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心目当中的理想国家是什么样子的?他在什么情况下讲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话?孟子认为王道的开端是什么?孟子的理想中为什么有兴办乡村教育?执政者真想人心所向,应该在哪个根本上下功夫?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这一章的文字相对偏多,我们读一小段,翻译一小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河内的地方闹了饥荒,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到河东来,再把河东的粮食运一些到河内去。我也调查了解过邻国的执政方式和效果,他们都没有像我这样更尽心尽力的。可问题就在于,那些邻国的老百姓也没有见减少啊,我自己国家的老百姓,也没有见到增加呀。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大王特别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来给你打个比方吧。战鼓敲得震山响,双方的兵器相交,已经开打了,有一些士兵丢了盔,弃了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这些逃兵,有的一口气往后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来,而有的只跑了五十步就停了下来,不再跑了。这个时候,那些只逃跑退后了五十步的人,去笑话那些逃跑后退上百步的人,可不可以呢?梁惠王说:那当然不行啊,他们也只不过是没跑到一百步,但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临阵脱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大王要是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啊,那就不要指望自己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只要是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令,其他的兵役、劳役不影响农忙,粮食应该是吃不完的。只要是不用那种网孔很小很小,太密的网,到大池沼里去捕捞,鱼鳖等水产品也是应该吃不完的。如果人们能够按照规定的季节去山林里砍伐木头,而不是滥砍滥伐,木材也应该是用不完的。这样的话,老百姓在养生送死上就不再会有什么顾虑。老百姓对养生送死都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没有不满,那就是王道的开始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亩的宅田中种好了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穿上丝绸了。鸡啊、狗啊,还有大猪小猪,这些家畜家禽都能够按时喂养,按时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肉吃了。百把亩地的农田,只要是不妨碍老百姓生产,他们就能够按时耕种,不误农时,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缺粮挨饿了。用心办好乡村教育,反复地向大家强调孝敬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能够守孝悌之道,就不至于再有头发斑白的老年人还在干重活,用头顶着,或者背上背着沉重的东西,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的老百姓衣食无忧,饿不着,也冻不着。能够做到这些,还不能人心所向,称王于天下的,应该是从来都没有过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如果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里养的猪狗吃掉了本该给老百姓吃的粮食,却不引起重视,加以制止。路上已经有很多饿死的人,却还不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看到老百姓饿死,反而说他们死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是我造成的,都怪这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那些拿着刀杀了人以后,却说这和我无关,是兵器把人杀死的,本质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能够从安民养民的根儿上去下功夫,天下向往衣食无忧的老百姓,自然就会纷纷来投奔你,拥护你了,你还愁人口不增加吗?孟子的这一章影响非常深远,孟子这一章跟梁惠王的讲话方式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读懂了这一章,就应该能够理解了,为什么咱们的国家,咱们的执政党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为什么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执政者的追求?为什么国家要搞精准扶贫,要倡导共同富裕了?孟子对梁惠王讲的这一番话,对今天我们有什么更多的启发?咱们下一讲,再接着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