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脉以胃气为根本,胃神根。胃为五胜六腑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北京润雨 2023-03-02 发布于辽宁

刘渡舟讲伤寒例

68“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气之脉,当然很重要了。脉要有胃气,没有胃气是不行的。中医认为,胃为五胜六腑之根本,五脏六腑之中俱有胃气之培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映于脉,则脉以胃气为本。胃气是什么脉呢?就是濡弱之脉,濡者软也,脉冲和,不大不小,不缓不急,很濡弱很和缓的脉,这就是胃气之脉。

文中问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这个“头”是量词,“十一头” 就是十一个。濡弱之脉为有胃气之脉,它得适应于五脏六腑这十一脏。士一个器官都得要有胃气,脉都得见有濡弱之脉。比如说,弦是肝脉,肝脉也得濡弱,所谓“弦无胃日死”,就是这么一一个意思,都得以胃气为根本。五脏六腑相乘,相乘就是相加,五脏六腑相加就是十一。“平脉法”快要结束了,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本。荣卫以胃气为根本,五脏以胃气为根本,肾脏也是以胃气为根本,故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即胃神根。这些都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的,实实在在的,不是玄学。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有惰性。什么叫惰性呢?就是听其自然,反正他说他的,管他是有没有胃气。这就不行了,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你得去学习和研究。为什么叫研究呢?教研室管教学还得研究。你得学而思啊,你得体会,得下功夫。孔夫子在《论语》中第一个就讲“学而”,“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段话中头一个就是“学而时习之”。人得会学习,你光学还不行,你得时习之,复习、温习、研究、思维参考、考虑,这都叫“学而时习之”。再临床实践,这还是“学而时习之”啊!不是学了就完事了,那不行,你要“学而时习之”。那是个乐事,越学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很好,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好,就乐了。

除了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欲如缟裹雄黄”,缟是丝织品,古人没法形容了,就用白色的很细的丝织品裹一块雄黄,外边看白生生的,里面一看黄澄澄的,这就是脾的色。你得体会他的精神,这叫有胃气之色。你要不是这样,他也说了“青如苍璧则死”。作为切脉的大法,要知道人的生脉然后才知道首死脉和病脉。生脉是什么?就是有胃气。有胃气在,即使他有乐,那也叫人病脉不病,这个人就生,就顺,死不了。如果这个人身体体还很健康,也的脉没有胃气了,这叫脉病人不病,叫行尸走肉,这人非完不可。因此,以脉为根,以脉为主,脉为五脏六腑的根本,这是非常重要的。关于五脏六腑之间的华间的关系,我们用阴阳五行来分脏为阴,腑为阳,脏里有阴阳,腑里也有阴阳,它们之间的的关系就是生克制化,金乘木啊,水乘火啊,必然要发生这些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你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如果它还有胃气,那就好,没有胃气的就不好。诸孺弱可以适十一 的脉气,换言之就是十一脏的脉气都离不开濡弱和缓一个胃气之脉。这个是脉以胃气为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