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豪|沈万三:3.2万亿巨富的经商秘诀?贵人相助 8字口诀

 新用户59388865 2023-03-03 发布于安徽

学古人智慧,思考处世哲学!

——懒虫

文章图片1

有人说犹太富商在家打个喷嚏,世界上所有的银行都将引起感冒;

五个犹太财团就能控制整个世界的黄金市场……

这些说法虽然夸张,但却掀起了全世界跟犹太人学经商的热情。

什么“犹太人经商课”、“犹太人经商哲理”、“犹太人的成功秘诀”、“犹太人为什么能挣钱”……类似的书籍、课程简直层出不穷。

其实跟犹太商人比起来,我们的先祖富豪毫不逊色。

比如孔子学生端木赐(子贡)、文财神范蠡、炫富界的鼻祖石崇、特许自铸钱的邓通、敢跟朱元璋比富的沈万三、18世纪的世界首富和珅、红顶商人胡雪岩……他们的经商哲学,足够我们研究几辈子。

大家好,我是懒虫,今天给大家讲一位顶级富豪——沈万三。

四十多岁总资产达到3.2万亿,相当于今天八个比尔盖茨的资产。(沈万三第20代后人沈沁说的)

尽管他结局让人唏嘘,但是他一个不从政的纯商人,怎么在短短十几年间积累这么多财富?

我们一起来探寻沈万三的致富秘诀——

文章图片2

沈万三(生卒年不详),本名沈富,字仲荣,号万山,元朝江浙行省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元末明初富豪,江南百姓当他是平民财神。

引路人葛老板:开启经商之路

沈万三的父亲沈祐,是个会些木工活的渔民,偶尔做点小生意,因为不怕吃苦,做事踏实,家里略有薄产。

沈家老大七八岁时患天花病死了,同年沈老二又因贪玩下水淹死了,所以父亲沈祐就将读书做官的期望放在老三沈万三身上。

可惜沈万三志不在此,经常溜出学堂跑去集市玩,津津有味的观察各个小商贩之间讨价还价。

12岁这年的一天,沈万三像往常一样,又偷偷溜出学堂跑去鱼市玩,他看见一个鱼肆老板在用算盘,只见噼里啪啦手指拨动几下,片刻就将账目算好。

“请问掌柜,您手上这个工具是算盘吗?”

鱼肆老板见沈万三明明好奇,却假装大人模样一本正经,有些好笑的说:“怎么?你难道对这玩意感兴趣?”

沈万三憨憨一笑,不停的点头。他一岁抓周,抓到的就是一把小算盘。

“你小小年纪怎么对算盘感兴趣?”

“我想学打算盘,学算账,长大了也像掌柜一样做个生意人。”

“你上过学吗?先生没告诉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不喜欢读书,也不愿意做官,夫子从来不教算术,只教历算,推算太浪费笔墨了,我都是心算。您这个算盘看起来很好用,您真厉害,若能教我就好了。”

“我可以给你讲讲这算盘是什么回事,看看你的记性和悟性,要是你有这方面天赋,我才能教你。”

文章图片3

这个老板姓葛,不仅是个筹算高手,据说还做过上等县的县丞,曾致力于推进全县农商经济的发展,但是不知何故,后来辞官做起了生意。

葛老板见沈万三长得讨喜,人又机灵,就给他讲了讲算盘的来历、应用原理和基本口诀。

三天后,沈万三又来见葛老板,将四则珠算口诀一字不漏的背了一遍。

葛老板见他有些天赋,就又教了他打算盘的指法,这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熟练的,沈万三决定偷偷攒钱买一把自己的算盘。

没多久,葛老板被同僚推荐做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嘉兴路的同知(正六品),负责盐、粮、江防、河工、水利等事务,他在离开前请了一个伙计照管鱼肆生意,并嘱咐沈万三在一旁辅助和学习。

此后,沈万三就开始慢慢学习做生意,真是人生处处有学问,只要肯学,行行出状元。

他在集市上慢慢养成了一个商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守约诚信、与人为善、巧思应变、圆融处事、平等互利、重利益轻立场等。

几个月后,沈万三干脆弃学当起了鱼肆老板,在葛老板的鱼肆旁边又加了一个摊位。经营上两个摊位相互照应,账目收支各自核算。

沈万三的父亲尽管坚决反对,对他动则责骂鞭打,但是仍然没能改变他从商的决心。最后父亲妥协了,甚至把自家捕的鱼全都放到沈万三档口去卖。

文章图片4

可是,父亲始终认为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为了彻底断了沈万三做生意的念头,在他18岁时父母帮他娶了个媳妇,盼着成了家的沈万三能踏实过日子,不再好高骛远,幻想着成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维扬”的大富豪。

谁知这反而帮沈万三走上了创业之路。

沈万三的妻子张氏,是母亲娘家堂妹的女儿,算下来是沈万三的表妹,从小饱读诗书,家里世代经商,眼界不同一般女子。

张氏很支持沈万三经商,甚至把置办嫁妆的500两纹银给他做启动资金,就这样19岁的沈万三开始他第一次创业。

他从周庄的黄记丝绸铺子进了一百多匹优质织锦,然后雇船运往维扬(今扬州),因为担心初次进货出纰漏,就请了一个姜姓师傅当顾问。

谁知道货物刚装上船,姜师傅就来汇报说有十多匹是次品,他们被黄记骗了。

船钱和伙计费用都已支付,如果再卸货,找黄记理论,他们要是翻脸不认,一时掰扯不清,不仅耽误工夫,损失会更大。

沈万三权衡之后,既没有回去找黄记,也没有听姜师傅以次充好的建议,而是让人把这十几匹织锦标上次品,对客商据实以告,然后六折卖出。

这趟生意不仅没赚钱,反而亏损不少,然而沈万三充满信心,甚至筹划干票大生意,运锦缎北上,到大都(今北京)去。

文章图片5

张氏担心他没有经验,步子迈得太急,就劝他先多做几次小生意练练手,也积累些资金,然后再跑长线。

可惜沈万三一门心思挣大钱,不听媳妇劝谏,还要去钱庄借贷,张氏一看劝不住,只好回娘家借了一千两白银。

沈万三兴致勃勃的带着两辆马车,满载北上。

奈何天公不作美,一连数日阴雨绵绵,为了确保精美的锦缎不变质,沈万三只好半路停下住店等天晴。

这一等就是半月之久,每天要付住宿费、存货费、车夫工钱……处处需要钱,花钱如流水,沈万三如坐针毡,焦急万分。

好不容易放晴,沈万三催促着赶路,货物刚过黄河,又下起大雨,马夫叫苦不迭,不愿意再走。

沈万三无奈转道就近县城,租了间屋子存货,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他只能拉着一车货到各丝绸行推销。

因为锦缎太过高端,小县城很难有销路,一连数日,他一匹布也没卖出去。

沈万三心急如焚,打听到渡口有家大商行,连忙带着一车货物去推销,谁知道商行的人与匪徒勾结,做了个局。

找了个叫花子假扮有钱人,假装购买他的锦缎,付了一匹布的样品钱,然后将他一车货物搬上客船,假扮的有钱人缠着他说话,等他反应过来客船已经走远。

文章图片6

沈万三欲哭无泪,想报官却求救无门,只好认栽,他第一次感受到世道艰难,为了尽快变现,他把仓库剩下的一百多匹锦缎转头运往汴京(今开封),比进价高出不多的价格全部卖出,得了七百五十余两。

身心疲惫的沈万三只想尽快回家,为了行路方便,他将银子用两只小木箱装好,一路小心翼翼看管。

也许上天有意给他更多磨难,沈万三搭乘的载人平头车行至归德(今商丘)附近时,突然遭遇阵雨,平头车下坡时颠翻了,车上几人全都翻滚下来,沈万三的银子也散落一地。

因为车摔坏了,雨天路滑,几人只能找旅店住下。

沈万三担心露了财遭贼,一晚上不敢入睡,天将明之际,实在撑不住就眯了一小会,醒来两只箱子不翼而飞。

沈万三顿时如坠深渊,他找了旅店老板帮忙,奈何无济于事,老板还劝他保住性命已是大幸,就当舍财消灾。

就这样,沈万三用腰包里仅有的一两多碎银和十几文铜钱,辗转徐州,不乘车船不住店,忍饥挨饿,一路乞讨,从夏天走到隆冬,才狼狈不堪的回到周庄的家。

沈万三一直以为自己有经商天赋和能力,缺的是机会,所以第一次创业亏本,却没有丧失信心,依然斗志昂扬、野心勃勃;

然而这一次犹如当头棒喝,他痛定思痛,复盘整个历程,发现还是缺少经商的本领和经验,犹如一只雏鹰,没有学过飞翔就想高飞。

沈万三闭门几日后,对家人宣布:要去拜师学艺!

文章图片7

师傅陆道源:教导经商之道

沈万三在鱼肆摆摊时,遇到过一个贵人,吴江第一富商陆道源,他在苏州古城有很多商铺,名气很大,而且乐善好施,富而不骄,以义处事,很多人都受过他的恩惠。

陆道源是葛老板的朋友,来鱼肆见过沈万三,还称赞过他经商有天赋,邀请他到吴江甫里镇的店铺当伙计,那时才十三岁的沈万三心高气傲,说不想当伙计,只想当掌柜。

20岁这年,他告别家人到甫里镇找陆道源拜师学艺,在陆记的万通米行从小学徒开始。

古代的学徒其实就是免费打杂,沈万三每天除了把仓库的粮食搬到晒场晾晒,还要帮店里核对账目,他干得十分卖力,从不偷奸耍滑。

米店的掌柜叫葛徳昭,不过二十出头,不仅有经商的天赋和才干,而且颇有背景。他是官员葛知州的亲侄子,他见沈万三干活勤快,很是欢喜。

陆道源与葛掌柜都有意栽培沈万三,给了他很多涉及农商、手工等方面的书,空了还会指点一二。

这时的沈万三格外珍惜读书的机会,他常常读书到三更,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摘录下来,找陆道源请教。

文章图片8

陆道源见他喜欢人物历史故事,于是就给他讲子贡经商的故事,话说吴国北伐争霸,初夏从江南出发,所带行装单薄,子贡预料三万多将士需要增添冬衣冬被。

他从吴军出发开始采购丝绵,果然,刚入秋,吴军便找他购买冬装,子贡因此大赚一笔。

陆道源告诉沈万三,看准时机,及时掌握行情,一个商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决断力。

陆道源不仅教沈万三经商的本领,还教他“商德”。

陆道源最敬仰的偶像是春秋时期的商圣范蠡,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以义取利,以利济世,以和为贵,以德兴商。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沈万三简直就是嫡传弟子的待遇,他在陆道源这里完全变了一个人,积极上进,勤劳好学,人也越来越沉稳。

文章图片9

沈万三当了一年多学徒后,做了万通米行的大伙计,类似今天的经理助理,协助掌柜葛徳昭往大都运输粮食。

沈万三终于搭上陆家的大船,去向往已久的大都,一路上见识了十年难遇的“过龙雨”,差点被“龙吸水”卷走,所有兴奋都被庆幸取代。

沈万三跟着葛掌柜,将粮食的事情办完后,又根据陆道源的交代,进一批珠宝、头饰、首饰、脂粉……还要收购宋朝及以前各朝的铜钱。

因为中国的铜钱在日本是硬通货,尤其紫色铜币价值最高,日本铜矿稀缺,皇室兴建寺庙神社,对铜的需求量非常大。

两人带着两大箱珠宝首饰和36箱铜钱,装车运往通州驿站,再雇船转往天津直沽,然后再转陆府的船回刘家港。

哪知道路上又遇暴风雨,沈万三看管的船上,36箱铜钱失窃了。

葛掌柜分析是东瀛的“水鬼”干的。

因为附近的渔民暴雨天不会出海,而且这些铜钱他们也花不出去;海盗对旧钱也不感兴趣,不会冒着暴风雨来偷盗;只有来自长崎半商半盗的“水鬼”才会干这种事。

沈万三非常自责,恳请葛掌柜给他几个水手和伙计,去追寻货物。

东瀛“水鬼”都带着东瀛刀,战斗力很强,如果沈万三就这样莽撞而去只能送死。葛掌柜寻思半天,只能找盐帮求助,因为官府不会管,说不定还会被乘机敲诈勒索。

文章图片10

泰州有一个大盐帮,舵主的名字叫张士诚,他的弟弟张士德曾经因打伤富家子被官府通缉,饥寒交迫时,是陆道源慷慨相救,给他衣物钱财,还帮他躲过官兵的追缉。

盐帮兄弟都很讲义气,知恩图报,张士德正好主掌如东分舵。

葛掌柜带着沈万三找到张士德,也不客套,三言两语说明来意,张士德没多问,就召集了十来个兄弟准备出发。

葛掌柜又给盐帮兄弟一百两作为酬谢,他着急将粮食收的款和两大箱珠宝带回去,就留下沈万三配合张士德。

一百两相当于贩盐十顿的报酬,盐帮兄弟见是单大买卖,尽管有危险,纷纷甘愿前往。

一路上沈万三与张士德攀谈,一个有意结交,一个试图报恩,没一会工夫两人就一见如故,称兄道弟。

经过五天的追赶,终于在济州岛附近截住了一只可疑的日本商船,两人配合,沈万三负责谈判,张士德负责武力镇压,迫使对方用两千三百两白银解决此事。

经过此事,沈万三见识到人脉和金钱的力量,这导致后来,成为巨富的他习惯用钱摆平阻碍,如果摆不平,那就是钱不够多。

经过追回铜钱事件,陆道源对沈万三越加重用。

没多久陆家小姐的贴身丫鬟被误认成小姐,让贼人抓走,沈万三找到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帮忙,几经周折用三千两从老鸨处赎回。

这让陆家小姐刮目相看,陆道源也很满意,将22岁的沈万三荣升成丝绸行掌柜。

文章图片11

沈万三当了掌柜后,大刀阔斧改革,将丝绸生意拓展到南北好几个城市,甚至在大都开设了陆记丝绸分号。

不仅如此,沈万三利用消费者爱占便宜心里,将高端香粉分成小盒试用装,用买便宜送贵的方式,帮陆小姐的胭脂香粉铺打开高端市场销路。

正当沈万三春风得意、事业高歌猛进时,他的原配夫人张氏因病去世,这个打击直接让他失去奋斗的动力,回到周庄一个多月,始终失魂落魄、意志消沉。

陆道源知道事情原委后,带着陆氏大掌柜的聘书来找他。(掌柜类似部门经理,大掌柜类似总经理)

“你痛失爱妻,哀伤难抑,我不知道怎么劝慰你,时间会为你慢慢疗伤。现在我只跟你说两件事:第一,你后不后悔选择经商这条路?如果后悔,那么就此作罢,我不怨你;第二,如果你还愿意帮我陆家,就直接去城里找我,你若没这个心,我也不勉强。”

陆道源留下两千两官钞,放下聘书,就离开了。

沈万三反复考虑了三天三夜,最终回到姑苏城,开始实施帮陆记向西开拓商路的计划。

文章图片12

又过了一年多,陆道源召集所有亲朋好友掌柜伙计,宣布隐退修道,然后将陆家家业做了如下安排:

将陆记万通粮行、粮油杂货铺及刘家港码头的船队,都由葛徳昭自主经营,甚至铺子与官府合营资金、固定资产的处理都由他做主;

姑苏城的陆记丝绸行和各地分行、珠宝行由沈万三自主经营;

胭脂香粉铺是陆小姐自创,一切由她处置。

所有“陆记”行铺虽可自主经营,但不得更改商号,算是对陆氏家业的传承。

同时,在建或计划修建的石桥,要如期完工。每年,各行铺必须拿出一成利润做善事,几处私塾及书院也要继续资办下去。

最后陆道源对葛徳昭和沈万三说:“古人讲'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能富甲吴中,有你俩的功劳。财富积而不散,可能引发祸事,虽然你俩经营和理财之道,我很放心,但是这乱世将至,忧心这些财产会给你们带来灾难。”

才25岁就拥有千万资产的沈万三,此时还不懂师傅语言中的含义,他正踌躇满志,利用“陆记”的资产和人脉,全力发展事业,力争成为江浙省的第一富豪。

文章图片13

贵人张士诚:抓住商政之机

钱与权是双生子,很快有个人让沈万三明白,用权开路,以钱挣钱,才是真的扶摇直上、一帆风顺。

这个人就是元末起义军领袖张士诚。

那么,沈万三到底怎么利用张士诚成就沈氏商业帝国的呢?

这得从一次知恩图报的运粮说起。

沈万三继承陆道源半个家业的同年,张士诚带着他四个兄弟举兵起义,随着加入义军的人越来越多,粮食告缺,张士诚派张士德到江南征募粮食。

张士德首先想到的是陆记,谁知等他找到葛徳昭,米行粮食已经转卖,所剩无几,他又听说沈万三在周庄有千亩良田,急忙辗转来找沈万三。

“三哥有所不知,小弟回周庄开荒种地,只是应了先父遗嘱,地不过百十亩,刚忙完春种,要等到收成还得好几个月,况且就算到了收割时候,这些地又能收多少石粮食呢?”张士德闻言,心里凉了半截。

沈万三见他垂头丧气,于心不忍,就问他需要多少粮食,他可以帮助想办法解决。

“大哥带着义军骨干反攻高邮,如果能拿下,城内粮食可以维持两个月,接下来到秋收之前,还有小半年粮食没着落,义军骨干有一千三百余人,恐怕得筹两千余石。”

“打仗没粮可不行,两千石可能有欠缺,这样吧,小弟想法给你们弄三千石粮食,两个月保证办妥。”张士德听后激动万分、千恩万谢的走了。

三千石粮食可不少,不仅要找帮工帮助收购,还要事先垫付银子,而且这钱能不能收回都是未知数。

文章图片14

沈万三为什么要干这亏本的买卖?偿还人情。

之前盐帮兄弟多次帮他渡过难关,这次张士德有难处,他就想趁机把人情还了。

人情这东西,讲究你来我往,不是说你要还就能还的,越是来往甚密,越是牵扯不清。

沈万三花了一个多月请了十几个帮工,终于从松江、嘉兴等地购买到三千余石粮食。

他将所有粮食集中在吴江起运,又经锡北,到江阴转入长江,经过二十来天的颠簸,才通过长江小支流将粮食运到泰州。

比沈万三许诺的时间提前了两天,张士德赶来接收粮食,惭愧的对沈万三说暂时没有钱付,让他先拉一些盐回去抵部分粮款。

张士德一下给了沈万三五百引(一小引约两百斤)食盐,话也说得漂亮。

“盐帮兄弟就这点东西拿得出手,现在我们大多数都在与元军作战,没空去贩运盐了,老弟如果不趁机运走,就会被官府收缴。俗话说:以义取利真君子,义内生财大丈夫。老弟就当是帮我们的忙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沈万三不好推辞,只好带着这些盐,一路提心吊胆回到江南。

沈万三还不知道,张士诚原本被元朝丞相脱脱的百万大军团团围在高邮城内,城里粮食告罄,城外又无援军,就在他准备孤注一掷时,脱脱遭到朝中奸臣算计。

元顺帝听信谗言,一纸诏书将脱脱就地免职,让人将其押解去吐蕃,半路又赐死了脱脱。

张士诚得到消息,顿时士气大振,又听说粮食问题已解决,他急忙抓住时机,趁机反攻,元军群龙无首,溃败。

文章图片15

盐民造反,张士诚打败元军,沈万三不知道自己已经置身其中,成了他们的一员。

他没心思关注这些,他正在想办法拿盐引(类似买卖盐的许可证),将五百引盐换成现钱。

为了卖出这些盐,沈万三在嘉兴开设了“沈记粮店”,最后干脆联合师兄葛徳昭,又拉上陆家小姐入伙,造了六艘海船,耗资百万,准备搞长途运输。

后来,张士德又找沈万三筹集五千石大米,投桃报李,他把义军刚拿下的江左水路运输控制权给了沈万三,还帮他训练了一批远航经验丰富的水手。

就这样,沈万三与张士诚的起义军合作越来越多,甚至“奉诏运粮”,包揽江左全部漕粮运输。

1356年,张士诚渡江南下,攻取平江(今苏州)诸路,改平江为隆平府,据以为都,自称周王。

此后数年间,借势扩张地盘,据地两千余里,北逾江淮,西至濠泗,东达至海,南连江浙,俨然江南一国。

沈万三充分利用这片富庶之地发展事业,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

仅丝绸布帛而言,他建立了以苏州、湖州、临安、嘉兴、松江为中心的种桑、养蚕、缫丝、织染生产链和丝绸产区,并辐射常州、润州、维扬等地。

文章图片16

不仅如此,沈万三还带着他的船队开始“竞以求富为务”的远航,往后近十年,他每年都会派商贸队出海,将丝绸锦缎、茶叶、陶器、工艺品等远销日本、高句丽、琉球,甚至东欧和非洲东海岸,然后带回洋货到大都卖给王公贵族。

沈万三用十年时间,将财富累积到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就在他筹划下一步该征服哪块地盘时,靠山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被俘后自杀身亡。

沈万三不仅没撇清关系,还冒死去求朱元璋,允许他替张士诚收尸,并收留了几个幸存的张家后人。

这位江南首富还不知道,朱元璋早已盯着他的聚宝盆,他即将面临灭顶之灾。

【结束语】

沈万三后来被朱元璋发配云南,没收财产20亿白银,折合人民币大约是1.6万亿。

沈万三49岁被解押西南边陲,阴差阳错辗转到贵州、昆明,他利用当地实际情况,开矿修路,打通茶马古道,建立马帮,仅四五年时间,他的财富又开始成倍增长。

回首沈万三经商历程,除了他自身努力、诚信、仗义、有胆识、有魄力之外,离不开葛老板的引导,陆道源的教导和陆氏相赠的钱财,还有张士诚所造就的局势,如果没有这三位的帮助,沈万三也就是个不愁吃喝的一般富豪。

归根结底,沈万三能拥有3.2万亿的巨额财富,就是因为他把握住了八个字——

“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资料来源:

《吴江县志》《张三丰全集》《周庄镇志》

《吴江志》(明)莫旦

《沈万三》刘屹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知根知底”栏目组 寻找沈万三后人 河南卫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