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Ta说建筑 | 金城银行大楼与建筑师庄俊

 黄之中 2023-03-04 发布于上海

位于江西中路200号的金城银行大楼,1925年春开工,1927年春竣工,庄俊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耗资90万元,是外滩地区较早建成的中资银行大楼,解放后曾作为上海青年宫对外开放,1986年作为交通银行恢复金融功能使用至今。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金城银行大楼入围了“第七批中国 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名单”,本期,我们跟随宿新宝老师,去深入了解金城银行大楼的故事。

图片

江西中路200号金城银行大楼 许一凡摄

金城银行大楼

金城银行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私营银行之一,1917年成立于天津,并在北京、上海设分行,“名曰金城,盖取金城汤池永久坚固之意”。金城银行与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并称“北四行”。“北四行”的股东多有北洋政府背景,早期的营业重心也在京津,后随着国民政府南迁也在1920年代中后期将重心迁往沪宁,1936年金城银行也将总行迁至上海。

图片

1947年行号图中金城银行

大楼坐东朝西,新古典主义风格,横三段式中轴对称构图,高八十五英尺(约25.5米)共六层。西立面全部才会用苏州产花岗石作为饰面,主入口位于西立面中央,二三层做通高拱窗暗示了室内通高的大厅空间。四层做檐口,五层作为构图的顶部,局部六层内退西立面,后期加建使西立面的顶部成为二层,改变了建筑原1:3:1的西立面古典构图比例。

图片

金城银行大楼始建时期 

引自《中国建筑》第一卷第四期 1933.10

图片

金城银行大楼1950年代顶上已加建一层 

华建集团档案馆藏

图片

金城银行(现交通银行)大楼

 许一凡摄

主入口并未采用高大柱廊的常规银行入口形式,转而是两根简洁的希腊多立克柱式承托巴洛克式门楣,显得低调务实。

图片

金城银行大楼正门并未像传统银行建筑采用高大柱廊

引自《中国建筑》第一卷第四期 1933.10

图片

金城银行大楼正门 许一凡摄

正门门楣处有一圆形徽章,且保存至今,徽章为龙凤图样,在北京东路280号盐业银行大楼上也可见此徽章。在1933年《中国建筑》中标注图名为“上海金城银行行徽”,然其实为北洋政府时期国徽,称“十二章国徽”,设计者为鲁迅、钱稻孙和许寿裳,图案元素源于古代天子礼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等,北伐战争后被 “青天白日”国徽所取代。

图片

金城银行大楼门楣上“十二章国徽”徽章

图片

龙凤壹元银币上国徽

由低调的一层主入口进入,室内空间和装饰则精美堂皇。大厅一二层通高,一层为金库,由左右两部大楼梯到二层营业大厅,室内装饰皆为意大利进口大理石,用料考究,色彩雅致,时至今日仍保存完好,富丽宛如宫殿。石麟炳在《中国建筑》中撰文称其:

“彩玉铺地,粉饰其墙;方格乃顶,钢架其窗;视之有古气,材料发新装;开“古典派”之别面,驾新式派之远上。别具匠心,可为标榜;技术之母,建筑之光。”

图片

建筑一层平面图 引自《共同的遗产》

图片

金城银行一层门厅和楼梯 

华建集团档案馆藏

图片

一层门厅和楼梯现状 

引自《经典黄浦》(2007年)

图片

一二层贯通的营业大厅 

华建集团档案馆藏

图片

一二层贯通的营业大厅 

引自《经典黄浦》(2007年)

图片

二层营业大厅 华建集团档案馆藏

图片

大理石栏杆细部 

引自《经典黄浦》(2007年)

图片

中式会客室 华建集团档案馆藏

大楼所用设备也完整齐全,暖气为约克洋行承建,电线安装为慎昌洋行,钢窗为葛烈道(Crittle),电梯沃的斯(Otis),电话西门子等,无一不采用优异者。

大楼的一二层为金城银行自用,门牌号为江西路200号,而上部四层则出租为写字间,出入口设于大楼北侧巷弄内,门牌号为江西路212号,设独立的楼梯和两部电梯可直达各楼层。而大楼的建筑师庄俊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就租设在三楼305室,亦即事务所图签上标注的地址“上海江西路二一二号”。

图片

庄俊建筑师事务所租设于金城银行三层305室

 引自1939年行号图

因该楼是第一代建筑师自行主持设计的较早、规模和投资均较大的银行大楼,其设计具有示范意义,因此1933年10月的《中国建筑》第一卷第四期特以“银行建筑”为专刊,开篇为杨肇煇《银行建筑之内外观》,介绍金城银行项目后再配以麟炳《对于上海金城银行建筑之我见》的建筑评评论,将解决采光、排木打桩、经济节约、美观便利等总结为项目优点。

金城银行大楼的成功,使庄俊成为华人建筑师的优秀代表,也为留美归国建筑师在上海独立承接大型的重要项目提供了示范。

庄俊建筑师事务所

金城银行大楼由1925年成立的庄俊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这是华人建筑师较早独立主持设计的大型公共建筑案例,也是外滩地区华人建筑师银行建筑的早期案例。

庄俊(Chuang Tsin),字达卿,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庄俊1888年6月出生,比我们熟悉的建筑师杨廷宝、梁思成要长13岁,与关颂声(基泰工程司创办者,1892年出生)、吕彦直(南京中山陵设计者,1894年出生)等更加接近,因此,他的建筑师生涯面临更多华人建筑师需要首次面对的行业壁垒和困难。

1910年庄俊考取第二批游美学务处官费留学生,然而当时清华学堂还未成立;1910-1914年留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建筑工程系,曾任伊利诺伊中国学生会副会长、美国中国学生联合会工程委员会主席等;1914年获学士学位后,正值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新一轮校园建设,清华学校电召刚毕业的庄俊回国任驻校建筑师,协助聘请美国茂旦洋行(Murphy & Dana,Architects)规划设计,并讲授测量课。

1923年庄俊担任清华游美学生顾问率约百余名清华学生赴美,他本人也去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tiy)进修。1925年回国后,辞去清华学校教职,在上海创办(上海)庄俊建筑师事务所(Tsin Chuang, Architect)。

庄俊建筑师事务所,是第一个中文名以“建筑师姓名”+“建筑事务所”为名称的建筑设计公司。在此之前,西方设计公司以“XX洋行”为名,而华人设计公司也以“XX测绘行、XX工程司、XX建筑公司”等为名,庄俊建筑师事务所为之后乃至当代的建筑事务所命名首开先河。

图片

庄俊(Chuang Tsin,1888-1990)

摄于约1923年

引自《寰球中国学生会年鉴》第二期,1923. 

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金城银行大楼、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光复路造币厂财政部部库、大陆商场(又名慈淑大楼)、交通大学总办公厅、孙克基大西路产妇医院等。1949年后庄俊任职中国建筑公司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总工程师,1954年返沪任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至退休。1985年9月21日,上海市建筑学会、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还联合举办了“庆祝著名建筑师庄俊、陈植从事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七十、五十六周年”座谈会,这一活动还刊登于当年的《建筑学报》中。

图片

庄俊、陈植从事建筑设计教学活动座谈会

(从左至右:庄俊、陈植、市人大副主任赵祖康、副市长倪天增) 引自《建筑学报》1985.11

清华学校与留美建筑师

庄俊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学习建筑学科的建筑师。

建筑师这个职业是近代的舶来品,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并无此称谓。唐代柳宗元所作《梓人传》中的“梓人”常被认为是古代建筑师的化身,在笔者读书时还是东南大学中建史的必学文章,“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近代以来西方职业建筑师进入国内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创办了大量的建筑设计公司和土木工程公司,这些公司英文名还是采用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姓名的命名方式,而中文名则为顺应国情采用“洋行”称谓,如爱尔德洋行(Algar, A. E.)、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玛礼逊洋行(Morrison, Gratton & Scott)、新瑞和洋行(Davies & Thomas)、美昌洋行(Smedley & Smedley)等。

与此同时,部分本土培养(徐家汇土山湾工艺学校、上海万国函授学堂、交通部南洋大学)的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和在外籍洋行担任助手的本土建筑师独立开办建筑事务所,成为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这些本土培养的建筑师中有设计了上海大世界、天蟾舞台的的周惠南打样间,设计了百乐门舞厅的杨锡镠建筑事务所等等。

但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中人数最多和影响最大的,当属留美回国的建筑师群体。

1901年清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并约定支付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的赔款。而美国国会将“庚子赔款”中超额部分返还中国,成立了“游美肄业馆”,用于资助留美学生教育而开办预备学校,1911年定名“清华学堂”并于4月正式开学。民国后更名“清华学校”,1928年建立“国立清华大学”,至1929年放洋最后一批官费留美学生,期间资助和培养大量留美学生在美学习,这其中就包括诸多建筑学的专业人才,如我们熟悉的关颂声、吕彦之、朱彬、赵深、杨廷宝、梁思成、陈植、童寯等。留美英与留学日本、留法等留学生归国后,以及本土培养的建筑师一起,构成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

图片

中国建筑学会1933年年会合影

(二排左3陈植,左5董大酉,左6庄俊,后排左2童寯,左3杨廷宝) 引自《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 1933.7

庄俊与张光圻、吕彦直、巫振英一道联络同业,组织建筑师团体,于1927年冬成立上海建筑师学会,1928年呈请国民政府备案注册,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

务求合理而已: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

相比基泰、华盖等近代建筑事务所,庄俊的建筑设计作品数量并不算多,但所采用的建筑风格涵盖了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派和现代主义。这些作品的设计时间主要集中于1925-1937年的十余年间,同时间段内不同风格的设计手法运用自如,且都是该类风格建筑中的精品。他并不因循于自己求学时期和开业早期的古典主义风格,而是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诚如他所在《建筑之式样》中所说“文化愈进,建筑之需要愈繁,而建筑之艺术,亦自随之而日进,且随时代而变迁”。

1931年 青岛交通银行 新古典主义

庄俊设计的青岛交通银行(1932年建成)建筑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造型,通高三层的科林斯柱廊构成了建筑的主立面入口,配以顶层双柱柱廊,形成了立面中部深入的内凹空间,具有良好的光影效果。建筑立面比例准确协调,显示了建筑师良好的古典主义构图素养。

1930年代古典主义风格已经逐步淡出上海的建筑市场,而在当时的青岛还有用武之地。对于老练的建筑师来说,“新派建筑也好,古派建筑也好,建筑目的,所为的不过是适用与坚牢;费用十分经济。”(《青岛交通银行建筑始末记》)

图片

庄俊设计的古典主义风格的青岛交通银行大楼

(1932年建成 )引自《中国建筑》第二卷第三期

1931年 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 

折衷的装饰艺术派

1920年代中后期装饰艺术派(Art Deco)开始在上海流行,如匈牙利建筑师鸿达洋行(C.H.Gonda)等都是非常擅长装饰艺术派的建筑师。华人建筑师也在1930年代初期开始将装饰艺术派风格用于公共建筑中,如庄俊设计的大陆商场(又名慈淑大楼)(1930年)、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1931年)、基泰工程司设计的大陆银行大楼(1931年)等。

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大楼位于四川北路,与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中国银行虹口分行大楼贴邻,以至于常被误认为是中国银行的一部分。建筑七层,以壁柱和窗间立柱贯穿整个立面,形成挺拔的竖向线条。壁柱柱头、窗棂、栏杆铁艺等做典型的装饰图案装饰,而底层入口和顶层采用了半圆拱券,又使其有别于硬朗几何线条的装饰艺术派,体现出在风格过渡时期的折衷特色。

图片

庄俊设计的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立面图局部可见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1年设计)

图片

庄俊设计的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

引自《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

1935年 大西路产妇医院 现代主义

在现代主义流行于上海的1930年代中期,庄俊也进行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创作,如1934年设计的财政部部库(中央造币厂库房)和大西路孙克基产妇医院。

大西路产妇医院,1934年5月开工,1935年1月建成,由著名医学家孙克基(1892-1968)投资建造,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妇产科医院。建筑延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为主要立面,高五层局部六层,立面错落,外墙一层为 “人造芝麻石”,其他饰面为泰山砖,横向的线条和钢窗贯穿立面,形成明显的水平稳定感,楼梯间斜向的窗墙使立面富于变化又映衬内部功能。

在建筑材料和设备上也与时俱进,建筑内隔墙采用空心砖砌筑用以隔音,另设电梯一部和餐厅一部,用以运送病人和送餐使用。大楼的暖气、电气、卫生等设备在当时也属先进。

图片

产妇医院建成照片

引自《中国建筑》1935.11

图片

产妇医院北立面图

引自《中国建筑》1935.11

而位于中央造币厂内的财政部部库因其功能需要,力求坚固、安全、便利,建筑造型厚重简洁,略施以硬朗线条装饰。

图片

财政部部库 引自《中国建筑》1935.11

关于建筑设计风格,庄俊在1935年的《中国建筑》特刊登了《建筑之式样》一文,以文章比喻建筑式样,清晰直观便于粗略理解,编者称其“叙述简洁,结论中肯”。

“建筑房屋,犹搦管属文也。房屋用物资以示人类文化之成度,文章以字句表述人心之思想,希腊式之建筑,犹周秦两汉之文也,渊朴古茂,格局谨严。罗马式之建筑,犹唐宋八家之文也,有本有源,庄严大雅。尖圆式之建筑,犹八服帖括之文也,以机械式之运用,削足适履,但求合拍。中兴式与摩天式之建筑,犹曾文正与梁任公之文也,虽派别不同,均明白流利,足适实用。摩登式之建筑,犹话体之文也,能普及而又切用。是今各国公私大小之建筑,盛行采用之式样也。”

文中对不同的风格并无明显褒贬之意,古典式“格局谨严”“庄严大雅”,新建筑则“足适实用”,建筑风格如同文笔文风,“随时代而变迁,亦且随人之好恶而转移,不过于此可得而断言者,务求合理而已。”

主要参考文献:

赖德霖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王浩娱 赖德霖编著.清华校园文化与中国第一代建筑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4.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郭伟杰(美),卢伟、冷天译.筑业中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22.1.

陈海汶等.经典黄浦:上海市黄浦区优秀历史建筑[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J].1932-1937.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J].1985.11.

信息来源:黄浦文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黄浦最上海官方微信

友情提示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