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是我国传统的动物药,已有1000余年的应用历史,系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 蛤蚧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其味咸,性平。归肺、肾经。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等功能。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等症。蛤蚧的炮制方法,在古代南北朝刘宋时代便开始使用辅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炮制,蛤蚧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是酥、酒、蜜、醋等炙法。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油酥炙、酒炙法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制剂。那蛤蚧古往今来的炮制方法是如何炮制的呢?不同炮制有怎样的作用?
一、古代炮制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酒浸焙法,并提出了其毒在眼、其效在尾之说(《雷公》)。宋代有酥制、醋制(《圣惠方》),蜜炙、酒浸酥制、酒蜜涂炙(《总录》),煅存性(《洪氏》),炙制(《博济》)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青盐酒炙、酒浸炒(《普济方》)的方法。清代有酒洗(《本草汇》)、酒浸(《串雅外》)等炮制方法。此时,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种。 二、现代炮制方法 1、蛤蚧:取原药材,除去竹片,洗净,除去头、足及鳞片,切成小块。 2、酥蛤蚧:取蛤蚧,涂以麻油,用无烟火烤至稍黄质脆,除去头、足及鳞片,切成小块。 3、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拌匀,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或烘干。蛤蚧每100kg用黄酒20kg。 4、焙制:取蛤蚧,除去鳞片、头、脚等杂质,焙至黄色酥脆为度。 5、炒制:取净蛤蚧投入热沙内,不断翻动,至泡酥,显黄色,取出,筛去沙,研粉。 三、炮制作用 蛤蚧味咸,性平。归肺经、肾经。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能。 1、蛤蚧与酥蛤蚧:蛤蚧生品和酥炙品功能相同,酥后易粉碎,减少腥气。以补肺益精,纳气定喘为见长,用于肺虚咳嗽或肾虚作喘等。 2、酒炙蛤蚧:质酥易碎,有酒香气,便于服用。增强补肾壮阳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损的阳痿。 四、临床应用 1、生用 (1)虚劳咳喘:常与人参、胡桃、百部、紫菀、五味子、川贝母等同用,用于肺肾不足,咳嗽虚喘,气短乏力,或虚劳咳嗽,痰中带血等症,如人参蛤蚧散(《宝鉴》)。 (2)产后气喘:常与人参、熟地、麦冬、肉桂、苏子、半夏等同用,具有补气救脱,降逆平喘的作用。用于产后气喘,气血将脱等症,如蛤蚧救喘丹(《辨证录》)。蛤蚧为平喘要药,临床上常用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喘息、肺气肿、肺结核等喘咳痰血属肺肾两虚者。 (3)咳嗽气喘:常与钟乳石、款冬花、肉桂、白矾、甘草等同用,增强温肺化痰、止咳定喘的作用。用于元气虚寒,上气咳嗽,年久不愈等。 2、制用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人参、鹿茸、淫羊藿等同用,具有助肾壮阳,益精血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 五、小结 蛤蚧从南北朝刘宋时代开始使用辅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油酥炙、酒炙法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制剂。蛤蚧的研究较多,通过化学成分和药理实验,筛选了对其合理的炮制工艺,如滑石粉烫法,既可除去腥臭味,又便于粉碎和制剂。《雷公》日:“毒在眼……勿伤尾”。“其药力在尾,尾不全而不效,去头足(因毒在眼,须去头)”(《求真》)。《中国药典》2010年版载:“去头、足、鳞片”才能用于临床。 蛤蚧的古代炮制方法还有如下作用,煅法是将蛤蚧制成炭药,专用止咳嗽,止咯血;酒浸焙、酒浸酥炙借酒行药势,增强补肾阳的作用;醋炙借醋的敛气之功增补肺的作用;蜜炙增强补肺气的作用;酒和蜜共炙即增强补肾的作用;青盐酒共炙则能引药入下焦,使其补肾作用更强。滑石粉烫,砂烫法炮制是后人创造的方法,建议推广应用。 1 |
|
来自: 新用户8819Qt8G > 《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