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茶简史 2 : 茶业、茶政、传播与茶文化

 北极熊788 2023-03-08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二、极致期的茶业、茶政、传播与茶文化

1、茶业

宋朝的茶业进入极为繁盛的历史高位。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记载:“夫茶为之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有学者据史料推测,宋代人均饮茶量达到一斤以上。这是非常高的数字。)

在唐朝的茶业格局基础上,产量大幅提升,每年茶产量约为500万担。《宋史·食货记》记载,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成都府利州路23场,岁产茶2100万斤。由此可见宋朝茶产量之高、茶业之繁盛。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公元1015年江淮两浙发运使李溥言到,江浙淮南13场就有160多万担。

宋代茶叶年产量近1亿斤,而蜀茶产量略高于全国茶产量三分之一。

如果说唐代使得茶叶从物质之茶蜕变成为了精神之茶,那么宋代则造就了茶叶的超级商品地位。宋代饮茶的极度繁盛,带动茶产区的扩张,促使茶叶交易更为频繁,使得茶叶发生惊人的跃变——从农产品、生活品,变为国家支柱型的超级商品

一是茶叶属于不可或缺的生活之茶。不管是文人斗茶,还是市井斗茶,都是比较普及。宋代的茶馆普及程度,不低于明清。

二是属于不可或缺的文化之茶。茶叶在宋代,已经成为了史无前例的文化重器,多纬度地促进整体国民的文化与审美水平提升,从而推动文化进入极盛期。并且对世界产生巨大的深远影响,至今尤存。

三是不可或缺的军事物资与国之重器。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意味着骑兵和战斗力,而茶叶是获得战马的最佳交易筹码。

四是茶叶所带来的大量而稳定的利益,成为宋代朝廷的极为重要的财政来源。茶利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成,使得宋代朝廷不惜使用残酷的榷茶官营制度。

五是茶叶的商品化,造就了繁荣庞大的产业链条,并承担了产业链的领头羊作用。比如茶叶促进了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宋朝出现了超过一万座瓷窑。

文章图片2

2、茶政

宋代的茶政体现出规模化、制度化、全国化的特点。无论是贡茶、榷茶、茶叶贸易、茶马互市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宋代的贡茶体系比唐代更庞大。每年贡茶约48万斤。在著名的北苑贡焙之外,还有讲述、四川、江西等地的贡茶院。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建安官焙有32所。

宋代榷茶比唐代更狠,规模更大。公元977年,宋太宗榷茶2300万斤。(各级部门的“茶耗”另需二成到三成半。)榷茶是一种茶叶官方专卖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茶叶税制度。宋代大规模实行榷茶,不仅含茶税于其中,更是在强制垄断的“低收高卖”过程中,获得了税额以外的惊人差额利润。

宋代的茶马交易更加规模化,也是人类首次茶马贸易制度。宋与辽、西夏、金、蒙古战争不断,马源不足,这是宋代进行大规模茶马交易的直接起因。《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经理蜀茶,置互市于原 (今甘肃镇原)、渭 (今甘肃平凉)、德顺 (今甘肃隆德)三郡,以市蕃夷之马”。

《宋史·职官志》记载:“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公元1069年,宋代朝廷在四川成都府设立“茶马司”,负责从事收购和以茶易马工作,并在陕、甘、川多处设置“卖场”和“买马场”,沿边少数民族只准与官府(马司)从事以茶易马交易,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到沿边地区去卖,甚至不准将籽、苗带到边境,凡贩私则予处死,或充军三千里以外,“茶马司”官员失察者也要治罪。

公元1085年,作为边茶交易的主战场——蜀茶产量约达三千万斤。使得黄庭坚在诗中感叹不已:“蜀茶每入诸番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文章图片3

3、传播

宋朝的茶叶对外传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陆路没有唐朝传播那么远,但在海上传播贸易的数量比唐朝更远、更多。据《宋史·外国传》、《诸番志》及《岭外代答》等史料记载,超过60个国家与宋有海上贸易。其辐射范围甚至到达北非、地中海、西班牙等地。

茶向周边地区的传播贸易数量越来越大。如吐蕃、辽国、西夏、金国等。《宋史·吐蕃传》记载:吐蕃“喜啖生物,无蔬如醯酱,独知用盐为滋味,而嗜酒与茶”,又“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阙”。

茶向朝鲜半岛的传播。作为深受道释儒和唐宋文化影响的韩国茶道宗师李奎报,就是茶与茶文化传播所成就的杰出人物。朝鲜高丽时期的李奎报,才华纵横,蔚为高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高丽著名文学家、学者、茶人与诗人。著诗数千首,茶诗数十首。自起别号为“三酷好”,即好诗酒茶也。其人以茶参禅,茶理精辟。如诗曰:“草庵他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即是参禅始。”

公元1122年,徐兢(北宋著名外交家)出使高丽,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该书记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赐赉之外,商贾亦通贩,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鸟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凡宴则烹于廷中,覆以银荷,徐步而进。侯赞者云'茶遍’,乃得饮,未尝不饮冷茶矣。馆中以红俎布列茶具于其中,而以红纱巾幂之。日尝三供茶,而继之以汤。丽人谓汤为药,每见使人饮尽必喜,或不能尽,以为慢已,必怏怏而去,故常勉强为之啜也。”

高丽王朝松广寺第七代主持圆鉴国师在《山居》中言道:“饥餐一钵青蔬饭,渴饮三瓯紫笋茶”。又在《谢金藏大禅惠新茶》中言道:“慈赐初惊试焙新,芽生烂石品尤珍。平生只见膏油面,喜得曾坑一掬春”。

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东西:

①、自魏晋至唐,禅宗多次传入朝鲜半岛。往往是禅与茶皆传。

②、唐代文化对朝鲜半岛影响极大。如道释儒、唐诗、茶文化等。

③、不仅紫笋茶传到了高丽,北苑茶也传到了高丽。湖州紫笋茶为唐代贡茶,但唐宋皆有,这些是宋代紫笋茶。而北苑茶是宋代贡茶,为建州所产,“曾坑”就是指北苑曾坑茶。

④、茶器称瓯,为魏晋至唐的说法,可见影响之深。

⑤、“芽生烂石”,必然是读过陆羽《茶经》。

⑥、“膏油面”,一般指建州腊茶。可能也读过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

⑦、“一掬春”,魏晋多重秋茶,而唐宋皆重春茶。

文章图片4

茶向日本的传播。宋代茶文化传入日本,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是点茶法,还有雅文化、茶室文化、美学观念等等。而在宋书茶词的基础上,尤以禅宗传茶最为突出,如径山茶宴、圆悟克勤禅师等。

而日本入宋求法学茶者众多,以荣西禅师最富盛名。公元1168年,荣西禅师首次入宋求法。公元1187年,荣西禅师二次入宋求法,拜入天台山临济宗虚庵禅师门下学禅。归国后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初祖。

公元1211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由于荣西由宋携回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辨三粒种子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使茶广泛种植,荣西因此被日本茶人尊为“日本茶祖”。(历史上在唐代茶文化和茶籽已经多次传播到日本,只是因为茶文化断层和茶树种植不广泛,导致声名不著。)

唐宋的光芒,照耀着东方,犹如神圣的日月。当东方进入暗夜,周边都点起了自家的烛火。

唐宋之时,皆从上法。宋亡后,朝鲜半岛、日本皆有变化,令人深思。比如茶道、茶法、茶礼、茶器等。

文章图片5

4、茶文化

(1)宋朝饮茶进入极致期。

极致期的宋朝,达到了人类茶文化的巅峰。宋朝上至皇帝及文人士大夫,下至布衣,共同推动了宋代茶文化的巅峰盛况。宋朝饮茶之盛行,令人震惊不已,对后世全球茶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尤以茶美学影响无以伦比。宋代的江南茶文化中心和禅茶流派,就是日韩茶文化的主要来源。

宋朝,是人类历史上风雅无边的宋朝。宋代的文化高峰和美学巅峰,八百年后的今天,全世界也只能仰望。

宋代的点茶和斗茶,令人神往不已。宋代陶谷《清异录·茗荈门》记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又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逍遥哥在茶词《满江红·蜀茶脉》曾言:“十万宋士爱茶泉”。这是毫无疑问的宋代现实,如果不饮茶、不点茶、不写茶诗的,绝对是假的的宋代文人,估计是辽夏间谍。

苏东坡逾百篇茶诗茶词,称雄史上,蔚为一代茶文化宗师。“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跟随苏东坡,也是茶诗茶词极其精妙,令人惊叹不已。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三百八十多篇茶诗,以数量著称于史。宋徽宗赵佶、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陆游、杨万里、朱熹、文天祥等大家,莫不挥毫撰诗,尽赞茶之美妙,都留下不少茶诗。

浓变淡,繁化简,才是人生真味。

人悠静,心遨翔,方知自然道韵。

宋代的茶美学是宋代茶道哲学的理念表现,是一种极具茶道价值观和艺术魅力的生活美学,更是人类美学的巅峰表现。茶美学,根源于春秋战国,萌芽于魏晋,成型于中唐,巅峰于宋代,传扬于日本。

文章图片6

宋代以雅文化著称。雅文化,蕴之以精神,藏之于文化,形之于风雅,源自于周朝,萌芽于魏晋,成型于唐宋,尤以宋为极。宋代雅文化是绵延一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华夏生活美学与生活方式,最为著名的是:诗、词、琴、棋、书、画、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等,而宋代茶道思想与茶美学就是雅文化的内核之一,宋代的茶宴雅集就是雅文化的最佳载体。宋代雅文化传入日本后,成就了日本传统三雅道:茶道、香道、花道,还有茶室里的茶挂。

著名的黄庭坚不仅以诗、书、茶盛誉,更是在宋代雅文化内涵之一的“香之道”方面留下深深的痕迹。其自号“香癖”,以黄太史四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名传后世,兼书“药方帖”含婴香方。

茶文化宗师——苏东坡,也对香之道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后世恶名昭著的大臣丁谓都著有《天香传》,提出“清远深长”的香之一道的气味品评标准。

惊艳天下的宋代五大名窑,都与宋代雅文化和茶美学有关。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倘若细心慢赏,必醉于宋瓷的无边素雅之美。

让我们来看看被评为史上最美茶诗第7名的杜耒《寒夜》,看看宋代美学的无边感染力,看看近千年时间都抹不去的那种淡淡的美。看看存在于茶人血脉中的美学基因!可是,大多数茶人却把她忘了。

杜耒《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朝的杜耒,生长在一个风雅无双的国度,成长于一个茶风极盛的时代,熏陶于堪称东方美学巅峰的生活艺术环境里。他所撰写的《寒夜》,无不体现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学气质:素雅、极简、天青色。宋之雅,淡泊清新,至淡至雅,最是风雅无边。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2)极致期的茶文化中心。

极致期的茶文化中心为多中心。

北宋时期:汴京中心、建州中心、江南中心、成都中心。

一是汴京中心。基于政治与经济中心,也是宋代的茶文化中心。宋代的全国各地茶产业极为繁盛,使得茶叶来源不拘于一地;同时宋代茶文化渗透生活各处,更是使得宋代茶文化艳羡天下至今。

二是建州中心。基于北宋皇室的偏爱,也作为北宋时期的贡茶主产区和斗茶发源地区,建州中心在北宋具有莫大的影响力。北宋的文人与茶人,谈茶必论建州茶,由此可见一斑。有言建州书坊数量为当时第二,令人惊叹。

三是江南中心。作为唐代茶文化的主要传承地,江南一直是中心。在北宋时期,江南淡然不语。却于南宋发出耀眼的光芒。

四是成都中心。延续二千余年的成都中心,仍然是宋代的茶文化中心之一。宋代点茶法风行各地,蜀茶法仍然固守巴蜀。

文章图片9

南宋时期:江南中心、成都中心。

一是江南中心。宋室南迁至临安,更是将成熟的北宋茶文化与深厚的江南茶文化融汇一体,普及江南,照耀海外。江南,再次成为当时的茶文化主中心,形成临安、环太湖流域一带为中心的茶文化辐射源。

二是成都中心。作为古茶脉核心文化之地的成都中心,在魏晋之后一直作为次中心,虽默默无闻但是底蕴深厚。作为宋代茶马贸易的对外茶叶主产区,当时的四川茶叶产量第一。而作为该时期该地区茶文化主载体的文学作品,却令人吃惊的极为罕见。随后,成为绝唱。

随着宋朝灭亡,传承久远的唐宋茶文化中心尽皆消亡。人类最古老的古茶脉也随之消亡,二千多年的华夏茶文化传承几乎灭绝。(虽然限于文字记载只能将魏晋定为茶文化起源期,但西周以来是必然存在茶文化的,此处纪年以西周起计。)后世的茶文化几乎都是明代重新构建的。

逍遥哥《满江红 · 蜀茶脉》

悠悠云去,苍茫处、缕缕茶烟。

风起时、桂花树下,青巷飞檐。

九州犹记天青色,十万宋士爱茶泉。

又逢秋、月下醉茶韵,忆旧年。

商周起,秦汉殿。魏晋兴,隋唐宴。

与宋绝,巴蜀风流渐远。

天下茶脉起源地,千古茶香永相连。

待茶来、邀君共乘风,问飞仙。

文章图片10

(3)宋朝茶宴。

茶宴的普及,在于宋朝。宋朝的茶宴,多称为雅集。十万宋士爱茶泉,绝不是虚言。不会点茶的,绝不是宋代的文人士子。“雅集”一词源于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西园雅集”。

北宋时期,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米芾、蔡肇、晁补之、李公麟、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道士陈碧虚以及圆通禅师等人,在西园聚会饮茶,点茶论泉、品茶寻韵、吟诗作文、闲谈纵论,其言行诗文之雅为一时之盛况,世人称之为西园雅集。从此以后,文人雅士聚会由此被称为“雅集”。

北宋文人聚会的名画《西园雅集图》,就是由参与聚会的李公麟所作,而米芾尝为此图作记:“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天地之雅,莫过于茶。人间之雅,莫过于宋。宋代美学理念之所以影响长远,就是因为在素雅极简方面最得本质极致原则韵味,其至淡至雅,千年来没有人能够超越。可惜这项人类美学史上最珍贵的遗产,大多毁于野蛮的军事力量,使得如今人类对美学的探索如此艰难。

千年风雅的茶宴,

人间最美的梦想。

逍遥哥《山坡羊·乡间怀古》

秋风月下,落叶飞寒。

慨叹乡间无幽兰。

东楼叠,西景残。

唐宋之后无美色,千古风流待问禅。

茶,终归自然。美,终归自然。

——摘自《人类茶简史》,逍遥哥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