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相评谭】 “好儿媳”价值的穿越 | 王绍和

 冰凌花文学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好儿媳”价值的穿越

文︳王绍和(河北秦皇岛)

秦皇岛市海港区海建里的徐志红的事迹在报纸上“亮相”后,这位“好儿媳”在我的脑海里老是挥之不去。其要因,皆因为,她的贡献虽然在自家,但其价值却穿越了家庭的“围墙”,彰显于社会。

社会价值一,颠覆“天敌论”,立起好标杆

人际关系难处,莫过于婆媳之间,于是就有了“婆媳似天敌”的“定律”。徐志红却用实际行动说不:她待公婆如亲爹亲妈——患病卧床的老人,拖得她“快熬不过去了”,然而她却无怨无悔、悉心照料。在公婆的心目中,“有的闺女都不见得比得上她”。“好儿媳”是个好标杆,很值得大家来“对标”。做公婆的多看儿媳的好,别老觉得“儿子是好儿子,就媳妇不是'东西’”;做媳妇的善走“平衡木”,对生母像个“小棉袄”,对“隔皮”的婆母也别隔着心。两个“巴掌”朝着一个点上“拍”,让“天敌论”消散,何愁家庭关系不融洽?何愁当儿子做丈夫的成“夹板”?

社会价值二,“常规”被改写,引发着思绪

老人无病无灾儿,尽孝不算难事;老人偶患疾病,照顾周到一般都能做到。老人长期患病,则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有此“理论”做“挡箭牌”,有些当晚辈的,就不能把孝心进行到底,也不至于被他人戳脊梁骨。徐志红呢?嫁过来不久,就摊上了公婆患病、久卧病床。15年来从饮食起居,到陪侍看病服药,自己的青春时光几乎全被照料公婆所缠绕。四十岁刚出头的她,被久久的煎熬熬得疲惫不堪,熬出了根根白发……“久病床前无孝子”?徐志红说不!“常规”被改写,犹如“冲击波”:那些把老人当额外负担,推三阻四不愿负担赡养义务的,应该感到脸红吧?那些在老人生前不尽孝,让老人离世后再“风光”的,理应引起自责吧?鲁迅先生曾说过,“父母的缺点就是子孙灭亡的伏线”;常言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像徐志红那样尽孝心,同时也事关下一代——大家都做这样的好“老师”,让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传统的美德才能一代传一代。
社会价值三,小中可见大,提供了“路径”
像徐志红那样一心顾家,绝非狭隘的自私,而是具有大贡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遍及更多的家庭,也就为社会注入了稳定的元素。否则,像有些人那样,老是追求“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男人没小姘,活着真没劲”,像新闻媒体曾经披露的刘扬(化名)那样,隐瞒已婚身份,家外另筑“温柔乡”,弄得家不成家、“造苦”他人,社会稳定岂能不受负面的影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自家都无爱心,何谈奉献社会?家庭美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要从“细胞”抓起。从徐志红这位“好媳妇”那儿,可以“读”得出这样的“路径”。

作者档案

王绍和,笔名傅凝、艾佳、燕山红。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人,初中一年半学历。种过4年地,当过19年兵,曾做过连队文书、团报道员,63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副处长。转业后在抚宁县委办当材料匠”15年。忙于公文写作之余,热衷于为报刊写豆腐块,离离啦啦见报3000余篇。撰有长篇报告文学《爱家英姿》《蓓蕾争妍绽芳菲》《身影直立竞风流》《略说细品咱仇(qiu)家》和20万字的公文写作实操《捅破那层窗户纸——一个老材料匠的心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