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高手,大都具备这五种思维!

 昵称8300447 2023-03-06 发布于江苏

作者丨张永军

来源丨张永军讲管理

ID | ZYJCOLLEGE

图片

最近20多年,我一直在研究个人成长、管理者成长、企业指数级增长等课题。

在此过程中,我给数万名创业者、管理者、MBA学员授过课,深度访谈和追踪调研过上千人。

经过研究,我发现那些具备出色创造力的高手,大都具备如下5种思维方式。

图片

建设性思维

现在大家司空见惯的户外电梯,它在最初诞生时,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圣地亚哥有一家名为“柯特大酒店”的老牌酒店,因为生意红火,客流不断增加,酒店需要改建新电梯。

老板花大价钱请来顶级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两位专家一致认为,电梯安装时,酒店至少需要停业半年。

老板觉得停业半年代价太大了,但专家说:“我们干这一行这么久了,不可能有其他的方案。”

这时,一名清洁工刚好从旁边经过,他说:“我倒是有个办法,直接在屋子外面另装一部电梯,不就好了吗?”

老板听后,眼前一亮,两位专家则羞愧地低下了头。

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每个人都有“囚徒思维”,但程度不同。

拥有建设性思维的高手,会通过有意识的洞察力,去逐渐打破思维的“监狱”,不断创造出新的世界。

那些陷入封闭思维不可自拔的人,经常有一些共有的特征:

一是摆老资格,比如“这件事你又没干过,没有资格发言”;

二是情感打压,比如“我是为你好,你这么瞎想是大逆不道”;

三是画地为牢,比如“这是我负责的领域,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其实,上述思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自己和工作封闭起来,不允许有新人、新思想参与进来。

其实厉害的牛人,虽然对人对己也会很严格,但大多秉持“对人建设性思维,对事批判性思维”的态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而能够灵活而创新地克服困难,创造更大的价值。

图片
图片

成果化思维

想象一下,如果你被安排去建设一栋大楼,你会怎么做?

首先,你需要有明确的规划思路,从而把大楼的蓝图规划出来;

其次,你要把规划细化为图纸,再把建设工作逐层、逐段地进行分解;

最后,你才是去安排人员和资源,相互配合,从而顺利完成建造工程。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高手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以终为始”,从未来的目标成果出发,逆向倒推至眼下的各种具体安排。

要知道任何创新性的工作,都有两次创造过程:第一次是在大脑中创造性地规划出蓝图,第二次是在实际中把蓝图变为现实。

普通人工作时,大都是习惯于从已知条件,推出后续结果。在工作中过多地强调客观条件,如果条件达不到,他就做不好工作。

而那些伟大的企业家或创新家,正如约瑟夫·熊彼特所讲,往往具备一种特殊的“创造性破坏思维”,比如乔布斯、任正非。

他们只要树立了目标,就会不顾手中短缺的资源,克服各种障碍一定要把事情做成,没有条件去创造条件也要解决问题,从而打破落后的旧格局,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新格局。

图片
图片

成长型思维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摄影师常在海边拍照,他发现有个渔夫每天捕获很多鱼,却总把大鱼扔回海里,只带走一些小鱼。

摄影师很奇怪,渔夫说自己家的锅太小了,大鱼无法下锅。摄影师追问:“为何不换一个大点的锅?”

渔夫说:“家里的锅和灶是配套的,灶只有那么大,锅大了就不能用了。”

摄影师建议新建一个灶,渔夫又说:“炉灶是爷爷留下的,即使有了新灶,我也不知道如何用。”

渔夫的这番话让人目瞪口呆,一个人的思维一旦陷入固化,竟会变得如此狭隘。

思想家拉尔夫·爱默生说:“庸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固执。”

要知道,古人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当时还没有发明抽水机;现在我们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是因为人类还无法离开地球。

权威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即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自己只能接受人生的支配。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通过努力,万事万物都可以有所改变;而固定型思维的人,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领域,不敢跳出舒适区做创新的事。

正是这两类不同的思维模式,经常给人们带来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图片
图片

简单化思维

很多人做事情,总是喜欢把工作搞得无比复杂。

比如要做一个PPT,很多人喜欢花里胡哨地做上几百页,好像这样才显得足够用心。

但他们似乎忘记了,写PPT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正在解决问题?

要是不信,你把以前做过的PPT全部找出来,在工作做完后回头来看,是不是PPT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没用的?

这恰如《道德经》所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那些陷入一个行业或领域难以自拔的人,特别容易被经验和曾经的成功蒙蔽双眼,从而忘记了什么才是本质。

普通人和高手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在做一件重要而艰难的事情时,是倾向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还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这并不是说人不要钻研复杂的事物,不应该去深度思考,而意味着高手在解决一件复杂问题时,都需要经历“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过程。

换句话说,“思考必须要系统,行动需要有焦点”。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你首先要系统思考各种要素,并得到整体解决方案,这是“由薄到厚”的输入和思考加工过程;

而在思考之后,你需要有重点、有条理地讲给别人听,并做好简化的计划与安排,这是“由厚到薄”的输出和落地过程。

切记,千万不要把这两个阶段搞反了。

那你如何才能做到系统思考呢?

图片
图片

系统化思维

我们经常听说,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上小学时,夏天教室里的蚊子特别多。老师便组织大家灭蚊,各种工具轮番上阵,结果蚊子却毫不见少。

有一天,小约翰带来了把镰刀,默默清除掉教室后面一片潮湿的杂草丛。不久后,蚊子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原来他通过观察发现,杂草丛才是蚊子的来源和藏身之所,只有把它们的生存源清掉,才能彻底消灭蚊子。

系统化思维,是指我们不能割裂地看问题,而要从全局着眼,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还要看到它们背后的联系。

这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说:“所谓系统思考,就是需要整体地修炼,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不是单一的事件,看见变化的形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一幕。”

事实上,系统都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个体(或称为要素)、关联和目标(或称为功能)。进行系统思考时,三者缺一不可。

通常来讲,要素的变化对系统影响最小,而关联和目标发生变化,则会引起系统的剧变。

多数人都像上面故事中的老师、学生们一样,眼中只有个体,却看不透系统的目标和关联,这是缺乏系统化思维的典型表现。

而真正的高手,善于通过感悟和归纳,在脑中建立起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型”,从而能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场景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看透本质,高效地解决问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