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同里的北京 || ③ 通古达今、雅俗相济的琉璃厂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如果在北京找到一处既能体验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还能感知一些残留的老北京烟火气,既有阳春白雪的文人学者,还有下里巴人的平头百姓,三教九流都荟聚在此,那一定就是琉璃厂。让琉璃厂闻名海内外的不是这里曾经为朝廷生产过琉璃瓦,而是由于此地后来变成了著名的古文化街和京城文化发祥地的缘故。从最初的村落到官窑厂,从窑火凝珍的琉璃窑到翰墨书香的文化街,在过去的数百年间琉璃厂经历了沧海桑田式的历史变迁。如今的琉璃厂不仅是一条商业街市,而且成为了首都一处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体验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文章图片2

琉璃厂名称的由来

在北京南城的和平门和虎坊桥之间,有一条胡同被马路分成东西两部分,这就是北京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街。琉璃厂一带在辽金时期原是一个名为海王村的普通村落,元朝时这里盖起了琉璃窑,烧制琉璃瓦件,始有“琉璃厂”的称呼。到了明代永乐年间开始修建北京城,当时建造皇宫和坛庙等建筑需要大量的木材、石材和砖瓦,为此朝廷设立了神木厂、大木厂(皇木厂)、黑窑厂、台基厂和琉璃厂等五大厂,于是此地又成为了朝廷五大厂之一的琉璃厂,厂址就设在今天琉璃厂街北边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附近。随着琉璃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琉璃厂周边逐渐聚集了许多做买卖的生意人。到了清朝中后期,这里逐渐停止了烧窑,琉璃瓦件的生产迁到到京西琉璃局(今门头沟琉璃渠村),但是琉璃厂作为地名保留至今。

文章图片3

琉璃厂的历史演变

满清入关后,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的制度,八旗居于内城,汉人居于外城。因琉璃厂紧邻前三门大街,交通便利,当时许多的政府官员、文人墨客、梨园艺人、富商巨贾均聚居于此。很多外地来京的官员、商贾等也都把同乡会馆修建于此,琉璃厂附近的各省、州、县的会馆数量一度占全北京会馆的70%以上。当时京城的一些文人雅士和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常聚于此地,为了满足他们学习应试的需要,地方上开始在琉璃窑前的空地建筑房舍,招揽商人承租经营,于是京城的一些书商开始到这里设摊出售图书,兼营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此后琉璃厂的书肆业逐渐兴盛了起来。

文章图片4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朝廷开始纂修《四库全书》,参与编纂的官员和文人也大多住在琉璃厂一带,他们经常到琉璃厂的书肆里寻找校阅图书所需的典籍,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商纷纷携带大量的古籍典章前来售卖,一时间文人荟萃的琉璃厂便成了全国的图书集散地,琉璃厂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四库全书》的编纂也促进了琉璃厂的空前发展,据时人统计当时琉璃厂有名的书肆就有四十余家,到光绪初年,甚至多达二百二十多家。随着读书人在琉璃厂的大量聚集,一些经营古玩字画、奇珍异宝的商家也逐渐来这里开铺设摊,经年累月琉璃厂胡同就形成了一条文化街。到了清末,在琉璃厂窑址附近,朝廷又修建了优级师范学堂、五城学堂等教育机构,这时候的琉璃厂俨然成为了京城的文化中心。

文章图片5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特别是庚子年国变,八国联军进驻北京,琉璃厂各商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繁荣景象不再。一直到民国成立后,时局逐渐稳定,琉璃厂才逐步恢复了旧日的景象。1927年政府又在宣武门与前门之间开了一座和平门,南北新华街贯通,把琉璃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琉璃厂以文物古玩店为主,而西琉璃厂则以书店、文房用品店居多。到了民国中后期,由于战乱频发,百业萧条,琉璃厂的生意也越来越难以维持,许多商家纷纷关门歇业。

文章图片6

解放后,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新设大学及研究机构纷纷来琉璃厂选购图书,这里逐渐恢复了生机。然而到了文革时期,琉璃厂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所有的书画、古玩店铺全被查抄封门,在辉煌了数百年后,琉璃厂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和败落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1980年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做出恢复琉璃厂文化街的决定,经过四年多的紧张施工,这条著名的文化老街又再现了旧日的繁荣景象。

文章图片7

琉璃厂的老字号

琉璃厂历史上有许多老字号,比如经营文物字画的荣宝斋、宝古斋、墨缘阁;经营历代碑帖拓片、古砚石章的庆云堂;经营历代金石陶瓷的萃珍斋;经营仿古陶人、陶马及彩色拓片的汲古阁;经营古玩、玉铜器的悦雅堂;经营历代金石陶瓷文物的韵古斋;经营笔墨文具和各种工艺品的戴月轩、一得阁等。建国后的1952年在此地又成立了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如今琉璃厂还保留不少的百年老店,如荣宝斋、戴月轩、一得阁等。

文章图片8

荣宝斋原名“松竹斋”,始创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19世纪90年代由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后来店主聘请了在京城拥有丰富人脉的庄虎臣为经理,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雅意,将松竹斋更名为荣宝斋。解放后荣宝斋进行了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挂牌,1952年转为国营,并请郭沫若题写字号。如今荣宝斋逐渐发展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拍卖典当、出版、展览、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央企。

文章图片9

一得阁开业于清同治四年(1865),以生产墨汁而闻名,产品有墨迹光亮、耐水性强、书写流利、写后易干、不湮纸、不褪色等特点。据说创始人谢崧岱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选用油烟、骨胶、冰片、麝香、苯酚等材料,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谢崧岱亲自题写了 “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对联, 并以此取名“一得阁”。

文章图片10

戴月轩始建于1916年,其创始人戴斌字月轩,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自幼学会了湖笔制作技术,戴月轩是琉璃厂文化街唯一一家以人名为店名的老字号。戴月轩所制之笔都能达到内优外美、笔头尖、齐、圆、健四大特点,支支有笔锋。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近现代许多的书法家和文化学者都喜欢用戴月轩毛笔。

文章图片11

琉璃厂里的名人

自清朝以来,京城的许多文人学者都曾寓居在琉璃厂一带,比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清代乾隆时期的著名学者纪晓岚、著名诗人龚自珍、著名诗人王士祯、著名戏曲家李渔、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学者朱彝尊等。还有一些文艺界人士不仅常来琉璃厂选购商品,而且以琉璃厂的书肆、古董店为聚会场所,看书赏画、品茗闲谈。到了近代,一些文化艺术界的人士更是成为琉璃厂的常客,比如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鲁迅、郑振铎等人,据从鲁迅先生的日记中统计,他在寓居北京14年中,曾去琉璃厂访书购物达480次之多,先后购买三千八百多册(部)图书、碑帖。

文章图片12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与琉璃厂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老字号的牌匾都出自经常来访的一些名家之手。比如“茹古斋”、“宝古斋”等为翁同龢所题写;陆润庠题写过“荣宝斋”;梁启超题写的“藻玉堂”;曾国藩题写“龙威阁”;吴昌硕题写的“清秘阁”;徐世昌题写的“戴月轩”、“静文斋”等。

文章图片13

一些文人学者同琉璃厂街上的商家间也演绎着许多传世佳话,比如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艺术大师同荣宝斋的友谊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他们相互依赖、相互成就,荣宝斋不仅搭建起一道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而且秉承“以文会友”的经营宗旨,发掘了一大批杰出的书画家,他们之间早已突破了单纯的买卖关系,荣宝斋也成为了许多书画家最为信赖的合作伙伴。

文章图片14

厂甸庙会

琉璃厂之所以如此出名,还与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喜欢到琉璃厂逛庙会的习俗分不开。明清时随着琉璃厂周边人员的集聚,每到新春之际,琉璃窑便在门口出售窑中烧制的“琉璃瓶”、“倒推气”等儿童玩具。到康熙后期,官方为了皇宫的安全,将一直在内城灯市口、前门等地举办的春节灯会移到琉璃厂窑前的空地上,后来范围又逐步扩大到毗邻的南新华街、吕祖祠、玉皇阁等地,并与附近的一些春节庙会合在一起,最终发展形成了以琉璃厂东街为中心,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的厂甸灯市,“逛厂甸(灯市)”从那时起就成了京城居民的过年习俗。民国六年(1917年),政府在琉璃厂修建了海王村公园,从此海王村公园便成为了厂甸灯市的中心。

文章图片15

在每年的厂甸灯市,许多小摊贩到东西琉璃厂一带摆设书摊、古玩摊,以及售卖各种小吃和各色玩意儿,如糖葫芦、艾窝窝、油酥火烧、灌肠、春卷、豆汁、焦圈,还有各色风筝、儿童玩具以及杂技百戏、花会游行等,规模盛大,应有尽有。每逢春节期间,琉璃厂一带便成为京城最热闹的去处,到处都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从和平门外的护城河到虎坊桥口,厂甸上空到处弥漫着杂乱喧嚣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儿童哭闹声与鞭炮声。

文章图片16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厂甸灯市依然红火热闹,但因为各种原因时办时停,最后于1964年彻底停办了,直到了本世纪初才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恢复,并改称为“厂甸庙会”。2006年厂甸庙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从2018年春节开始,厂甸庙会回归文市,以古籍、文玩、文房用品为主,突出文化特色,不再设小吃餐饮摊位和杂技花会等娱乐项目了。

文章图片18

主要参考资料

《琉璃厂:老北京的文化中心》谢宏坤

《北京的胡同》 翁立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北京街巷胡同漫谈》 北京燕山出版社

燕京风物——探寻北京地区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遗闻轶事,读懂老北京、发现新北京,助力获得更好的生活旅游新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