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 EXP BOT】过表达HvAKT1可以调节根离子稳态和ROS/NO信号,从而提高大麦的抗旱性

 赛思基因 2023-03-03 发布于山东

题目:Overexpression of HvAKT1 improves drought tolerance in barley by regulating root ion homeostasis and ROS and NO signaling

刊名: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作者:Zhong-Hua Chen, Feibo Wu et al.

单位: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日期:31 October 2022

01

摘要

钾 (K + ) 是植物中用于渗透压调节、细胞生长和酶激活的主要阳离子无机营养素。内向整流 K+通道 1 (AKT1) 是植物根部吸收 K+的主要通道,但 HvAKT1 在干旱胁迫下大麦植物中的功能尚未完全阐明。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进行了进化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电生理学和生化分析,以探索 HvAKT1 响应大麦干旱的分子机制。XZ5(一种耐旱野生大麦基因型)根部的干旱胁迫显着上调了HvAKT1的表达。

分离质膜定位的 HvAKT1 并对其进行功能表征,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和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诱导的大麦HvAKT1基因沉默。进化生物信息学表明,AKT1 中的 K +选择性过滤器起源于链生藻类,在陆地植物中进化保守。HvAKT1的沉默导致生物量显着减少,并抑制干旱处理下根表皮细胞对K + 的吸收。

破坏HvAKT1会降低根部 H +外排、H + -ATP 酶活性和一氧化氮 (NO) 合成,但会增加过氧化氢 (H 2 O 2) 在干旱胁迫下根部的生产。

此外,我们观察到HvAKT1的过表达提高了 K +的吸收并增强了大麦的抗旱性。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 HvAKT1 对根系 K +吸收的重要性及其对根系 H + -ATPase、H 2 O 2和 NO 响应干旱胁迫的多效性影响,为在大麦中耐旱性和 K +营养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

02

技术路线



抗旱西藏野生大麦 XZ5, 一株抗旱品种 Tadmor, 一株敏感干旱品种 ZJU9, Golden promise (WT),并且在本研究中使用过表达线。



进化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生物学分析



电生理学分析



电生理学



生化测量



03

主要结果

3.1 AKT1 是从链藻藻类进化而来的,用于吸收钾

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和进化工具来评估植物和藻类物种中的 AKT1(图 1 )。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vAKT1 具有四个功能域:ion-trans-2、cNMP、ANKi 和 KHA(图 1A)。使用千种植物转录组数据库的进化分析表明,1322 种植物和藻类中有 76% 预测了 AKT1 的蛋白质序列。此外,AKT1 中的 K +选择性过滤器 TxxTxGYGD 源自链藻(图 1C)。蛋白质比对和蛋白质拓扑结构预测表明,AKT1 在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石松植物、苔藓、苔类植物和链生藻类的代表性物种中高度保守(图 1D)。然而,与链藻和陆生植物相比,叶绿藻中推定的 AKT1 在序列和结构上表现出显着差异(图 1),暗示 AKT1 可能从链藻藻类进化而来。

图1 绿色植物和藻类中 AKT1 的进化和结构分析。
(A) HvAKT1 的功能域。
(B) 植物和藻类物种中 AKT1 蛋白的系统发育树。最大似然法用于构建树。
(C) AKT1 的保守结构域比对。
(D) 八种代表性植物和藻类中 AKT1 的预测 3D 结构。Hv,大麦;ba,云杉;Ac,满江红;it,Isoetes tegetiformans;小立碗藓; Mp ,地钱草;Kf , Klebsormidium flaccidum ; Vc , Volvox carteri 。

3.2 质膜 K +通道 HvAKT1 赋予大麦根耐旱性

我们接下来对大麦基因型 XZ5 中的HvAKT1表达水平进行了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HvAKT1主要在根中表达(图2A)。与对照相比,在 24 小时 PEG 诱导的干旱处理中,XZ5 中根中的HvAKT1表达显着上调 7.3 倍,但在干旱敏感的 ZJU9 中显着下调,而在 Tadmor 中则没有变化(图 2B )). 为了确定 HvAKT1 的亚细胞定位,使用 sGFP 融合构建体在洋葱表皮细胞和大麦根原生质体中进行了由 35S 启动子驱动的瞬时表达测定。结果显示,GFP荧光与红色荧光蛋白(RFP)荧光重叠,表明HvAKT1蛋白定位于质膜(PM)(图2C、D)。

图2 HvAKT1 的组织基因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
(A) XZ5 不同组织中HvAKT1相对转录水平的 qRT-PCR 分析。
(B) 三种大麦基因型中 HvAKT1 的实时 PCR 分析。XZ5、Tadmor 和 ZJU9。进行聚乙二醇处理。
(C) GFP 和 HvAKT1–sGFP 融合蛋白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质膜 RFP 标记蛋白 (pm-rb CD3-1008) 用作参考。
(d) HvAKT1 在大麦根原生质体中的亚细胞定位模式。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分析 HvAKT1 在耐旱性中的潜在作用。基因沉默效率测试表明,与模拟接种的植物相比,BSMV:HvAKT1接种的幼苗在对照条件下根部 HvAKT1 的转录物沉默了 83%,在干旱条件下沉默了 86%(图 3 ). 与 XZ5 的模拟接种幼苗相比,PEG 处理导致 BSMV:HvAKT1 接种植物的生长显着减少和叶片萎蔫(图 3A)。在 BSMV:HvAKT1 接种的幼苗中,干旱处理下生物量显着减少 63%,而模拟接种植物的生物量减少 36%(图 3C )。钾+在 PEG 诱导的干旱处理下,模拟接种幼苗根部浓度明显增加 26%,但 BSMV:HvAKT1 接种植物根部浓度显着降低 31%(图 3D )。

图3 通过 BSMV-VIGS 评估野生大麦 XZ5 中HvAKT1的功能。
(A) 模拟接种植物和 BSMV:HvAKT1 接种植物的表型。控制和干旱分别对应于基本营养液 (BNS) 和 BNS+20% PEG。
(B) XZ5 根中 HvAKT1 相对转录水平的 qRT-PCR 分析。
(C) 通过 BSMV-VIGS 沉默XZ5 中的HvAKT1后的生物量。
(D) 通过 BSMV-VIGS 沉默 XZ5 中的HvAKT1后植物根和叶中的 K 浓度。接种的幼苗在 BNS 中生长 10 天,然后进行 PEG 诱导的干旱 5 天。

验证了四个独立的转基因 HvAKT1-OX 品系具有显着的HvAKT1上调(补充图 S4 )。HvAKT1的表达在 HvAKT1-OX1 转基因品系中上调了 3.1 倍,该转基因品系被选择用于进一步的实验(图 4B)。与 WT Golden Promise 相比,HvAKT1-OX 植物中干旱诱导的叶片萎蔫和生长抑制明显更少(图 4A)。例如,与对照相比,干旱条件下 WT 的生物量显着降低了 45%,而 HvAKT1-OX 植物的生物量降低了 15%(图4C)。K +浓度在经过 PEG 处理的 WT 根中降低了 17%,但在 HvAKT1-OX 植物的根中显着增加了 27%(图 4D)。

图4 通过基因过表达对HvAKT1进行功能评估。
(A) Golden Promise (GP) 和过度表达系 (OX) 的表型。控制和干旱分别对应于基本营养液 (BNS) 和 BNS+20% PEG(干旱)。
(B)使用 qRT-PCR 分析转基因过表达系 HvAKT1-OX1 中HvAKT1的表达
(C) GP 和过表达大麦品系中的生物量。
(D) GP 和过表达大麦品系的根和叶中的钾浓度。幼苗在 BNS 中生长 10 天,然后进行 PEG 诱导的干旱 5 天。

3.3 HvAKT1 调节野生大麦耐旱性的K +和 H +稳态

然后我们进行了实验来破译大麦耐旱性的功能性 HvAKT1(图 5-7)。PEG 处理导致根部成熟区 K +大量流入,随后缓慢恢复至稳态水平,但 K +流入在模拟接种植物中维持在显着更高的水平。有趣的是,在 BSMV:HvAKT1 接种的植物中,几乎没有 PEG 诱导的瞬时K +摄取,随后是–55 nmol m –2 s –1的净 K +流出:HvAKT1 接种植物,而峰值 PEG 诱导的 K +模拟接种植物中的流入量为 514 nmol m –2 s –1 (图 5A). PEG 处理在模拟接种植物中暴露后 1 小时引起显着的 K +流入,而 HvAKT1 沉默植物没有显着增加。在所有接种植物中暴露于 PEG 12 小时后,干旱诱导的 K +内流进一步增加。在 BSMV:HvAKT1 接种的植物中,根部 K +流入转变为流出,但在 PEG 处理 24 小时后模拟接种植物中的50 nmol m –2 s –1 K +流入仍保持在显着更高的水平 ( P <0.05)曝光(图5B)。此外,干旱胁迫导致根 K +流入 HvAKT1-OX 植物,随后缓慢恢复到稳态水平。由 PEG 引起的 HvAKT1-OX 植物中的峰值 K +流入比 WT 中的峰值高 2.0 倍(图 5C)。与 WT 植物相比,PEG 处理在暴露 1 小时后在 HvAKT1-OX 品系中引起显着更大的 K +流入 ( P <0.05)。在所有植物中,K +流入在 PEG 暴露 24 小时后进一步减少,但在 HvAKT1-OX 植物中保持在 70–80 nmol m –2 s –1 (图 5D)。

图5 干旱诱导的 K +在沉默和过度表达的大麦品系根中的通量。
经历 20% PEG 诱导干旱处理的沉默和过表达植物根表皮的K +通量的瞬时(A、C)和稳态(B、D)变化。根在 BSM(0.5 mM KCl 和 0.1 mM CaCl 2 )中预孵育2 小时。

PEG 在所有接种植物中导致 H +流出,模拟和 BSMV:HvAKT1 接种植物根部 H +流出的最大差异为~2 倍(图 6A)。在 PEG 暴露 1 小时后, H +通量在根成熟区从流入转变为流出,但BSMV:HvAKT1 接种植物在 PEG 暴露 24 小时后H +流入除外(图 6B)。此外,PEG 处理 5 天后,模拟接种植物根部的 H + -ATPase活性显着增加了 67%,而BSMV:HvAKT1- 根部的H + -ATPase 活性降低了 45%。接种植物(图6C). PEG 处理后 HvAKT1-OX 植物根中 H + -ATPase的活性显着增加了 63%,而 WT 的根中仅略有增加(图 6D)。

图 6。干旱诱导的沉默和过表达大麦品系根部的 H+ 通量和 H+-ATP 酶活性。 
(A, B) 通过接受 20% PEG 处理的 BSMV-VIGS,来自接种植物根表皮的 H+ 通量的瞬态和稳态变化。 从模拟接种的植物和在 BNS 中生长 10 天的 BSMV:HvAKT1 接种的植物中取样根。 根在 BSM(0.5 mM KCl 和 0.1 mM CaCl2)中预孵育 2 小时。 对于瞬态离子通量,数据为平均值±SE (n=8)。 在 PEG 暴露后 0、1、12 和 24 小时内测量稳态离子通量。 数据为平均值±SE (n=10)。 *P<0.05。 (c, d) H+-ATPase 在对照和干旱条件下沉默和过表达植物根中的活性。 幼苗在 BNS 中生长 10 天,然后进行 PEG 诱导的干旱 5 天。 数据为平均值±SD (n=6),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着(P<0.05)。 

3.4 沉默HvAKT1影响大麦中的NO 和 H 2 O 2信号

与对照相比,PEG 处理导致模拟接种植物根部的 NO 含量增加 39%。相反,BSMV:HvAKT1 接种植物的根中 NO 含量降低(图 7B)。使用 DAF-2DA 荧光染料通过共聚焦显微镜验证 NO 改变。因此,PEG 处理显着降低了 BSMV:HvAKT1 接种植物根部成熟区中的 NO,而 XZ5 中的 NO 未显示显着增加(图 7D,E)。SNP 的添加显着减轻了干旱处理后 BSMV:HvAKT1 接种植物的损害(图 7A)。

干旱胁迫显着提高了所有植物中的 H 2 O 2含量,其中 BSMV:HvAKT1 接种植物的提高更大(图 7C)。例如,在 BSMV:HvAKT1 接种的幼苗和模拟接种的植物之间检测到干旱诱导的 H 2 O 2含量有 4.2 倍的差异。H 2 O 2的产生也通过使用H 2 DCFDA 染料的共聚焦显微镜来验证。在XZ5 的根表皮中,PEG 暴露导致根成熟区H 2 O 2含量略有升高,但在BSMV:HvAKT1 接种的植物中PEG 处理1 h 后H 2 O 2 含量明显下降。然而,H与对照相比,BSMV:HvAKT1 接种植物中的2 O 2含量增加(图 7F、J)。外源 DMTU 减少了 BSMV:HvAKT1 接种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氧化损伤症状(图 7A)。

图7 NO 和 H 2 O 2对沉默和过表达大麦品系的干旱反应的作用。
(A) 外源 SNP(NO 供体)和 DMTU(H 2 O 2清除剂)对模拟接种植物和 BSMV:HvAKT1 接种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植物生长的影响。沉默和过表达植物根中的NO (B) 和 H 2 O 2 (C) 含量。
(D, F) NO- 和 H 2 O 2依赖性荧光图像。显示了受控制和干旱处理的根成熟区的代表性图像。植物用二氨基荧光素二乙酸酯 (DAF-2DA) 和 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 (H 2DCFDA),并使用共聚焦成像系统进行可视化。
(E, J) NO 和 H 2 O 2荧光强度使用 IMAGEJ 软件估算。幼苗在 BNS 中生长 10 天,然后进行 PEG 诱导的干旱 5 天。控制和干旱分别对应于基本营养液 (BNS)、BNS+20% PEG 诱导的干旱。

04

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在过表达和沉默的大麦品系中分离并功能表征了 HvAKT1。我们的结果表明,沉默HvAKT1会导致干旱处理下根表皮细胞的生物量显着减少,抑制 K +吸收,并减少 K +流入。HvAKT1的过表达通过对各种目标(例如 H + -ATP 酶、NO 和 H 2 O 2产生以及离子通量)的一系列信号传导功能提高大麦的耐旱性。我们的结果强调了 HvAKT1 对 K +的重要性吸收以应对干旱胁迫,并证明了钾营养在适应包括干旱在内的环境胁迫中的重要作用。

05

原文获取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jxb/article/71/20/6587/5885071

PDF获取:

https://www./h-nd-168.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