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快来呀,我又想到一个新游戏!” 周一至周五的晚饭后,娃都迫不及待地拉我玩游戏。现在,这成了我和她的固定节目。 前两天,她自创的新游戏是手指碰碰加。 我们俩像“你拍一我拍一”那样把双手举起,每人的双手先各竖起一根手指成数字“1”状。然后其中一人拿自己的任意一只手去碰对方的任意一只手,手回原位时,手指就变成两个相碰手指数字的和,此时应当是“2”。接着对手再完成同样的动作,任选自己的一只手去碰对方的任意一只手,回来时手指变成相碰两手数字相加的和。 我问娃,要有输赢吗?如果有输赢,如何判定? 她想了想说,每人可以碰对方5次,最后谁的数字大,谁赢。 我们开始游戏。 才碰了三次,发现一只手的5根手指很难表现出超过10的数字。 于是,我说没法比划,请她修改游戏规则。 她想了想,说那就不要碰5次了,就单手最大可以是9,超过就炸了,死了。 我说好,那怎么定输赢呢?你看要不这样,当我们发现不能再碰了,因为再碰就要炸了时,我们就把自己两只手上的数字相加,来比大小,谁的总和大就算谁赢,好不? 她说好。 于是,我们继续。 这回玩得顺多了。而且不仅要想办法让数字尽量大,还不能炸,这是要略想一下的。 玩了两回,第二次以娃赢结束。 娃经常会像这样发明一些新游戏,我现在也很喜欢和她一起玩这样的游戏。 而玩过这5分钟的游戏后,她也相对会比较愿意乖乖地写作业。 对像这样的亲子时间,我的认识只停留在陪伴和玩,可以与娃建立情感联结这个层面上。 而安左斯老师想得就比我要深入。安老师先肯定了我与娃玩耍互动的本身,我对亲子陪伴的认识是对的,接着还告诉我,这样的游戏中,还有对数的认识,对数学的练习。 顺着安老师给我开了头的思路想,确实如此,娃在游戏中需要对数字的大小有概念,还要能进行简单的加法口算。 我现在再来反思,还想到这游戏不仅是陪伴与玩,是数学练习,还是想法的落地与实践,与真实世界的互动。 开始玩之前,娃的小脑袋瓜里有了怎么玩的想法,然后她要表达出来,让我听懂。她有可能会有想的不全面的地方,比如要不要决出输赢。另外,当她和我开始玩时,发现单只手的5根手指不好表现大于10的数字,于是开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每只手表现的最大数字限于9。我再和她说,最后相加之和比大小定输赢,那在碰手加数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数字最大化,又得防数字过9炸死,她玩的时候就得不停地比大小和算两手和,得测算可能性。这不就类似于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想法要落地,在落地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吗? 小游戏,大用处。 我不由想到自己没跟安老师上课学习之前。 因以前的各种原因,我家娃没上过培训班。 上小学一年级后,发现娃的同学们已经会不少时,我是有焦虑和不安的。 向朋友请教,朋友介绍了她给娃布置日常读书做题的经验,于是我也买了背的书和打印了加减的口算题,想让娃每天写完作业后做。 可后来没坚持下去,因为娃写字太慢,做作业很慢,洗漱又磨蹭得要命,根本来不及,我又不想她一年级就晚上弄得老迟,只得改在寒暑假里让她完成。 可她非常抵触做口算题,做多少道题总跟我讨价还价,还有背那些书也是背背停停。 而她做这些时,我要盯着,我要花不少时间在上面,背不得或口算题总会错也搞得我俩关系紧张,情绪糟糕。 常有的景象是:娃眼泪汪汪,我怒火腾腾。 此时若放一壶水在我头顶,估计不出五分钟就能冒热气。 你说造孽不造孽? 养个娃,她不开心我受气,陪上一会儿要救命。 教育怎么这么难啊! 于是我很容易陷入到人活这世,苦海波澜的悲戚感之中。 现在跟安老师学习了大半年,慢慢能领悟一些安老师曾说过的话,也通过自己的实践,略微尝试出一些与我娃相处的方法。 像周一到周五的晚饭后5分钟游戏时间,以前,这时间只是让她自己一个人玩,随便她玩什么玩具。近期,不记得具体是从哪天开始,她非要我陪她一起玩,然后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玩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时间看着不长,确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机会,她玩得开心,然后再提醒她该做什么事时,会比较好说。 同时,你在陪她玩时,能惊讶地发现娃天然就有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她常常会有些我们成年人想不到的玩的点子。 我作为家长,以前下意识会把玩和学习割裂开来,好像只有读课本、做题、背书才叫学习,其实不是的。 现在通过学习和观察,我会发现,表面上看她是在玩,其实她也在动手动脑,关键是她乐在其中。 对比这前后,单就数学加法口算来说,她自创的小游戏,应该更能帮助她理解数的概念,等她熟练了,再去看书本上的那些数字,才能更有感觉。 今天,你陪娃做游戏了吗? 这是一篇学员投稿: 这位学员是一位7岁女孩的宝妈,她热爱写作.. 下面这篇也是她写的: “妈妈,今天默词我错得离谱!” 若本文对您有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