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渔樵问答》渔夫化身为道,用古人智慧,讲世间法则邵雍《渔樵问对》:古人智慧巅峰对决,道出世间法则 视频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这句诗出自北宋邵雍,邵康节,很多人知道他作为易学大师,梅花易数,可随时起卦,而历史上邵雍一生学问远不止于此。他将儒、道、易融为一体,有内圣外王之学。两宋理学创立代表人物,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宋史》评价: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 邵雍(1011年-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少年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以《易》学而闻名于世,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梅花诗》等流传后世。 邵雍一生隐而不仕,自称安乐先生,但德满天下,深受世人敬仰。 司马光称邵雍为兄长,宰相富弼等人出资为其置办田宅。王安石变法期间,很多官吏反对变法,郁郁不得志,想辞官离去。 邵雍预知变法下场“山风”蛊卦, 是贻害开端,但没发表任何负面言论,激化矛盾,而是劝说贤能人士:新法固然苛严,能尽自己为官之力对百姓宽厚一分,那百姓就会受到一分恩赐。辞官对百姓有什么好处?" 生不争名与争利。夫君何故鲜欢意。以道自重固有之,非理相干是无谓。白日升天恐虚传,金貂换酒可曾醉。谁云忧找大於山,亦是人间常式事。---邵雍《鲜欢吟》 邵雍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一心,试图将儒家人本与道家天道贯通起来。他创建“先天学”,先天象数学以易图为基础,以易数推衍,建构了庞大的数理哲学体系,表达了邵雍对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变化规律的认知。 还记得那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后,一切又将重始重演” 就是出自邵雍编制的宇宙历史年表。 先天学本体论是对宇宙万物进行本体论分析,邵雍对天地之心作了本体诠释,认为心不但是宇宙的本体,而且也是人的价值本体。依靠心本体,邵雍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天人贯通、天人合一的高度和境界。 《渔樵问对》是邵雍另外一篇传世之作,有人称它是《皇极经世》序篇。全文通过樵夫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目的是让人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所谓渔父也就是“道”的化身。
渔夫在伊水之边垂钓。有一樵夫路过,坐在大石头上休息,他问渔夫能钓到鱼吗?渔夫说能。樵夫问,那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渔夫说不能。 樵夫问:“是鱼饵钓到鱼而不是鱼钩,可见鱼因吃食物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为吃,结果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翻译下来是渔夫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做得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但我还是可以给你解释一下。 鱼得利和我得利是一样的,鱼得害和我得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 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的伤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
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没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事物的变化。 开篇第一问里面讲到的体、用是古典哲学中的一种辨正关系,“体”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或本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发展变化或结果。
樵夫又问:“鱼能生吃吗?”答:“煮熟之后可以吃。”再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渔夫回答:“当然。”樵夫说:“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 渔夫说:“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可世人却不知道柴的作用是火。如果没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又有何用呢。”樵夫点头说,愿意听你讲其中的道理。
渔夫说:“水火动静相生相息。水火为用,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与害表现在感情上,体与用隐藏于性情中。一明一暗,只有圣人才懂柴与火的道理。就像我的鱼,没有火烧煮就会腐臭烂掉,也不能吃,又怎能滋养人的身体?
樵夫说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易燃物还要柴引燃?渔夫说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火本无体,通过柴燃烧后才有体。柴本无作用,待火烧起后才有用。因此,凡是有体的物体,都可以燃烧。
樵夫又问水有体吗?渔夫说有。樵夫问水能燃烧? 渔夫说:“火的性质,遇水后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所以灭了。水的性质,遇火后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相对立,所以热了。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
樵夫接着问:“火的功能来于用,它有体吗?答:“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是动的。水以体为始,以用为终,所以水是静的。因此,火有体,水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应用。”
渔夫说通过意识得到的,是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睛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通过数量计算的,是事物的多少。如何应用,阐述万物的奥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樵夫说如果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渔夫答我之所以知道,我就不是言传得到的,并非我一人不能言传,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传授。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不是语言传授?
渔夫答:“那是后人编的,圣人说了什么呢?
樵夫闻完赞叹:天地的道理在于人,万物的道理在于身,变化的道理在于神天下的各种道理都具备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大,还没有入门,真是白活了。于是,樵夫拿起柴生火煮鱼,二人吃饱了后开始讨论《易》。 《渔樵问对》的前四问,总计20问,讲明体和用的辩证关系,如果理解其中思想,可进行接下来研读。 《渔樵问答》_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 古琴_免费在线阅读收听出世问玄——渔樵问答《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此曲在历代流传下来的曲谱中,可见有30余种版本,有的版本还附有歌词。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存留下来最早的曲谱,在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琴师肖鸾编纂的《杏庄太音续谱》之中。书中对于《渔樵问答》的评价是:“曲意深长,神情洒脱......隐隐现于指下。” 因为音乐生动,广为流传,到了清代,琴师又将歌词删减,曲调稍作更改,对答式旋律,上升曲调表示问句,下降曲调表示答句,和歌而成一首独立的器乐曲。
从词曲的名字,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歌曲的内容——渔夫和樵夫之间展开的一场对话。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是渔夫和樵夫之间的对答呢? 在中国古代,有“渔、樵、耕、读”的说法,在民间的屏风画上也多有体现。“耕图”主要画的是舜教民众耕种农田的场景,代表的是社会上的农民阶层。“读图”主要画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代表的是社会上的士人阶层(读书人)。耕和读都是古代社会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是现实。而“渔”和“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渔民和樵夫的职业之外,更多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渔夫”,多被古人奉为“圣者”和“天下大道”的化身,其历史可追溯到《庄子·杂篇·渔父》。一日,孔子遇一渔父,两者论道。渔父向孔子阐述道家的无为之境,令孔子十分叹服,尊渔父为“圣者”。而在屈原所著的《楚辞·渔父》中也讲了一个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荡至江边,恰巧一个渔父经过,问屈原为何流落至此。屈原回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远去。渔父在书中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而在屏风画上,“渔画”的代表确实东汉的严子陵。其早年与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有大才。刘秀称帝后几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终其一生隐世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如果说“渔父”是道家派的隐士高人,那么“樵夫”则是佛教禅意的象征。其源于唐代时期流传的一个民间故:灵山脚下有一樵夫,一心向佛,就上山向治藏法师问禅“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法师答曰“无相无说”,一切事物从物质上存在,但精神上也可能不存在,因为他们的境界超越了一般的有与无的概念,反之亦然。在与治藏禅师对话的过程中,樵夫悟得禅意。而在屏风画中,“樵夫”的代表确实西汉时期的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虽有大才能但无人举荐,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为了维系生计,他常常上山打柴,卖薪度日,后来妻子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衍生了一个成语“覆水难收”)。后因机缘终被汉武帝拜为重臣,其仕途亦是几经波折,但其却能用宽容之心,回报了每一位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渔樵则选择的是归隐,蕴含出世问玄的超脱意味。 《渔樵问答》就是这样一首归隐而大才意味浓厚的一首古曲,用音乐来表现出世的智慧,用音乐化兴衰得失的厚重于无形。这大概就是千古名曲的魅力所在吧! 文化符号-渔夫 渔人=隐士高人我们中国人向来把渔人和高人紧密挂钩,先有姜子牙直钩渭水垂钓多年,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奠定了多少能人择主的标准。后来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是这种君臣关系的再演绎了。 后来《庄子·杂篇·渔父》中写了一个敢批评至圣先师孔子,孔子还心悦诚服的渔夫。他直接向孔子拍砖,说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天地万物各安其位才是“治”。还教导孔子“真”的理论,“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楚辞-渔父》中也出现了一个来反问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渔夫。自此渔夫就成了“道”的形象化符号。之后严子陵,拒绝出仕垂钓溪上,也是这种道的体现。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有大才,传说帮刘秀筹谋甚多,但刘秀成为天下之主后,却拒绝在朝为官,一生都是个悠游的渔夫,不恋名利,功成身退是大智慧,怪不得说智者乐水渔夫可不都在水上吗? 北宋邵康节更是出了一部叫《渔樵问对》的奇书。它和琴曲《渔樵问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樵夫以一个想出世间求抱负的形象提问,渔夫以道法自然的原则回答。一个说天下兴亡的规律,一个是问道描述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白发渔樵江渚上,也成了无数文人画家对道的形象演绎。 古史辨派:“疑古”的意义何在? 古史辨派:“疑古”的目的何在? “三皇五帝”之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