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快递】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术后WHOI级颅内脑膜瘤: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ICON伽玛刀 2023-03-03 发布于上海

Frontiers in Neurology》杂志 20232月 13日在线发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Jinxiu Yu , Jiamin Zeng , Guanye Hu ,等撰写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术后WHOI级颅内脑膜瘤:单中心回顾性研究Post-operative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for WHO grade I intracranial meningiomas: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doi: 10.3389/fneur.2023.1094032.)。

目的:

探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GKRS)手术后的世界卫生组织(WHO) I级颅内脑膜瘤效果。

脑膜瘤是颅内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37.6%,约80.5%的脑膜瘤患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I级,但良性颅内脑膜瘤的治疗仍具有挑战性。第一种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有些肿瘤,特别是位置有利的肿瘤,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切除可以根治。但对于位置不利的肿瘤(如神经、血管结构附近、颅底肿瘤附近),很难进行完全切除,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GKRS)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比普通手术更具吸引力。在一项实用指南中,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被推荐用于手术切除后残留、复发或进展性脑膜瘤。WHO I级脑膜瘤患者行GKRS的5年和10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5 - 100%和53 - 100%,反应发生率较低。然而,各研究中SRS治疗的长期肿瘤控制率差异很大,尚不清楚肿瘤进展原因。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探讨GKRS治疗术后WHOI级颅内脑膜瘤的长期疗效。

方法:

在一个中心对130例经病理诊断为WHO I级脑膜瘤并接受术后GKRS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199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伽玛刀中心接受GKRS治疗的脑膜瘤患者的病历。本研究共纳入130例经病理诊断为WHO I级颅内脑膜瘤且临床资料完整或随访至少24个月的患者行术后GKRS。此外,本研究获得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机构委员会的批准。

这些患者在前6个月和此后每年定期随访临床和放射学评估。临床肿瘤进展被定义为新的或恶化的神经体征或症状的发展。肿瘤体积缩小定义为肿瘤体积缩小至少10%。肿瘤体积变化在10%以内为稳定。肿瘤进展被定义为肿瘤体积扩大至少10%。远处失被定义为在远离先前照射肿瘤形成新肿瘤。肿瘤体积计算公式:V =前后直径×水平直径×垂直直径× π/6。

采用Elekta Leksell伽玛刀GKRS治疗。2014年4月前使用B型伽玛刀单元,2014年4月至今使用Perfexion单元。局麻后安装GLeksell立体定向框架,行对比磁共振成像(MRI)获得肿瘤成像,勾画。医学物理师傅、放射肿瘤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设计了GKRS治疗方案。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单次GKRS。

结果:

130例患者中,51例(39.2%)影像学肿瘤进展,中位随访时间为79.7个月(24.0- 291.3个月)。影像学肿瘤进展的中位时间为73.4个月(范围从21.4个月到285.3个月),而1、3、5和10年影像学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100、90、78和47%。此外,36例(27.7%)患者出现临床肿瘤进展。1、3、5和10年的临床PFS分别为96、91、84和67%。GKRS治疗后,25例患者(19.2%)出现反应,包括放射性脑水肿(n = 22)。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体积≥10 ml和镰/矢状/凸/脑室内位置与影像学PFS显著相关[危险比(HR) = 1.841, 95%可信区间(CI) = 1.018-3.331, p = 0.044;HR = 1.761, 95% CI = 1.008-3.077, p = 0.047]。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体积≥10 ml与放射性脑水肿相关(HR = 2.418, 95% CI = 1.014-5.771, p = 0.047)。在影像学上表现肿瘤进展的患者中,9人被诊断恶性转。中位时间为111.7个月(35.0- 177.2个月)。重复GKRS治疗3年和5年的临床PFS分别为49%和20%。WHOII级脑膜瘤与较PFS显著相关(p = 0.026)。

讨论:

手术仍然是脑膜瘤治疗的基石。欧洲神经肿瘤学协会(EANO)指南建议,无论WHO级别如何,手术切除都应是治疗脑膜瘤的首选。手术具有快速切除肿瘤、快速缓解症状和精确病理诊断的优点。然而,它确实依赖于肿瘤部位,并可能导致显著的死致死致残率。当肿瘤位于不利部位时,完全切除是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术后GKRS。

GKRS治疗后肿瘤控制及相关因素

既往研究显示,采用SRS治疗的良性脑膜瘤的5年和10年中位PFS分别为89%(范围为85- 100%)和85%(范围为53 - 100%)。然而,在不同研究中,采用SRS治疗的I级脑膜瘤患者的长期肿瘤控制率差异很大。Seo等报道,在424例接受GKRS治疗的良性脑膜瘤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2个月后,5年和10年的肿瘤控制率分别为91.7和78.9%,女性和有开颅史与肿瘤进展相关。Hasegawa等发现,在67例接受SRS治疗的脑膜瘤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7- 195个月),中位肿瘤体积为4.9 ml (0.7 -22.9 ml), 5年和10年精算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6%和72%,矢状/镰突位置和既往手术与肿瘤控制失显著相关。Starke等研究显示,75例接受SRS治疗的颅底脑膜瘤(>8 cm3)患者,5年和10年的PFS分别为88.6%和77.2%,且有放疗、肿瘤体积(TV>14 cm3,伴有颅神经(CN功能障碍与肿瘤进展相关。Santacroce等指出,在15个参与中心接受SRS治疗的4565例良性脑膜瘤患者中,5年和10年的PFS分别为95.2和88.6%,女性、散发性脑膜瘤、影像学定义的肿瘤和颅底肿瘤的肿瘤控制率高。Azar等研究发现,122例接受GKRS的脑膜瘤患者5年PFS为56.6%,肿瘤体积小、年龄小是PFS的相关因素。Hasegawa等发现,125例中位肿瘤体积为8 cm3、中位随访时间为72个月的凸矢状旁或镰脑膜瘤患者接受了GKRS治疗, 5年和10年精算PFS分别为78%和55%。在其他研究中,发现处方边缘剂量,男性,肿瘤部位(镰/矢状/凸区域)和GKRS治疗KPS评分与肿瘤进展相关。

在本研究中,中位肿瘤体积为8.6 ml。5年和10年的PFS分别为78%和47%,低于Hasegawa等和Starke等的研究,但高于Azar等人的研究。本研究肿瘤控制率较低可能与肿瘤体积较大、随访时间较长有关。镰/矢状/凸面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非颅底肿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0-65%。先前的一项研究报道镰/矢状/凸区域与肿瘤进展相关。脑室内脑膜瘤是罕见的非颅底肿瘤。本研究中仅有7例脑室内脑膜瘤。GKRS治疗后均发生肿瘤进展,预后较差。由于镰/矢状/凸脑膜瘤和脑室内脑膜瘤预后可能较差,我们决定将镰矢状旁、凸和脑室内脑膜瘤归为一类。在目前的研究中,肿瘤体积≥10ml和镰/矢状/凸/脑室内位置与影像学肿瘤进展相关。

一些研究探讨了多或分期SRS治疗大体积脑膜瘤。Marchetti等报道,143例接受多SRS治疗的患者接受了中位剂量为25 Gy的3-5次剂量。5年和8年的PFS分别为93%和90%,高于目前的研究。然而,中位随访时间只有44个月,这是不够的。Iwai等对27例大颅底脑膜瘤患者进行了分期GKRS治疗的研究。中位体积27.5 cm3,直径39.4 mm,而5年、10年和15年PFS分别为78%70%70%。几项研究也报道了用分割立体定向放疗(HFRT)治疗大型脑膜瘤。尽管患者数量较少,但一些研究表明,接受大分割放射治疗的患者可能有好的肿瘤控制率。在Han等的一项研究中,70例大脑膜瘤(>10 cm3)患者接受了GKRS治疗。5年时,HFRT组的PFS率高于单(92.9 vs. 8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89)。此外,HFRT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 = 0.017)。在Manabe等的研究中,5HFRT的PFS与SRS相似。因此,尚不清楚HFRT的疗效和安全性。

恶性转变

据估计,20-40%的脑膜瘤是继发性肿瘤。大量研究表明,遗传肿瘤的阶梯式进展导致更恶性的表型。因此,WHO II级或III级脑膜瘤被归类为继发性或新生肿瘤。最近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显示,WHO I级脑膜瘤术后恶性转化的发生率为2.98/ 1000患者-年。颅底脑膜瘤恶性转的发生率低于非颅底肿瘤。放射外科似乎不会增加恶性转的发生率。

在目前的研究中,51例WHO I级脑膜瘤患者中只有14例在GKRS治疗后出现肿瘤进展,接受了手术切除以进一步治疗。最终诊断为恶性转9例,其中病理诊断为WHOII8例,临床表现为颅内种植转移1例。中位时间为111.7个月(35.0 - 177.2个月)。在本研究中,恶性转GKRS治疗WHO I级脑膜瘤肿瘤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WHO I级脑膜瘤发生肿瘤进展并伴有肿瘤生物学行为改变若干年后,应注意恶性转问题。手术切除有助于组织学诊断、肿瘤切除和随后的多学科治疗。当肿瘤进展疑似恶性转化时,如果合适,建议手术切除作为首选。

GKRS治疗后的临床结果及相关因素

先前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恶化率为0- 13.3%(中位数为7.4%)。Gupta等报道了117例接受GKRS治疗的无症状脑膜瘤患者的5年和10年精算症状控制率分别为86%和70%。Seo等发现424例患者中有63例出现初始症状加重、预后不良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Ge等发现GKRS治疗后有7例患者(5.4%)神经体征或症状加重,GKRS治疗CN障碍及肿瘤体积≥10 ml与神经体征或症状加重相关。Santacroce等的一项研究(9)显示,12.9%的患者出现并发症,永久性2级和3级并发症率为4.8%。在本研究中,36例患者(27.7%)发生临床肿瘤进展。5年和10年的临床PFS分别为84和67%。根据单因素分析,只有预先存在的PTE与临床PFS显著相关(p = 0.040)。与Ge等的研究相比(27.7% vs. 5.4%),本研究中神经体征或症状的发生率高,这可能与肿瘤进展率高、肿瘤体积大、随访时间长有关。

辐射相关的副反应

根据之前的一项研究,SRS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中位数率为8.0%(范围从2.5到34.6%)。并发症率最高的反应为射性水肿,占所有病例的15-28%。一些因素如矢状窦闭塞、矢状窦旁位置、肿瘤体积、预先存在的瘤周脑水肿(PTE、半球肿瘤位置和辐射剂量已被报道与PTE相关。Seo等(6)发现14%的患者有SRS相关并发症,15%的患者在SRS治疗后发生或PTE加重。在多因素分析中,颅底肿瘤、开颅史以及SRS治疗前是否存在PTE均为显著且独立的因素。Hasegawa等发现13.4%的患者在SRS治疗后出现轻度或中度不良事件。根据单因素分析,较高的边剂量与反应相关。在Hasegawa等的另一项研究中,在初始GKRS中,症状性PTE的比例较高,较低的边剂量和较少的既往治疗与放射性脑水肿相关。Pollock等显示11%的患者出现永久性辐射相关并发症,矢状/镰旁/凸面位置和肿瘤体积与辐射相关并发症相关。在目前的研究中,最常见的反应之一是射性水肿,肿瘤体积≥10 ml与射性水肿显著相关。

结论:

术后GKRS治疗WHOI级颅内脑膜瘤安全有效。肿瘤体积大、镰/矢状/凸/脑室内位置与影像学学肿瘤进展相关。恶性转GKRS治疗WHOI级脑膜瘤肿瘤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本研究中,术后GKRS治疗WHO I级脑膜瘤有效且安全,肿瘤控制率为60.8%,临床肿瘤进展率为27.7%,GKRS相关反应率为19.2%。由于肿瘤较大且随访时间较长,10年PFS率为47%,在本研究中相对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提高对大肿瘤的疗效。此外,恶性转GKRS治疗WHO I级脑膜瘤肿瘤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GKRS治疗WHO I级脑膜瘤后发生肿瘤进展时,应更加重视恶性转变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