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谁是最可爱的人》——走进历史的深处(第二课时)

 行人呓语 2023-03-02 发布于重庆

【教学环节一】品读叙述描写,感悟英雄精神

教师: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志愿军战士的四件事迹,我们从这四件事的叙述描写中,分别感悟到了英雄的哪些精神呢?我们从“松骨峰战斗”开始说起吧!

学生1:我从“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这句话里,读出了志愿军战士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他们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学生2:我从“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这几句话里读出了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行为壮烈。

教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一个同学谈“勇士们”行为,说是的群体形象;一个同学谈“一个战士,另一个战士”,说的是个体形象。作者将志愿军战士称为“勇士们”,一共使用了几次这样的称呼?

学生3:三次。最后称他们为“烈士们”。

教师:魏巍在描述群体志愿军行为与个体志愿军行为之后,均用了省略号,这两处省略号有何作用?

学生4:表明这样勇敢无畏、悲壮惨烈的行为举不胜举。

教师:对,举不胜举,于是用省略号表示省略。

学生5: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教师: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怎样的情形?你能在旁边批注一句话吗?

学生6:环境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惨烈,侧面烘托出美军的残暴。

教师:关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我想请大家就下面这段文字进行赏析批注。(投影)

教师:你会选择哪个句子,哪些词语进行批注呢?注意批注语言的简洁。

学生7:“32架飞机、10辆坦克”,写出了美军装备之精良,逃命之疯狂,来势之凶猛,投入之巨大!

教师:非常棒!还有表示数量的词语吗?

学生8:“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中的“8个小时”,写出了双方战斗的时间长!

教师:双方力量胶著,战斗惨烈!还有吗?

学生9:我选择“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这里的“打翻了”“烧红了”,写出敌军的残暴。

学生10:我选择“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敌人损失惨重,还从反面印证志愿军战斗之勇猛。

教师:同学们批注得不错。针对这段文字,老师作了一个小小的改动,请你观察,老师的改变与魏巍的原文相比,哪一个更好?(投影)

【教学环节二】穿插品读赏析,把握通讯文体

学生(兴奋):刘老师改得更好!

教师(笑了):为什么?

学生11:老师善于分段表达,这样看起来更清楚!

教师:嗯,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大家看,一段写敌军表现,一段写勇士们的表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而且,我还对这两句话作了特别的强调,让它们单独成段。“一场壮烈的搏斗开始了!” “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不仅如此,我还改动了哪里?

学生(齐):标点符号。

教师:我把句号改为了感叹号,你认为哪个表达,情感更为强烈呢?

学生(齐):感叹号。

教师:看来,我比魏巍还厉害啊!

学生:忍不住笑了,我也忍不住笑了!

教师:我真的比魏巍还厉害吗?大家注意到没有?魏巍写的这篇文章,是一个什么体裁的文章?

学生:通讯。

教师:通讯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陷入回忆与深思之中):真实性与准确性。

教师:老师并未改动一字一句,只是改了标点,只是将一段文字进行了分段,这样的改动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学生:有点像讲故事。

教师:是,感觉我在说书了!敷陈一段演义!我请大家朗读体会一下标点符号的变动!注意,通讯进行新闻播报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学生:朗读体会句号与感叹号

教师:大家是不是发现了问题所在。同样的句子,如果改为感叹号,就产生一种不真切之感,隐含着一种夸张,它减损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大家要特别注意,这样的分段处理与标点的改变,没有注意了通讯是属于新闻体裁,始终要保持相对的情感克制,尽可能忠实地还原新闻真相。我们一定要克制的描写,让情感的迸发,更为深沉!

【教学环节三】继续品读事件,感悟英雄精神

教师:刚才我们品读了事例一松骨峰战斗。魏巍在叙述志愿军战士马玉祥的事迹时,有没有表现美军残暴的描写呢?

学生6:有。比如朝鲜老妈妈在山冈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

教师:注意,这里用了“又”字,以突出美军在战争中的残暴。马玉祥主动申请从炮兵连调至步兵连,从两个兵种来看,哪一个兵种技术含量更高,安全系数更高?

学生(齐):炮兵。

教师:但马玉祥就是要求去步兵连,这里突出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7:他对朝鲜老妈妈非常同情,有国际主义精神。

教师:国际上爆发的任何一场战争,大家一般首先会关注到战争中的妇女儿童。对于战争中的朝鲜老妈妈,中国志愿军战士为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为了朝鲜老妈妈,马玉祥选择了步兵,要近距离地打敌人,只为打得过瘾,过得解恨!是不是从反面印证美军的毫无人性!他们轰炸朝鲜平民,连窝棚也不放过!马玉祥勇救朝鲜小孩,在他的叙述中,哪一句话让你感动?

学生8:“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这句话最打动我!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是一样的看待!

教师:写出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关系!血肉相联!我们在最后一个事例(吃雪,蹲防空洞)的叙述中,又看出了志愿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

学生9:为了祖国,甘于奉献。

教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9:“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

教师:同学们,他们吃苦受累,牺牲自我,是为了什么?

学生10:为了得到一个勋章,“朝鲜解放纪念章”。

教师:是勋章,更是荣誉!捍卫祖国,捍卫新中国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志愿军战士愿意选择牺牲,他们的负重前行,只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安康!

【教学环节四】探讨事例筛选,关注内在逻辑

教师:魏巍作为战地记者,深入战场,实地采访,收集了大量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在众多的事迹中,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四则材料?这四则材料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学生:反馈不太理想。只能老师赤膊上阵解读了,偶尔想一想,这其实无妨,有些深层次的,学生考虑不到,也很正常。

教师:松骨峰战斗,侧重表现志愿军群体的英雄形象,因此,选择了最为壮烈的一次战斗。接下来,从群体画像转为个体形象,进一步解读:志愿军为何愿意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去支援朝鲜?通过马玉祥这位年轻的战士,我们得到解答,是缘于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血肉相连关系,是缘于国际主义的深厚情谊,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救助与关怀。表现志愿军战士,群体到个体,从有名字的到没名字的。最后通过无名战士之口,道出抗美援朝的核心原因,那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

同学们,面对众多的新闻素材,魏巍经过反复思量,无数次的删减,最后选择了四个事例,他想告诉我们: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我们的志愿军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个代价的背后,是基于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朝关系血肉相连,唇亡齿寒;一是支持朝鲜,就是捍卫祖国来之不易的和平。大家要记住:和平,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它靠的是拳头说话!实力说话!

【教学反思】

同样的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学生事件时,如果教师个体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其上课的状态,上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
六班课前的小插曲,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我的科代表因跟其他同学发生冲突,课间两人打起来了,自然提前投影教学课件的工作还没有做好。一大堆荷尔蒙旺盛的男孩子吵吵嚷嚷地围过来,要见证我如何处理这个小矛盾,因为科代表与我关系特别。而他又是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昨天因为周周清考试的不理想,被我批评了一顿。孩子们围观的心理,我自然是明白的。但一想到马上要上课,还有青年教师来听课,只能草草解决,快速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但匆忙的上课,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从刚刚的打架事件中缓过劲来,课堂的推进过程中,师生都有一种压抑的情绪。课堂低低的气压,在学生极力自我表现的发言中不断拖长,我在尊重与打断中徘徊,耐着性子聆听,直到学生在最后说出最重要的要点。而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在经历一学期的训练后,还是散漫无章法,真的令人无奈沮丧!
而所有这些微妙的课堂氛围,在另一个班里,似乎是完全不存在的。
明亮的班级口号,开朗的笑脸,迫切的眼神,积极的发言,课堂像一条流动的小溪,变得欢乐而明澈。
如何面对更有挑战的课堂,将学生完完全全地调动起来,教学的巧妙设计与课堂进度的推动,成为我摆在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我告诉自己:不急!不急!心态再放平和些!下次,我会更成功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