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世吉‖忆奶奶

 昵称70808387 2023-03-06 发布于山东

忆奶奶
作者王世吉

2023年春节刚过,家族的那排老宅动迁拆除了,家家搬进了新胜园小区。妺妹们让我说点老一辈的事儿,我想,整个家族里,奶奶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迹。她象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童年的天空,给了我无尽的欢乐和幸福。

         
记忆中的奶奶平凡而伟大!写写她平平淡淡的世间事儿,寄予我对奶奶的深切怀念。
中日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那年奶奶才8岁,她算是晚清人。是男人留辨子,女人裹小脚的旧时代。奶奶的生命跨跃了三个时代两个世纪。一九五O年代初,印象中的奶奶是这样的:高个发福,慈眉善目,头发略黑,小脚莲步,常年不变的是肥大的蓝衣半身大褂子,黑色的扭档裤子,冬日里则穿空壳棉袄。她抽旱烟,用的是二尺长的长烟杆,用火石磏子打火。烟叶自然是爷爷栽种晒成的。
七个儿子及儿媳多忙于各自的小家,奶奶自然多和孙辈们一起在家里谈天说地,那时的奶奶家,是我们这帮孩子们心中的乐园!
老叔结婚后,就住在奶奶家里间。婆媳同住一屋,互尊互敬,从没红过脸儿。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奶奶是个仙儿,她里屋里常年供奉一个仙人,有一个红布牌位,只是不清楚是哪路神仙?据说保护唐朝的唐二主的一个神仙。
多年以后,我爸爸仍然崇拜那个神灵,常年供奉,直到我母亲去世后才不再供奉了。牌位上写的是胡敬德,不知是不是忠心保护唐二主李世民的大将军尉迟敬德?反正肯定是个保家神!这是父辈们的虔诚信仰。
奶奶可能早年就成仙儿了。但她绝不是那时乡间的巫婆,她从不给人看病,说不能更不会治病。这是她个人信仰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她没有文化,也沒有人对他传经授业,她是自已修炼得道的。她的仙道是求索安邦兴业,祈福保家保平安,济世安民多行善之说教。
她的成仙,也绝非民间所说的黄鼠狼缠身式狐仙附体,我从未听说她相信这些歪理邪论。她相信并敬仰的是蟒!
大蟒可修炼成龙,这是她原始的感觉,可能就是中华民族龙的图腾之说吧。
奶奶很可能真的相信蟒蛇能化身为仙,于是,她每次做法,只请蟒仙而其它诸仙不得入场,绝对不准!必须的。
记得她在家摆道场时,口中念念有词,说蟒仙要驾临,告诉家里人要肃静清场,然后说快来了,接着就说传令兵到,接着说蟒仙的将领护驾,我听说有蟒秀英,蟒秀令,还有一大串我不知道的将领,待到齐后,奶奶坐在炕上,她此刻就是蟒仙了,也不哭也不闹,也不乱挥动什么,只摆动一单面的太平鼓,边敲边念叨,自然是些祈福保平安的重复的语音,但绝不是她平常的语音语调,真的似乎是神人的宇宙语言,我只能略懂一二。
蟒仙到了,喝酒是必须的,通常是滿满一大碗白酒。那可是正宗的高度酒,奶奶平日滴酒不沾,可喝了这么多酒竟言行自如,真怪了。有一次,我和年吉英吉大哥去宋家合作社给奶奶买了一大绿瓶烧酒,我们都偷偷尝尝,真辣!辣得嘴发麻,那时无假酒,我当时真的怀疑奶奶变成蟒仙了。
她只在家里做道场,记得有一次给仁子祈福,烧香,往脸上洒水,求蟒仙保佑,那时仁子大概有十三,十四岁失母之痛,精神不佳。后来仁子参加工作,一切正常,也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奶奶的道场时间不长,收场时就命令手下传令兵与诸将令撤退,打道回府,然后,奶奶立刻恢复如常了。
多年以后,我反复琢磨,她信蟒,可能与早年家庭中姑娘,儿媳早亡及遗留下的幼子女及有关麻烦事件有关,她也是在解脱自己。
另外,学子大姐王春兰可能受奶奶影响,也信上了蟒仙!他最懂奶奶。
说来还真怪,我们家老宅的井院下确有一蟒洞,可能也是百年护佑着王家,它们常光临老屋但从不伤人,我曾见到一条胳膊粗的老蛇,不紧不慢的悠忽而去。
奶奶曾千叮嘱万嘱咐,千万别打蛇,那些都是蟒,是护家保平安的。是的,我记住了奶奶的话,一生沒打过一条蛇。和奶奶一样,我认定那就是蟒!
在那个日本鬼子统治下的殖民地生活的奶奶,面对姑娘,儿媳英年而亡的悲伤哀痛而无能为力。那是个愚昧贫穷而受人凌霸的岁月,国人则被冠以“东亚病夫”之辱。而家殇之痛可能就是亲人们都患上了同样的痨病,那可是不治之症,必死无疑!想必那时的奶奶求医不得,求药无果,仰天而无奈,但,她不甘心,她要抗争,她要保护这一大家子的平安!终于,她想到了那个神灵之物——蟒蛇。
奶奶是童养媳,所谓童养媳,就是旧时代从小就寄养在未来的丈夫家的小女孩。
奶奶是八岁那年来到了王家,那年爷爷正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
奶奶家姓李,住在东泰山脚下,靠近青云河入海口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胡家沟,父母早亡,家境贫寒而无脱贫之计,几亩薄地难以糊口,加之家中兄弟歧视女孩,迫于无奈,奶奶便与王家長子泽良结为娃娃亲,提早来到了王家,力所能及的帮助准婆婆打理家务,大概是从拉风闸做饭开始了王家半个多世纪的生涯。
十八岁成婚后,奶奶育有七男一女。大女儿婚后早亡,遗幼儿一男一女。大儿媳与二儿媳亦病而无医,少妇夭亡,遗幼子而去。
奶奶的心时时牵挂着四个失去母亲的幼童。那时,奶奶便是他们童年的坚强后盾和真心的依靠。
奶奶的家就是他们的家。“学子,栓子,仁子,顺子” ,他们都深深地得到奶奶的母爱和护佑。长大后,他们都成功地成家立业而感恩不已。
奶奶一生的心血,点点滴滴全部浇灌了王家这棵大树,才使得这棵树,根深蒂固,枝叶繁茂。
年轻时,她所处的是个积贫积弱受日本人欺凌的旧世代。
没听说奶奶有什么理想,她常说,多行善儿作官,不受十分苦难做人上人。她所想的就是儿孙有出息,家业兴旺发达,这可能就是那时她的小康梦吧。她还常说,咱们老百姓,餐餐冷饭饼子蛋,最养身板,白莱萝卜人参不换。她还告诉我,看到山上的人参,千万别自己挖,得马上回家,让大人拿个红线去绑上。我真的相信了,外出时常常留意路边有沒有人参,我多么想去给奶奶报个惊喜啊!
奶奶真似红楼啊!梦中贾府的老祖宗!德高望重,厚德载物!
公元一九五八年,奶奶患脑溢血去世。享年73岁,王氏家族埙落了一棵明亮的星。
在她去世五十年后的2018年,王氏后人齐聚于故士,为祖母祭祀感恩。
现在,她和爷爷的音容笑貌仍镌刻在得胜陵园的墓碑上。他俩,无愧于一世,无憾于人生,有功于后辈!


真的是:
         
祖德千秋永,
恩澤永流芳。
让我们永远地缅怀,
那流逝的岁月,
那艰难困苦的年代,
那故土、那老宅,
那些创业的先辈们。
奶奶——永恒!

听老辈人说,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住在下屯四合院的我爷爷和二爷,举全家之力,买下了全屯最中心的一块地眼,约20亩之多,那时,下屯人都叫此地为西场,意即,地力肥沃,秋收时粮成垛,谷满仓。自然秋天的场院子是挺大的。伙里在村外当然有不少耕田,河南岸,四菜地,火石山,大地,长垅子宋屯北坡等均为地产。
爷爷王澤良是老大,先找风水先生看好了风水,选好地基,盖了15间大瓦房,东有5间厢房,30多米的大长院及石砌大围墙。直到1949年春,全家二十多人仍然过伙里生活。即统分统管,统分结合,伙里分工明确,大鍋饭,按劳分配。全家生计由大伯树敏统一安排并指挥。是大当家的。据说我爷爷才不操那份心呢,奶奶却很精明能干,可称得上当家奶奶,凡大亊须她定夺。
八十年前的王家算得上是个大家族,兄弟七人,家财殷实,人丁兴旺,家里家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耕读传家,和谐齐家,想必也算是那个时代的小康之家吧。
爷爷奶奶给我的记忆很深。从刚刚懂事起,我可是天天不离奶奶家。还有那个小连凤,也总是整天赖在奶奶身边。西屋家二爷的房子比我们往后坐了十多米,那也是20多间大瓦房,也是深宅大院,可惜解放后被政府强行沒收,后来改成东金小学了!
奶奶的晚年平淡而知足。四室大家,儿孙满堂,有孙辈二十多人,曾孙五人。虽非大富大贵,倒也安稳踏实,七个儿子,家家日子喜乐安康,奶奶天天乐不自禁。
当初幼年丧母的四个孙辈,或学业有成,或成家立业。
那时奶奶的地下冥府改在老虎沟最上边,那里可俯瞰故乡的大地,青山,南海。四年后,爷爷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
那个年代,73—84大概已经是屯里人认为的高寿了吧!
这是我对家族,長辈,特别是对奶奶的淡淡的记忆。
岁月流淌, 奶奶的音容笑貌记忆永存!


春节后回乡感怀:
         
惠风和暢心惆悵,
百年老宅空荡荡。
老亲故邻无相逢,
原是乔迁住楼房。
今日回乡心激荡,
梦牵魂绕老宅傍。
百年老屋虽不在,
故土亲情永难忘。
风水宝地生百福,
根在故土润栋梁。
康坟山,青云河,
东金线,王家甸,
乡愁味道是故乡。


结语:
我生于解放前的1948年,今年已76虚岁了。万幸的小时候还能同那些晚清时代的老辈人共同度过了那段暂短时光。
我曾見过脑后仍留有稀疏長辫的老人,見过三寸金莲小脚的老妪,还見过得胜屯王家老辈树立的花岗岩贞节牌坊,也曾见过奶奶穿过宽大袖口的清代服装…
唉,真是岁月不饶人,逝者如斯,流水人生,白马过隙。人世百年,苍桑巨变。
……
我的点滴模糊的记忆,不光是我们家族的遗事,它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啊!

写于2023年2月28





 【作者简介】 


王世吉,大学本科,曾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任公务员等职。多年从事农村乡镇政府工作。业余爱好喜欢书法、写作等,现已退休。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关注指导《新时代文学社》公众号平台!为提高刊文质量和编辑效率,现将相关要求提示如下:

 点击:温馨提示

为节约公共资源,单篇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刊推后续来稿,敬请理解。
如果出现内容错行现象,是因为手机使用者字号设置问题所致,与编辑无关,请周知。
祝您开心好运,欢迎赐稿指导!
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