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看走眼的不止《富春山居图》,还有这“天下第五行书”

 画游记 2023-03-02 发布于广东

无锡博物院的《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已经于前两天结束了,这个展览包含有多件难得一见的书画。无锡博物院在市级博物馆里是个奇特的存在,他们家的书画藏品非常丰富,感觉比苏州博物馆还多,之前在深圳博物馆看他们的《吴地雅事》借展就已经感受得到,这次十周年特展更是一次“秀肌肉”。

锡博那么多古书画,原来是得益于一个人,无锡籍的薛满生,他早年留学日本,曾任伪满国务秘书,日本战败后溥仪带到东北的书画开始流散,薛满生趁机收藏了一批。解放后他回到老家,在60年代的被判入狱,收藏的一百多件书画也被没收,80年代这批东西被划给锡博,奠定了锡博书画收藏的地位。当然此外还有周怀民等大藏家的捐赠,真是得益于江南的文化氛围浓厚。

五代,杨凝式(传)《韭花帖》

这件就是薛满生旧藏之一,也是锡博收藏的七件清宫散佚书画之一。不过传世的《韭花帖》有三个版本,徐邦达、启功认为这件清宫旧藏是摹本,另有罗振玉旧藏本为真迹,已经不知所终,或者某天也会像苏轼《枯木竹石图》一样突然冒出来。此外还有裴伯谦藏本,也不真,归兰千山馆,寄藏台北故宫。

锡博这件据说是乾隆时宫中书画博士以摹本偷换而留在宫中的,这个说法比较离奇,但这件现在基本上少有人认定是真迹,当年乾隆爷则相信是真的,亲自题了引首,然后又盖了无数的印,珍爱无比,可见他被蒙了眼的并不止《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一个例子。话说乾隆写的大字还是可以的,或许是看习惯了的缘故。《韭花帖》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我则不太懂欣赏,只能说真的很有个人特色,或者宋代尚意书风从五代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明,董其昌 《行书临韭花帖卷》

跟《韭花帖》放在同一个展柜的是这件董其昌的临本,说是临帖,其实跟他其他的临仿一样,全是自家面目。后面还有一段临写的心得。锡博版《韭花帖》上没有董其昌的跋,但是有他好基友陈继儒的跋,不知道他临的是否此版。


明,董其昌《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帖卷》

展览还有另外两件董其昌作品,这件书法写于董其昌喜爱的高丽纸上,卷首有很大的“朝鲜国王之印”,前半部分是题自作诗,后半部分则是临米芾字,是董其昌晚年书法精品。

明,董其昌《岩居图卷

董其昌五十九岁的作品,画上有好基友陈继儒的题跋。加上这几件董其昌,上海的董其昌大展就更完美了。

宋,宋迪款《楷书华严经第六十六卷》(局部)

该卷内容涉及摩尼教,具有重要的宗教研究价值。今人多认为该书法有北宋蔡京的楷书味道,应为南宋人作。

元,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

赵孟頫存世有多件临兰亭序,锡博这件是周怀民先生捐献的。徐邦达认为是俞和仿的。卷后有明代成化年间的一跋,但无署名。还有多枚项元汴印和他的跋。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

无锡是倪瓒的故乡,所以这件作品对锡博极具意义。据说当年是谢稚柳先生听说锡博没有倪瓒的画,特意为他们在扬州“发现”的。此画与倪瓒常见的“隔江山色”构图不一样,仅画树石,由于品相不佳,看起来笔墨也有点脏,而且两棵树也看不出来是什么树,与《六君子图》能够逐一分辨六种树形成对比。究竟是不是洁癖瓒画的,存疑。

明,沈周《虎丘恋别图》

比较典型的粗沈作品,也是薛满生的旧藏。可惜找不到好图,这张是澎湃新闻的,也不怎么样。

明,文征明《蕉石鸣琴图》

这件在深博《吴地雅事》展见过,小楷配白描,是细文精品。作品是陶心华先生捐赠的,锡博月底将举办陶心华捐赠画展,此作应该会再参展。

明,唐寅《秋林独步图》

这件也是陶心华的捐赠,上面有吴湖帆的鉴题,称其是“唐画精构”。图上虽然有乾隆五玺,但很假。以我所见,人物画风倒是跟广东省博物馆那件《清时有隐》颇像。

明,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

印象中没有见过谢时臣这么工细的画,画得非常好,而且其中画的边界是画出来的,而不是装裱形成的,画只展出三段,不知道一共有几段,网上也找不到什么信息。

除了书画,这个展览还有很多其他文物精品,我就不细说了,总之锡博的馆藏非常棒。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

时间:2018年928日—201918

地点:无锡博物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