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8.《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自爱不自贵

 榕言榕语 2023-03-05 发布于广东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当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权威时,真正的可怕的祸乱就来到了。不要妨害人们的安居,不要搅扰人们的生活。只要不令人们生厌,人们就不会厌恶权威。所以,圣人深知自己,却不自我炫耀;他珍爱自己,却不自我尊贵。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就是老百姓。如果老百姓不害怕威权、不害怕威势、不害怕受逼迫,则大威至。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威胁。会威胁到君王的统治地位,当老百姓什么都不怕,也不管的时候,就有造反的可能性了。

      “大威”就是天威,正所谓天威难测,天的风云变色,极其难琢磨。但是同时,天威就是民威,古代帝王最害怕就是老百姓造反,老百姓如果不是被逼的无路可走,是不会造反的,因为已经走投无路了,害怕也没有用,不如造反。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民不与官斗,老百姓还是有点害怕官吏的,官同管一样,但是如果做官的,处处咄咄逼人,苛政猛于虎,那老百姓忍无可忍之时,也会团结起来造反了。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是轻视、看不起,“其”是人民,“居”是心所居的地方,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无狎其所居”,指的是执政者完全无视老百姓内心的感觉。完全不为老百姓着想,不管百姓死活。 或者老百姓对政府所出台的政策,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还很敌对,那执政者要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地方没有做好。

     “无厌其所生”,“厌”是压迫、阻塞之意。不要压迫老百姓的生存之道。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存之道,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延误统治者。你要是毁了人家的生计,那人家不跟你闹才怪。

      夫唯不狎,是以不厌。只有不轻视老百姓的感觉,才不会压迫弄老百姓的生存之道,当官的为民着想,人民自然也会感恩戴德,也不会厌弃君王的统治。如果老百姓真正感觉到,政府是为他们服务的,他又怎么会不开心呢?老百姓的需求其实很简单,他只管自己的生活能顺顺利利开展就好,至于其它的,他们才不闻不顾呢!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老子所得出的结论是:圣人是知道自己的,但是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见识。

      圣人如果对老百姓讲得太高深,让人听不懂,别人会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故弄高深。讲得太浅显的话,老百姓又会觉得,圣人好像也不怎么样嘛,就这个水平?

     “自爱不自贵”,自己爱自己,自己管好自己,先爱自己,才会去爱别人。“不自贵”,不自己认为尊贵,觉得自己没什么,也不过如此,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凡是自认为尊贵的,其实一点儿也不尊贵。

      一个惟恐人家不知,惟恐人家不了解自己很尊贵的人,其实恰恰表现了,他很浅薄,本身也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内心很充实的人,他是不会到处炫耀自己的知识的,因为他始终都有做不完的事。

     老子特别告诉我们,要自知,要自爱。自知就是要反省自己关怀别人,自爱就是爱惜自己尊重别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