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隆重举行,其中数位开国将帅均出自南昌起义军余部,他们分别是朱德、陈毅、林彪三位元帅,还有大将粟裕、杨至诚上将、赵镕中将…… 起义军余部主力随后南撤至潮汕地区,遭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围剿,损失巨大。当时只剩下两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第一支是二十四师余部数千余人,在董朗同志的率领下进入海陆丰。 另一支是二十五师余部,在朱德、周士第的率领下,向赣南粤北转移。 几个月后,进入海陆丰的二十四师余部损失殆尽,意味着朱德带领的这些人成为南昌起义军最后的希望。 在商量下一步行动方针的会议上,少数同志觉得主力部队都在潮汕散掉了,咱们这点人很难保存,倒不如就地散伙,大家各自奔前程。 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队伍,他提出去湘南地区打游击。 途中,起义军余部得不到任何物资保障。加上敌军前后围追堵截,士气低落,有些经不起考验的人甚至公开叛变。或一传十十传百,带着一个班,甚至一个连公开离队。 1927年10月中旬,起义军第二十五师余部终于抵达赣南安远天心圩。当时只剩下1500余人,武器弹药匮乏,部队现状非常混乱,逃跑者越来越多。在师团两级的政工干部中,只剩下七十四团参谋王尔琢、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陈毅。 在天心圩地区召开大会时,朱德严肃地对同志们说:“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是暂时黑暗的。” 说到这里,朱德显得很激动:“革命靠自觉,强扭的瓜不甜,要革命的和我走,不革命的可以离开。但还是希望大家不要走,我们就是只有十支、八支枪,都是要革命到底的!” 朱德这番话像火焰一样点燃了剩余的指战员,坚定他们继续革命的信心,这就是我党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天心圩整顿”。 10月底,起义军到达今江西大余地区再次进行整顿,朱德把部队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他担任司令,陈毅任政治委员。 1927年11月初,起义军奔赴湘南桂东途中被反动派冲散,部队再次缩编为七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一个迫击炮连,从此前的1500人已经锐减至800余人, 这800余人经过著名的“大余整编”,且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 1927年11月上旬,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崇义县上堡,他对部队继续进行整训。 这次整训主要有两点。首先就是要整顿纪律,不能随意拿老百姓的财物,缴获到的物资全部归公,进行统一分配。 第二就是军事训练。一路走下来人困马乏,可作为军人,日常还是要进行整训,尤其是战术打法要顺应时代潮流。 当时起义军部队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山区、农村,朱德要求各指战员转变指挥思路,从此前的夺取大城市、打阵地战,改为在农村打土豪、打游击战。 既然要打游击战,就必须与当地群众结合,坚持统战工作,创造革命根据地。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那就不打。 经过数天整顿后,军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著名的“上堡整训”,它与此前的“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统称为“赣南三整”。 “赣南三整”与毛泽东完成的“三湾改编”时间相近,做法相似,且取得巨大成功。正因如此,朱德与毛泽东才会合称为“红军之父”。 由于战略战术及时调整,让起义军灵活性和机动性有了显著提高。朱德继续带领这支800人的队伍,历经千难万险,于1928年4月抵达江西砻市,与毛泽东胜利会师。 这支不灭的革命火种,对于人民解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帮助。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时候,朱德、陈毅、林彪三位元帅,包括粟裕大将、杨至诚上将、赵镕中将等一批高级将领,都在天心圩整顿这800余人的队伍里面。 这800余人骨干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十多年武装革命斗争中,成为我军建军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对朱德带领800余人奔赴井冈山的举动作出极高的评价: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转战到粤北地区,保存南昌起义军近800人的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历史证明,朱德领导的“赣南三整”,包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都取得巨大成功,它们是我军建军史上重大事件。 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都有重大突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尤其是朱德组织的“赣南三整”,使此前犹如一盘散沙的部队加强内部团结,素质得到提高,为即将到来的湘南起义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毛泽东主席、朱德元帅的井冈山会师,将永远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