的一道道新痕,活像在灰色毛头纸上画满新竹的水墨画儿,再点缀上几张五颜六色的新年画,满屋斑驳陆离,神秘兮兮。在各户的院子里、门洞里,处处灯光灼灼,亮亮堂堂,哪里都没有黑暗和恐惧,处处是洋洋喜气。我同小伙伴们,一会儿跑到这家院里探头看看灯,一会儿跑到那家屋里串门看看画儿,一转就是半个村子。就是赶上下雪天,我们也会跑的大汗滂流。 我们最羡慕的是住在村中间的兰大爷家了。他们家因为有外援(有在外上班的人),每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十五总会有钱多买几包蜡烛,搬着梯子上到屋顶上,围着房檐点上一圈蜡烛,远远望去活像一条盘踞的火龙,把大半个村子照的通红。于是,引得我一进腊月门就缠着父亲要钱,一分一分攒起块八毛,一股脑儿买成几包铅笔粗细的小蜡烛,天天晚上提着纸灯笼到街上去炫耀。 难忘的是叔叔家那盏长明灯。那是一盏手提的桅灯,一年到头不见用,唯独到了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天不黑叔叔就把它从墙上摘下来,手里拿块干净布,摘下玻璃灯罩,一边用口中的热气反复呵湿,一边用布一遍又一遍地擦亮,换上新灯草,灌满新灯油,天一黑就点亮了挂在房檐下面,一亮就是一整夜。这下可乐坏了我们六七个叔伯弟兄。大家借着灯光做游戏,看身影。离灯远了身影拉得长长的,变成了大高个儿。走到灯下面身影缩的小小的,变成了个小矬子。伸伸胳膊像个大老吊,弯弯腿像个罗锅桥。如同变戏法,真是开心极了。我们扭哇、跳哇,不是大人们催急了打屁股,是绝不会回屋去睡觉的。 灯,你是光明的使者,是黑暗的克星。在慢慢长夜里,有了你人间就有了希望与光明,有了你世间就有了温馨与安宁。
红梅欢迎您把身边的小欢小喜小幸福或者所见所闻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发送过来。 1。关于投稿 投稿须原创首发,本平台谢绝一稿多投。投稿自愿、文责自负。投稿一周后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他投。 2。关于读者赞赏 文章发出一周内阅读量超过300,读者赞赏归作者。
邮箱 13473831355@163.com 微信 13473831355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