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物语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农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九为阳数,冬至一阳生。《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天之一阳生也。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8℃。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1.疾病有加重的风险 有俗语说“重病难过冬至节,过了冬至可过年”,这里说的冬至也包括节前节后。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时节,患心脏病、高血压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 2.阴极生阳,身体内一阳生 冬至的“至”,是“极”的意思。经过立冬、小雪、大雪,人体储藏的阳气消耗殆尽,冬至阴寒之极,照天体运化的规律,天地物候呈现阳气来复。现代医学研究中有阴阳互根的观点,阴阳对立的双方有一方亢盛,就会出现失衡,偏盛不复,如果是长病之躯,体内阳气不能接续以天时,就会患病。 Tip:阳气对人体的作用 阳气可以温煦人体,还能温养人体。看看自然界,春天夏天,日照充足,气候温热,动物、植物活动能力就强、生长迅速;但到了秋冬,天寒地冻,万事万物也就萧条萎靡,植物枯枝败叶,动物潜伏冬眠。人也是一样,《黄帝内经》将阳气这种温养功能高度地概括为“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思是说:人有了充沛的阳气才能够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身手敏捷、身体强壮。而有些人成天精神萎靡,说话走路都觉费力,就是体内阳气不够充沛。 阳气温养人体,这个养的作用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这就涉及阳气对人体另外两个重要的作用,即中医所说的“气化”和“推动”作用。阳气的气化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阳气有使物质发生变化的功能”。在我们人体中的气化功能,新陈代谢是比较直观的一方面体现,人体新陈代谢就是靠阳气气化作用来维持,吃进去的东西、吸进去的气,在气化作用下变成可吸收利用的物质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又在气化作用下合成人体有用的物质充养人体,同时分化出无用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离开了阳气的气化作用,人的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 冬至养生原则 在农业社会时,劳力支出较多,但营养补给往往不足,历经春、夏、秋三季后,体力往往已经透支,因此,必须趁冬藏时,将全身精气伏藏起来,用来修复五脏六腑的功能。古人观察地球气温变化,到冬至之时,应开始依循自然规律,将阴液保存、阳气长养出来,如此身体的阴、阳之气才能够周全,阴、阳气顺后,就不致有阴气内伤、肾气内乱的问题产生。
用不同方法刺激涌泉穴的作用 大自然之象,冬季阳气深藏地下。因此,冬季外界天寒地冻,冰天雪地,而井水、地下水却是温暖的。阳气藏于地下,也升于地下,出于地下,因此,随着节气的变化深入,温暖的水位不断上升,春三月时,地表、河面都开始温暖起来。人体的阳气也由下、由里升发,涌泉为肾经的第一个穴位,肾为下焦为最下最里,冬季应肾,肾阳藏于里,艾灸涌泉穴,就是帮助阳气的升发,一个涌泉穴可以贯穿整个冬季。 (2)辨体质,选对穴 脾阳虚与肾阳虚的特点 此处所指的阳虚,主要是肾阳虚。肾俞,为肾经的背俞穴,艾灸肾俞可补肾中阳气。如果病重,阳气虚较重者,可以加灸命门穴,以借助阳脉之海——督脉的力量来温补阳气。 灸法采用温和灸,即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2厘米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5~15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须随时注意局部温热程度,防止灼伤。现在有各种灸疗架,可将艾条插在上面,固定施灸,这种灸法可以使温度较恒定和持续。 2.已病防变 下肢寒凉 中医认为,人体内血液得温则利于流动,得寒则凝滞。在冬至节气,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病情容易加重,身体偏弱者下肢寒凉的症状会非常明显,此时适当艾灸能很好地缓解这种症状。涌泉加上肾俞穴,每穴艾灸15~30分钟,直至下肢及肢端出现温热感,腰、大腿、小腿都温暖了就可以了。 本文选自程凯《跟程博士学二十四节气穴位养生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
|
来自: 昵称6582038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