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峰尾东岳庙探析

 峰味故事 2023-03-08 发布于福建

编者按:文章详细描述了东岳庙戏台、龙柱等建筑结构;分析了圣旨牌的来历;讲述了“本官爷”的故事以及本官娘凄美的传奇爱情故事;叙述了“开闽王”的历史渊源;解释了敬奉朱熹的原因;赞扬了峰尾尊师重教的邹鲁之风;阐述了保护有形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喜欢旅游、猎奇、听故事的朋友们可别错过了哦!图片

几经努力,峰尾东岳庙(东庙)终于20131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曾作为参与东岳庙申报并为其草撰申请报告和提供、整理大量历史图文资料的笔者本人尤感欣慰。

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东岳庙古建筑的艺术精华和文化遗存及历史价值,我们不妨共同对东岳庙进一步探析。

一、东岳庙简介

东岳庙位于峰尾古城南门外,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占地面积668平方米。该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及清光绪年间两次修缮扩建。“文革”期间遭破坏,1978年由乡贤民众共襄善举修葺一新。

图片

现保存的原貌由大殿、两厢、戏台和山门组成,东西16.7米,南北40米。为硬山顶宫殿式建筑,重檐或殿廊,东西左右两侧、山门为小三椽结构。跨进山门,便是一座造型别致的阁楼式古戏台。戏台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崇武溪底村王益顺父子重修古庙时构建。戏台悬空于楼阁后,距地1.50米,面宽4.65米,深长4.75米,台面至藻井顶层高5.10米。由木构屏风组成前后台,木屏为正圆形透雕制件,四周镂刻蝙蝠、花鸟和古典戏文人物,左右小拱门并镌“出忠”、“入孝”浮雕楣冠,正中上方悬“钧天岳”横匾。左右悬楼有八角形小窗和悬壁,上书唐宋名家四幅苏体楷书墨宝。戏台顶上的八角入榫三叠而成,不用楹桷,繁缛精致,自下而上,逐层收缩成笠状,内为八角形,外为四方形,周边为喻称“蜘蛛结网”式的跳斗梁坊,敷于排列有序、疏密得体的精美图案,且配上重檐歇山式屋盖,更显古朴雅观。戏台前天井面积逾82平方米,加上三面殿廊,可容数百人观看。在庙内筑有如此富丽堂皇的固定古戏台,在闽南一带实属罕见。

图片

图片

殿廊上有一对引人注目的辉绿岩透雕龙柱,柱上蟠龙张牙舞爪,腾波驾云,威猛不凡,上配雕仙人绕驾起舞,栩栩如生。尤其奇特的是若持硬物轻敲,东柱发出的是清亮的“当当”的金属钟声,如龙细吟,西柱却为“哒哒”鼓板哑音,借此,区分东西雄雌龙,可谓匠心独运。柱高2.95米,集造型、雕工、声象为一体,堪称稀世珍宝,系崇武五峰石雕名师蒋双家之杰作。

图片

东岳庙为硬山式结构的建筑,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重,由三个殿内、屏风将殿廊隔开,正殿主祀“正顺尊王”,爵号“正顺灵惠显翊忠侯王”,民称“本官爷”。殿廊的东西平门上加筑重檐歇山式屋盖,重檐跨出墙外2米,无楹桷支撑,由镂刻斗拱承托,数百年来栉风沐雨毫无变形,堪称奇迹。殿廊南面正对古戏台及大天井,殿廊下为龙雕云阶,东、西廊上立有钟鼓架,中有大香炉。大殿内外由38根石、木柱支撑。内悬“聪明正直”、“文章司命”、“天理良心,此地难瞒”等名家题匾和一方大算盘,有楹联、匾额数十副。正殿奉祀正顺尊王夫妇塑像,人称“本官爷”、“本官娘”;东、西侧殿敬奉别驾公、朱文公、卢琦、文昌爷、(魁星爷)和刘、关、张塑像。

东岳庙充满古朴、流畅、竞奇斗巧的民族民间艺术色彩和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研究古建筑艺术、传统戏剧及人文科学等非常难得的实物史迹和宝贵的有形文化遗产。

二、东岳庙“正顺尊王”是全闽各地“正顺尊王”异同信仰崇拜之相互沿袭。

福建民间的“正顺尊王”信仰崇拜,其中有崇祀谢佑、谢安、谢枋得三人为主体“由人而神”的历史渊源;谢佑是北宋英宗年间(1064-1068)生于白水村(今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于1073年间到邵武禾平(谢氏入闽始祖元大公居住地)拜黄裳为师。后遇奇人学些道家八卦炼丹之术为民治病疗伤。又来泉州三年才回到三明列西;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功成羽化。列西和闽西一带人们为感其护庶佑民有功而建祠奉祀。后又经丞相李纲上表启奏,被朝廷敕封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赐“正顺庙”篇额。咸淳十年(1274)丞相文天祥又奏请朝廷加封谢佑为“日月盈光大帝”,配祀慈惠夫人。南宋绍定六年(1233),当地乡民在沙溪河西岸建“正顺庙”奉祀。由此看来,峰尾东岳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实际上比三明的“正顺庙”还早十三年;而峰尾东岳庙里敬奉的“正顺尊王”圣旨牌,是否为相互沿袭而来,还有待商榷。

现福建沙县,漳州平和县九峰等地崇拜信仰的“正顺尊王”为东晋名臣谢安。出生于郡阳夏(今河南大康县)(320-385年)。史载谢安生前与其骁勇善战的侄儿谢玄一起兴兵扶晋,淝水之战声威大震,名扬天下。传述谢安、谢玄身后还显灵显,带领神兵骁将降落世间,平息南蛮十八洞;镇妖扫魔,辟邪消灾。所以人们把谢安之忠义神勇作为惩恶扬善的“正顺尊王”来敬奉。

安溪感德敬奉的“正顺尊王”是宋代名臣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与爱国志士文天祥为同榜进士。蒙元入侵,谢枋得捐尽私资家产招募义军抗击元兵。宋景炎元年(1276)谢枋得兵败被俘,家人被捕。他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横眉冷对顽敌、坚持忠节,最后于金陵狱中绝食殉国。谢枋得的大无畏民族气魄,为众所折服和敬仰。故被民众敬奉为“正顺尊王”。

还因为谢枋得生前曾在福建武夷山体察过种茶、制茶生产技术,后在安溪感德卖卜教书期间,力倡“道法自然”的茶文化内涵,鼓励当地村民大力种茶增加收入。推动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又被人们尊称为“茶王公”和“正顺尊王”。人们从谢枋得身上找到茶文化价值,打造成茶行业神。并取其智慧为世所用;民众将“观音”“土地”“陆羽”等一起作为茶神来敬拜。延续创造发展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纵观福建各地民间信仰崇拜的“正顺尊王”,大多是“由人而神”而被信众广泛接受与崇祀。所以对于东岳庙正顺尊王的旨牌历史真实性有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因为正顺尊王是全闽各地异同信仰崇拜之相互沿袭而来,或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图片

三、峰尾东岳庙“本官爷”之信仰崇拜是本地民间信俗文化事像之一。

峰尾民间对东岳庙“本官爷”“本官娘”有普遍的认知。但对于“本官爷”的出生地和真实姓名却都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说是“迁移官”,又说是“开闽王”(王审知)。笔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问过东岳庙的管理员刘华基和刘荣忠等,他们的回答也几乎是模菱两可,根本无法道出“正顺尊王”圣旨牌的真正来源。

图片

据峰尾民间传述的“本官爷”(迁移官)是中原来福建任职的官员,他勤勉为政、体察民情、洁已奉公,、乐善好施。就任后减赋役、罢横征,决滞讼,整治安,倡清廉,兴教化等。还教民明礼义、勤读书、多耕耘;且深入山野海田,发动抗旱防洪,改造河溪海塘,足迹几遍半岛。因为“本官爷”兢兢业业、操守终身,最终鞠躬尽瘁,积劳病逝。民闻其丧,士子悲叹,庶民痛哭!为缅怀“本官爷”的功业廉德,人们特地建祀为他纪功叙德。东岳庙殿廊上高悬“兆民赖”大匾额和一块近一米二的大算盘,还有左右两块“天理良心”“此地难瞒”大牌匾,彰显人们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和褒扬廉文化精神之内涵。

由于“本官爷”一生的操守风范而口碑载道;善男信女十分崇拜。凡有民间理不清的冤情债务,人们会自动相约东岳庙,跪拜在本官爷古算盘前焚香祷告;发誓诅咒以自证清白,澄清事实,最后大多能“化干戈为玉帛”。且有的渔户为争做“头坪戏”,船主间也会笑约在东岳庙,面对大算盘拨动珠子,各自上报当年渔业捕捞产量,恳请本官爷作证;如有瞒产虚报,愿受神明责罚。经公证认为夺魁者,由该渔户承担谢神礼仪费用,择定于正月初四(本官爷出巡或正月十五在东岳庙古戏台或于十一月十七义烈庙广场(姑妈生日)或十一月二十七日(本官爷生日)献演“头坪戏”;(大多请莆仙戏班上演古装戏还有打正鼓、跳舞乐等民俗活动)尽显丰庆喜悦之欢乐。至于庙里配祀“本官娘”之传说更显传奇;因为本官爷生前政德卓著,身后威灵显赫,前来东岳庙进香祭拜者终绎不绝;传说卢厝村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她在平时耳闻道听了许多有关本官爷惠政爱民的事迹,心里非常敬仰崇拜本官爷。有次她执意要跟着她家里嫂子同往东岳庙进香;当这位小姑子一见到本官爷英俊威武的塑像模样,情愫顿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本官爷相貌堂堂,生前一定风彩迷人!。。。。。。”她嫂子竟直应道:“你喜欢就嫁给本官爷好了!”小姑子一下粉腮泛红,心口怦怦直跳!自此以后,她身不自主地日思暮想,魂牵梦绕思念本官爷英俊的形象,竟此病倒长卧不起,且在夜里常梦见酷似本官爷的虚幻人影潜入卧室,耐心守望安慰她。。。。。。就这样这位“峰尾娘子”粒米不进,滴水不饮,在即将度过她性命最后的时光里,或许有位好心的闺蜜从东岳庙里偷偷取下本官爷的一只鞋子,拿来给这位痴心女子紧握手中,以慰藉她的心灵,减轻她思念之苦;但后来再经市井巷陌的“翻版”传闻,竟变成是“小姑子本身自己在梦中抓住了“本官爷”的一只鞋子为据”演绎成一个人与神之间既忠贞又荒唐的痴情俗恋故事,由此流传一段“由人而神”的“本官娘”传奇历史,且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四“本官爷”出游,乘大年佳节,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正月十五“本官娘”生日巡游时,总要特地绕道经过诚平卢厝自然村(本官娘“娘家”)以示慎终追远;“祭灵”和缅怀“本官娘”生前崇尚廉德,却又受封建迷信影响及“三寸金莲不出门庭”之纯朴精神;警醒人们要珍爱生命,“知死而后乐”同时还沿途为信众招财纳福,送子添丁。

每年农历十一月廿七日是本官爷生日,东岳庙里热闹非凡;社戏、舞乐、讲古、民谣、灯谜、棋赛、书法、绘画等民间民俗活动繁花似锦,呈现出东岳庙有形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迷人影像。

四、又说东岳庙主祀“开闽王”王审知之历史渊源

雄伟壮观的峰尾东岳庙堪称国内寺庙古建筑瑰宝之一,而庙内所奉祀之主神“正顺尊王”是谁?众说不一。有关“正顺尊王”的传说;一说是王审知,一说为“迁移官”。二者各执其词,但共同点有三:1、唐末入闽;2、顺民为贵;3、勤政兴儒。

唐末五代,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治闽,对福建早期文化教育起重要作用。据南宋泉州状元、福州知州梁克家主修的《三山志》卷8(公廨、庙学)记载:乾宁元年(894年),王潮于福州“四门置义学”。又据《新五代史·王审知传》记载:王审知当政后,“好礼下士”,以育才为要事,“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为秀者。”他认为“学校之设,是为教化之源”号令各地“广设庠序”,府学、县学及乡村私塾因而普遍设立。平民子弟也可入学,为推动古代福建文教发展作出贡献。唐末,礼部侍郎于競在所撰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中总结王审知德政功勋时强调:王审知“兴崇儒道,好尚文艺……独振古风,郁更旧俗。岂须齐鲁之变,自成洙泗之乡。”唐五代福建文教的发展快而普及。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特书“海滨邹鲁”四字,高悬于福州西门楼上。由朱熹“理学”及“儒学”所集成的“闽学”成为当时士子读书的重要内容,各地书院也成为传习研究和治学之地。而得益于王氏入闽悉心治郡,惠政于民,万民共沐其恩。元代圭峰人卢琦一向佩服“开闽王”王潮其人,曾作有《广武王传》。盛赞王氏三兄弟治闽有功:“劝农桑,定租赋,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定。”充分肯定“王之始为泉牧也,当干戈荡析之际,独能兴义学,创子城,罢役免征,以惠爱于民。”史载刘氏入闽在唐中期天宝年间,王氏入闽在唐末光启年间,朝代更替,世纪相连,故同为“光州衍派”。因此所争论的东岳庙奉祀“一王一官”也形同事合,本源归一,统称“本官爷”,也就无可非议了。

据东岳庙传说记载:古时有东、西二岳,西岳曾有立匾“夏游行殿”,并置防卒营予以保护。因久经沧海桑田变更,西岳倾废无存。东岳几经历朝修葺,得于保护幸存。可以确切地说:先有峰尾(烽火岛)后有“岳”,先有东岳后有城。至于古戏台“钧天岳”大牌匾意为形容东岳庙以雷霆万钧之势擎天拔地而起。也另有传说可能是为王审知次子闽国皇帝王延钧昭彰事迹。正殿前有一对大柱联:“正义达天庭顺民为贵,尊荣来上国王道惟仁。”

综上所述,“开闽王”开启民智,惠政于民,还很重视招贤纳士,延揽中原文化精英,整理刊印文化典籍,使中原文化在福建扎下深根;因而对福建广大区域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对“开闽王”的信仰崇拜,逐渐成为不同受众群共同的认知,这就是峰尾东岳庙主祀王审知之原因和历史渊源。至于东岳庙“正顺尊王”之信仰崇拜和主祀“一官一王”的说法各异,观者有岭峰之辩,论者有仁智之别,同在情理之中;都可以求同存异,视为形同事合而“本源归一”。信仰之目的是为崇廉尚德、布德施仁来教化众生。

五、东岳庙东侧殿奉祀朱熹(朱文公)和“文昌爷”(魁星爷)的价值取向及“邹鲁遗风”之文化意蕴。

每次我在充当临时导游时被问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东岳庙里会奉祀朱熹?……”我就习惯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一名老话来极尽所能地为游客解疑释惑;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南宋徽州府婺源县人(今江西婺源)。他继承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应“理在先,气在后”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东岳庙里悬挂有“天理良心,此地难瞒”大牌匾)他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且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而峰尾人刘镜又名(刘叔光)是朱熹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刘镜的好友张巽(字“子文”“深道”)早期从学于湖南岳麓书院山长、城南书院创办人张栻。(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张巽学归惠邑后,恳求好友刘镜引荐并同往武夷书院拜望,师从朱熹。同期还有晋江文人扬至、扬履正和永春人陈易等也由刘镜举荐师从朱熹;颇得朱子理学真传。尤其是刘镜、张巽两位好友又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一起在惠安城西之山中的“龙津陂之原”——刘镜的“鉴湖别墅”研讨、讲习朱熹之“闽学”,教授生徒,接续儒学道统。吸引了远近不少士子和坊巷士绅;其文化魅力是因为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著述是当时士子必读的课本和之后元、明、清科举考试的矩范和官方哲学。但因朱熹品格耿直而得罪权臣而受排挤;理学曾一度被斥为“伪学”,宋宁宗皇帝下诏不取“伪学”之士。导致晚年朱熹在建阳家中悲愤而逝。因朱熹集理学之大成,达到“致广大,尽精微”的境界;甚至后来连康熙皇帝也这样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扬教化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可朱熹却也如此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由此可见朱熹对孔子的敬仰推崇而不遗余力地注释、解读孔孟学说;拼命奔波于各地书院,故又有“朱子一日教九斋”之说。同样朱熹的高弟刘镜和张巽为传播朱熹理学近乎忘我;当时刘镜不辞劳苦地经常往返于惠邑城西其“鉴湖别墅”和峰尾“尾山埕”故居;在家乡的各祠堂、家垫中点燃炬光,倾尽心力传教“朱子读法”。而张巽就在鉴湖别墅内认真教研,代圣贤立言;张巽在《家中寄候南轩先生仰望示教》——诗曰:“归来锦水筑斋房,架接牙签书满床。四教追思言简要,二诗静玩味深长。武夷难辩朱元晦,文笔论交刘叔光。此日异同疑未晰,迷途速寄我津梁”。所以朱子理学在惠安及原“惠北”今泉港有广泛的基础影响;之后清末诗人杜唐咏刘镜与张巽同得朱子之学之《锦溪草堂》有一诗句:“秋雨龙津寻老友,春风鹿洞拜先生”。并注“龙津铺有刘鉴湖别墅,公尝去与讲学”。虽然有关刘镜的记载只有断篇简牍,但也弥足珍贵;如《闽中理学渊源考》和《惠安县志》中记载“朱熹高第刘叔文”(据后学者研讨“文”为“光”之误笔)及“刘镜从朱夫子学”等。而根据史载刘镜师从朱夫子是1174-1189年,且刘镜追随朱熹在闽各地劝学采风,同时致力传播“朱子读法”。在归来惠邑后,因朱熹特别想念和挂怀这位得意的门生;朱熹于1190年特来峰尾看望刘镜,民间传述记载“刘镜宴师”“贤人相会”之感人典故;朱熹于1200年三月初九日逝世;时隔二十年后——1220年(南宋嘉定十三年)始建东岳庙,并在东侧殿奉祀朱熹塑像,“神龛”上面高悬“邹鲁遗风”匾额。这些时间节点上都十分吻合,惠安老县城也曾建祀“朱文公祀”“高深堂”“春风堂”等,原县衙明伦堂后的朱子祠主祀朱熹、配祀刘镜和张巽,每年春、秋仲月丁日享祭。峰尾钟德堂内也一直沿袭敬奉朱熹、刘镜大幅画像,将刘镜列为本宗祠族刊之先贤楷模以崇德报功,显亲荣祖。并激励后昆奋志勉力为家族争光,以此凝聚人心、敦宗睦族。民间历史传述记载也有一定的史实,可以佐证峰尾为“朱子过化”之地,往往是历史才成为传奇。

峰尾自宋代就人文蔚起,教化弘开;北宋名臣蔡襄的母亲是峰尾卢厝人,蔡襄自少就受其外祖——峰尾著名文绅卢仁在家中设塾以“课子孙不令稍懈”;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促蔡襄成才之路而科第高蹈。继而南宋有峰尾人卢瞻(蔡襄的姑表兄弟),元代进士卢琦及明清以来多不胜数的贡生、举人、解元、赐进士弟、文林郎等,尤其是诗人、良吏卢琦所著的《圭峰集》入编清《四库全书》。峰尾素有“海滨邹鲁”及“文献名邦”之称也名符其实。明清以来又有诰赠三代“文林郎”刘明弼五代同堂“瑞应重熙”国子监太学生刘汝文和清同治二甲进士刘章天,还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刘金标、刘文敦同科中举,被誉为“叔侄同榜”光耀门庭。民国时期有“金陵议正”刘锡荣等兴学办校、响誉惠邑;文儒之乡、冠盖云集,书香继世,甲弟多登。众多俊彦颖秀显身扬名,众士绅得意而精心题匾;现庙里还有古题匾“文章司命”“聪明正直”等。所以在古代科举和如今高考时节,总有许多信众来东岳庙进香祈求朱文公(朱熹)和文昌爷(文昌帝君)望能佑我子孙读书上进、一路莲科,金榜题名。从古至今已相沿成习,或许这就是东岳庙东侧殿奉祀朱熹的价值取向和“邹鲁遗风”之文化意蕴。

六、东岳庙有形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之所需的原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东岳庙古建筑选址的主体方位与山水为最佳配合关系,独得山、水、气之胜。强调背山面水,背靠层峦叠翠的岩山、莲山;“山有来龙昂首发”。半岛三面有湄洲湾碧波绿水环抱;庙前百米以外有大埭溪宛如玉带环绕,近有“岳前沟”直通朝汐,河沟具有引水排洪双重功能。且有“锦桥锁月”景观,(圭峰十二景之一)当视为财源的象征。岳前沟实为护城河,堪称“财源通四海”能直接通往峰尾渔港,出口处有“七星坠地”天然礁石,上面建一大水闸门;“水口收藏积万金”。因为传统文化重水,所谓“水绕庙宅转,庙宇因水活”。东岳庙大门“接得水,迎生气”。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

其确定的方位照一看山脉(岩山龙脉),二看水口,三看来水,四看分金。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采用土木原料为架构和有机体构成。富有哲学数据和《易经》寓意,反映阴阳。整体布局借助风水学指导;远为势,近为形;远近、高低、大小、主从、虚实、阴阳、动静等方面变化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古戏台、大天井、两长廊、大庭院和耸立大殿后的凹形阁楼如列画屏,云蒸霞蔚,藏风聚气,其状如交椅,高低错落有序,大小层次分明,远近搭配相宜。尤其是东西雌雄龙柱,声音各异,形神兼备,富有阴阳寓意。整庙蕴藏“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排水、通风、光照、内外交通顺畅,“前下后上”,主次分明,自然和谐;“明堂宽大斯为福”室内可容纳数佰人参加庙会宴会活动的公共空间。殿前两廊和殿西坊榭常展书画作品,敷扬斑澜文彩,畅达深邃蕴意。整庙架构特别重视穴位以求吉利;“雌雄交合”“阴阳交合”之区,象征生生不息。正如《易经》所注:“阴阳交合而万物化生”。东岳庙东西大门上镌刻“参三才”“妙万物”彩石门楣,象征“天、地、人”三才统一为古文化最高准则。宏观东岳庙、恢宏富丽、古色古香。微观古构件精雕细刻,美仑美奂。的确是闽南一带乃至国内非常难得且又巧夺天工的古建筑瑰宝之一。

环绕东岳庙四周连接原生态景观,远眺东边有“石塔听潮”(元代圭峰塔)中有大埭溪及延伸至庙前的园林景观和“锦桥锁月”,古戏台台柱上镌刻有一对“一塔风高有声遹骏,双桥月锁明德惟馨”古柱联。东北面附近有南门古街仁风繁盛,还有高耸入云的古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双贞节”花岗岩古牌坊;是由乾隆帝颁旨为褒扬一对古城姑嫂双贞的事迹而建造。古往今来,凡峰尾人婚丧喜事都要“过坊脚”,已经相沿成俗。这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牌坊也是泉港区唯一一座花岗岩古牌坊。上镌立“圣旨牌”,且有精美的龙凤花鸟古雕刻和前后雄狮守门。势气盘孥,与东岳庙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可惜这座古牌坊毁于文革“破四旧”,如今部份遗物尚存于诚峰村部。

由此可见,任何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以物质为载体留存及保护为基础。但随着时间流逝和沧海桑田变迁,环境恶化,风雨侵袭加上刀兵虫火及人为破坏等原因,这些弥足珍贵的有形物质遗产会褪色、腐变甚至损毁湮灭;峰尾原有的西岳“夏游行殿”及清代古牌坊就是例证。所以期盼政府决策者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东岳庙有形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之所需的原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要对文物怀有敬畏之心并尽快着手抢救及制定恢复保护系统规划,层层落实可行的措施;特别是对东岳庙前与大埭溪之间的一大片原生态园林景观(现为圭峰小学校园)及南门古街、古牌坊的修复重建。努力将古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进而为东岳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把峰尾古城打造成吸引游客人流的大磁场和提升为泉港区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