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导报》访谈 赵国柱 1955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山西平遥。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山西省书协顾问、青年书协名誉主席、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老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太原日报社书画院院长,太原市特聘专家。曾任中国书协第六届新闻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文联第八届主席团委员,山西省书协第五届副主席。曾长期担任山西省青年书协主席、太原日报社社长。 曾应邀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上海朵云轩美术馆、杭州西泠印社美术馆和太原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2021年与同道应邀在南京金陵美术馆举办书法联展。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赵国柱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唯有认真研习过书法的人,才能成为书法家,正如演员只有悉心研究过人,才能塑造人物一样。你年轻时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但这并没有泯灭你对书法的热爱。艰辛的生活、丰富的阅历、痛苦的探索,使你读懂了人生,读懂了社会,为你的为人为艺奠定了人格力量。你是怎样学习书法的?你认为书家的阅历与书风有着怎样的关系? 赵国柱:我对书法的喜欢是源于骨子里的一种热爱。这种与生俱来的兴趣,虽历经几十年非但初心不改,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淌而愈加浓烈,越发深入骨髓,以至于中年以后逐渐把年轻时的一些其他爱好基本抛开,而专注于书法,这恐怕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了解和对书法艺术不离不弃的偏爱,甚至于书法已经成为我生命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一辈子除去工作以外,业余时间能真正走进书法,践行书法,为弘扬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事业,高高兴兴且实实在在地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此生足矣!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社会烙印便是一个“苦”字。对我而言,一路走来可谓是苦上加苦。高中毕业恰逢“文革”后期。步入社会后,为了生计,我曾经东跑西颠,当过5个中学或技校的代课教师,时间长达5年。这期间,不论寒暑,一天往返几十里路为的就是一块钱的代课费;礼拜天则骑个破车子,带上画笔和颜料走家串户上门去为人家画立柜门上的玻璃画,为的却是中午能在主家饱饱吃一顿大米或白面;每到寒暑假期间,自己则要从老师摇身变为五金公司的跟车装卸工,不是搬运百十斤重的五金件箱子,便是100斤重的铁丝圈往脖子上一套,踩着木板颤颤悠悠的上站或卸货(装卸火车)。为了生活,我曾经一度白天为大学刻教材蜡板,一个小桌子上一趴就是三四个钟头,夜里则戴上放大镜在破台灯下细心地修着手表挣个零花钱。及至后来走投无路时,又去离家几十里荒郊野外的一个街道工厂,在极度艰苦的劳动条件下,每天伴着漫漫粉尘,在1000多度高温的电石炉前摸爬滚打了整整8年。这便是我曾经长达十几个春秋的青年时期。尽管如此,唯一能给我心灵慰藉的便是书法。随身的破书包里常常放着一本字帖。批改完作业写上几笔,装卸完车皮翻一翻,路上边骑车子边琢磨,睡觉前不看两眼不关灯。及至步入中年和老年,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研习书法的条件和氛围也越来越好,书法也更加成为了我生命中的精神寄托。除此之外,几十年来,无论是艰辛的生活还是多舛的命运,每每遇到挫折的时候,对书法的热爱和探求以及书家励志的故事,总能使我鼓起生活的勇气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王羲之的墨池、智永的退笔冢和怀素在芭蕉叶上写字的故事,激励着我,鞭策着我,给我以生活的支点和精神的动力。 艰苦的青春岁月和严酷的社会现实,让我进一步读懂了人生,同时也对书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经历的磨难是其一生的财富,一个书家的阅历和经历,往往会在他笔下的书法作品中有所体现,从而形成他特有的书风。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不同,而一个书家或是书法爱好者艰辛的生活阅历和不断的精神追求,正是他发现美和体味美的一个长期过程,阅历便影响和催化了他的书法风格和艺术取向。正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书风即人格也是这个道理,孙过庭讲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也是这个理。至于一个书家的生活阅历和书法风格的关系,我的理解是生活阅历越丰富,人生轨迹越曲折,往往对书法也就越有自己的特殊感受和理解,这种人往往更能耐得住寂寞,扛得住生活的艰难,笔下的书法作品,往往更加厚重,更显苍茫,更具内涵。傅山的阅历、个性和他笔下的书法风格便是对这种论述最好的诠释。此外,历史上像颜鲁公、黄山谷、徐文长、弘一等书法家的书风特点无不与其本人的鲜明个性及丰富阅历息息相关、互相映衬。对于这一点,应该说我也是深有体悟的。 黄俊俭:你对书法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你试图将章草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融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书法新路径,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赵国柱:章草作为一种书体,其最大的特点是高古,同时兼显隽逸。一幅章草作品中,往往单字笔画粗细轻重变化明显,同时笔画之间又有牵丝连接,而横画又大都以隶书捺脚状挑出。于右任的草书引碑入草,宽博浑厚,他创立的标准草书大气、质朴、圆润、浑厚,简约而标准,具有笔笔连、字字断、笔断意不断的特点,单字笔画洒脱雄强,线条柔韧遒劲,信手写来,妙趣横生。经过多年的临习和体悟,我感到章草和于右任标准草书都具有高古、简约而且质朴的特点,把这两种书体做一种融合的尝试不仅是有意义的,应该也是可行的。事实上,于右任草书本身就是以章入草的,其草书融合了章草、今草以及狂草的书写特点,虽变化丰富但却厚重遒劲,且于右任的书法早年取法赵子昂,因而其草书本身就与章草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传承。在临习体悟和融合的过程中,我试着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一是在字法上以标准草书的结字为主,力求单字的点画连断分明;二是尽可能保留章草中比较典型的点捺如隶的特点,特别是捺的隶意;三是单字之内注意笔画粗细有变化且笔画之间有连带牵丝的感觉;四是力求以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来体现作品的行气及灵动。当然,在融合尝试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章草和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注意既要彰显它们之间共同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单字和字与字之间的协调,努力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有机融合。 黄俊俭:傅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在经、史、子、道教、佛教、诗文、书法、绘画、音韵、训诂、金石、考据、医学诸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是一位鲜见的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你追慕傅山书法,请你谈谈傅山草书的特点以及对你的启示。 赵国柱: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傅山最为可贵的,是他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傅山的一生,报负远,品格高,重气节,淡名利,有血性。虽学富五车,造诣精深,但人们对他的评价却依然是“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可见,人们对他人格品行的敬仰,他也被誉为明末清初最具民族气节的典范,堪称志士仁人。 傅山是我们山西太原人。几百年来,政界也罢,民间也好,还是整个书坛,都以傅山为荣,以傅山为傲。特别是傅山的书法对整个书坛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誉日隆。 傅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山。傅山书法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他的草书,特别是狂草上。草书是最能表达书家的思想情感和生理状态的,历来被文人视为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而傅山草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笔下的草书所散发出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作为“誓不仕清”的“朱衣道人”,他把对清廷统治者的愤怒和仇恨诉诸笔端,倾注在一幅幅酣畅淋漓的草书作品中,饱蘸浓墨,恣意挥洒,盘龙舞虺,连绵不断,淋漓畅快,一气呵成。可以说,傅山笔下的草书真正是在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恨、我写我怨。尤其是其草书作品中盘根错节、团栾缭绕形成错综交织的一如古藤缠树般的圈状线条,让人真切地感觉到了傅山当时的境遇和受到的重重束缚,而其草书作品中的许多竖画和捺笔,则往往如刀剑出鞘,一捺千钧,痛快淋漓,活灵活现的刻画出了他在清廷的统治下,于束缚中挣扎、在困境中抗争的真实写照。他始终倡导的“四宁四毋”便是其草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具体来说,就是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宁可写的粗头乱服或者是“山林气”,也不能有奴颜婢膝之媚态;宁追求如自然界中的残缺离疏之状态,也不能轻佻浮滑;宁可把草书写的本真、率直、天然,也不要去故意设计和安排。 通过长期研习傅山的草书作品,对我的草书创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没有挥毫的冲动不动笔。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如果没有挥毫的冲动,尽可能先不要动笔。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定是书家当时思想情感和生命状态的表现,更是书家当下情感的宣泄,内心的独白。勉强为之,当成任务完成和对待,往往只能是草草了事,无病呻吟,出不来好作品。 二是从内容上讲,尽可能多写自作的诗联、散文、随笔,力求做到我写我心,我写我情。前些年,我应西泠印社集团的邀请,在西泠印社美术馆举办了“亲情与感悟——赵国柱尺牍手札专题展”。展出的作品内容均是我自己多年来写的一些散文随笔和人生感悟,不仅广受书法界的赞誉,西泠印社出版社还为此出版了作品集。开幕式上,陈振濂先生高度评价了这个展览,赞扬这种文书合一的路子才是今后书法的方向。 三是书写的古诗词要尽可能事先做好功课。不仅要了解诗词的内涵,最好还要了解其写作背景,以便能从心底与古人对话,与先贤交流,从而倾注情感,确定合适的书体,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作者的思想情感,创作出符合诗词内涵的书法作品。 黄俊俭:今后,你有何打算?你对年轻书家有何建议? 赵国柱:至于今后,我有一个具体打算。可能是年龄越来越大的原因吧,现在越来越喜欢传统的手卷和尺牍。我计划从《古文观止》中选择一些散文名篇,比如30篇左右,写成绢本手卷,然后严格按照传统格式手工装裱,形成一个手卷系列。如果说还有些艺术价值的话,我愿意捐给相关的博物馆或是美术馆,也算是为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事业奉献绵薄之力吧!对于年轻的书家,我只想说一句话,即既然选择了书法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会看到希望,坚持就是胜利!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赵国柱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3年3月8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