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莱士线[华莱士线]

 零壹贰012 2023-03-03 发布于湖北
华莱士线
华莱士线
华莱士线是生物地理学中,区分东洋区和澳大拉西亚区的分界线,在1860年由英国动物地理学者亚尔佛德·罗素·华莱士最先提出。该线从位于爪哇岛以东的巴厘岛和龙目岛间起,向北经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间,止于菲律宾群岛以南的海面,如在苏拉威西岛的树上可以同时看到灵长类的猕猴和有袋类袋貂
基本信息
提出时间
1860年
发现源起
华莱士线两边的动物
1854年到1862年英国动物地理学者亚尔佛德·罗素·华
莱士在马来群岛研究岛屿上的动物时,注意到婆罗洲与苏拉威西岛、峇里岛龙目岛之间,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界线将两边的生物分开;界线以西接近东南亚的生物相,界线以东则接近新几内亚的生物相。华莱士注意到:峇里岛的鸟类与爪哇岛几乎相同,但在距峇里岛仅约30公里的龙目岛,却只有50%的鸟类相同。为纪念他的重要发现,科学界将划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华莱士线。
延伸修正
华莱士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物地理学者一直尝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以区分亚洲与大洋洲的生物线;许多学者在华莱士线的基础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韦伯线(Weber's Line)、莱德克线(Lyde
kker's Line)和赫胥黎线(Huxley's Line)等。
韦伯线
在华莱士线以东,通过摩鹿加群岛和苏拉威西岛,帝汶与澳大利亚之间。界线以西,东洋区动物成份超过50%;界线以东,大洋洲区动物成份超过50%。
莱德克线
后来莱德克在印尼东面贴近新几内亚岛划了一条莱德克线,这条线是很多东洋界动物如飞蜥等向东渗透的边缘。莱德克线以东的新几内亚岛就基本上是典型的大洋洲界动物了,以有袋类动物占优势,还有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针鼹和原针鼹,也是极乐鸟食火鸡和多种鹦鹉的故乡。韦伯则在华莱士线和莱德克线之间找到了一个东洋界动物和大洋洲界动物的平衡线,被称为韦伯线,大体在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之间与帝汶岛和东南群岛之间。这条线更多的被用作东洋界和大洋洲界的分界线。
赫胥黎线
由华莱士线向北延伸,通过巴拉望岛与菲律宾群岛西部之间,并绕到吕宋岛北侧 (也就是将除了巴拉望岛以外的菲律宾群岛划入澳大拉西亚区)。又被称为新华莱士线。
华莱士区
华莱士线和莱德克线之间的过渡区域又被称作华莱士区,在这里可以看到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生活在一起的有趣场景,如在苏拉威西岛的树上可以同时看到灵长类的猕猴和有袋类的袋貂。这一区域还有很多特有的著名动物,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最小的水牛倭水牛,牙齿从鼻子上长出的野猪。这个地区虽然有了很多分界线,但是华莱士作为先驱的地位无法动摇,一般提及东洋界和大洋洲界的分界时,就想到华莱士线,虽然现在一般并不真的用原始的华莱士线进行划分。
人物简介
华莱士
南洋群岛进行研究的先驱是英国的博物学家华莱士,他在南洋群岛的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华莱士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考察使他产生了进化的思想,最终几乎和达尔文同时提出进化论,并于1858年在林耐学会上同时宣读了他和达尔文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
华莱士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动物的地理分布的研究和修正,成为了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华莱士发现在龙目海峡两侧的龙目岛和巴厘岛,望加锡海峡两侧的苏拉威西岛和加里曼丹岛的动物区系有很大差异,海峡以西的巴厘岛和加里曼丹岛上的动物是典型的东洋界动物,以东则出现一下西边无法见到的袋貂、葵花鹦鹉、冢雉等大洋洲界物种,同时物种也比西边贫乏。这条分界线后来被命名为华莱士线,代表大洋洲界动物的最西界。后来英国另一个博物学家和进化论者赫胥离将华莱士线进行了修正,将巴拉旺岛以外的菲律宾群岛划到了线的东侧,这个修正线代表物种丰富的大陆型动物群和物种贫乏的岛屿型动物群的分界(加里曼丹岛等虽然为岛屿,但是动物群的大陆性很强,以前曾长期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拥有猩猩、长臂猿等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地理分区
1857年,鸟类学家斯克莱特根据各地鸟类的差别,将全球分为六大鸟区,这就是目前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前身。1876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演化论泰斗华莱士和达尔文都肯定了六大区划分的正确性,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形成六大动物地理分区。
由于这六大动物地理分区是在鸟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于其他动物类群而言略有出入,但形成这种动物地理分区的基础是地球表面陆地分布的物理阻隔,所以对其他动物类群而言,虽然存在一定出入,但对于其它脊椎动物特别是陆生脊椎动物也适用,只是这些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的分布状态会略有些各自的特色。例如东洋界和澳新界的哺乳动物区别甚大,鸟类的区别虽大但尚有一定的共有类型,而在论及昆虫的分布的时候则常将二者合并为印澳界。
华莱士线美术图
古北界:面积5.41 亿km2,包括欧亚大陆绝大部分和非洲北部
东洋界:面积0.75 亿km2,包括东南亚、新几内亚和附近的岛屿。
埃塞俄比亚界:面积2.21 亿km2,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新界面积0.87 亿km2,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
新北界:面积2.29 亿km2,包括北美大陆大部。
新热带界:面积1.90 亿km2,包括南美大陆。
南极界:面积0.03 亿km2,包括南极洲以及附近海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