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社|李商隐《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字戎》读记

 采芹生 2023-03-09 发布于辽宁

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字戎

潼关地接古弘农,万里高飞雁与鸿。
桂树一枝当白日,芸香三代继清风。
仙舟尚惜乖双美,彩服何由得尽同。
谁惮士龙多笑疾,美髭终类晋司空。

读      记

       这首诗作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太原公,指王茂元。太原是王茂元的郡望,故称。
        杨秀才戴,即杨戴,与其兄杨戎都在开成二年秀才科及第。称其前秀才,是指其已经登第。
       不要小瞧这个秀才科(后因取中者太少,遂致无人敢应试而废绝取消),和后来的秀才是不一样的。在当时考秀才科,比考进士难多了,唐代取中秀才者总共才十余人。
       杨戎,杨戴之兄。正字,东宫官属,司经局正字。
       也就是说,开成二年,杨戎、杨戴兄弟二人同时及第后,哥哥杨戎已除官职,且在泾原幕府,弟弟杨戴还没得官职。
       题目的意思是:王茂元为送别杨戴并招杨戎入幕、写了一首诗,李商隐奉和了这首诗。
       首联从杨家的郡望起笔,总起点题夸赞杨氏兄弟,并为后面铺垫伏笔。
       上句的意思是:潼关离弘农很近。
       潼关,杨家现在所居之地。弘农,自古就有很多名人望族,杨家的郡望在弘农。
       下句“雁与鸿”指杨氏兄弟。以“万里高飞”的鸿雁来赞誉杨氏兄弟。
颔联承首联,详赞杨氏兄弟
       上句承“雁与鸿”,“桂树一枝”用用晋人㕁诜的“桂林一枝”之典,赞杨氏兄弟登科。“白日”,犹清时,颂美当朝。
       下句承“古弘农”,“芸香三代”赞杨家世代才高学富,“继清风”赞杨氏兄弟能继家风。
       杨敬之,唐代诗人杨凌之子,杨戎、杨戴的父亲。以文学名播当时。《新唐书·杨敬之传》:“文宗尚儒术,以敬之代郑覃为国子祭酒。未几,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时号'杨家三喜’。”
       这一联,古今笺本均作“上句写戴、下句写戎”,中华书局本又作互文解,皆非。
       因戎、戴同日登第,上句单作写戴,恐非。下句单指戎,亦非。上、下句是合写兄弟二人,单指谁都不合适。且此处如果分笔写了,就减弱了颈联的转笔分写的宕笔力度。
       颈联转笔,扣题目的“送”和“招”。
       上句用《后汉书·郭太传》之典,将王茂元比作河南尹李膺、将杨戴比作郭太,扣“送”字。“乖”,违背,背离。
       此句意为:王茂元很惋惜杨氏兄弟们不能同时在幕府。赞杨戴同时兼赞王茂元惜才。
       下句用了“老莱子”的典故,赞杨氏兄弟之孝。
       此句意为:一去一来、兄弟二人不能同时在父母面前尽孝。
       因为杨戎已除官职,故来王幕谋仕途。杨戴尚未除官职,故回乡侍奉父母、兼读书以待除官。(父母为兄弟二人的前途筹画得真好)
       尾联顺着颈联中赞美兄弟二人时、兼赞的王茂元的意思,合到“送”和“招”的主人公身上,即扣题“太原公”,合而赞王茂元和杨氏兄弟。
       这一联用了《晋书·陆云传》中陆机陆云见张华之典,将王茂元比作司空张华(华为人多姿制,又好帛绳缠须)、杨氏兄弟比作陆氏兄弟。尾联以此典喻王茂元不计小节、爱惜人才。
       这首诗是应酬之作,一律之中同时纳入了“送别“、“招募”两事、并赞美了与两事相关的三个人(包括郡望和家风),但因谋篇合理、用典贴切,故虽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纳入如此多的信息,却一笔不苟、条理清晰、表达明确、游刃有余、一丝不乱,确是按排内容的高手,足见其功力。
       自古以来,能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纳事如此之多而不见促者,唯义山一人耳。(另见《赠赵协律晳》一诗,纳事更多)
       应酬、拍马屁,也要笔法新颖、清新脱俗点不是?
       疏理一下这首诗的脉络:
       首联以郡望总起合赞两兄弟。颔联承首联具体赞美两兄弟,兼及家风。颈联转笔,扣题“送”、“招”而分赞两兄弟,兼赞“送招”的主人。尾联顺颈联合赞三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