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建议】孕产期与哺乳期妇女锌缺乏症临床防治指导!

 ShirelyLee001 2023-03-10 发布于福建

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参与人体多种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孕产期及哺乳期妇女是锌元素缺乏的风险人群,目前孕产妇健康教育尚未充分重视补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盲目补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孕产期与哺乳期妇女锌缺乏症临床防治专家建议》有望为围产专业人员特别是基层妇幼保健相关专业人员树立合理补锌的临床意识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指导。

图片

图片
01 锌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

血浆/血清锌是目前临床常用反映人体锌营养状况的实验室指标。血浆/血清锌的检测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进食、药物、炎症、妊娠、样本采集与处理的方式等,并且对轻度锌缺乏症敏感度较低。


正常人血浆锌为560~900μg·L-1,为10~20μmol·L-1。考虑到孕妇对锌的额外生理需求,其标准值高出正常人范围,为840~1140μg·L-1。


国际锌营养咨询组(IZiNCG)标准认为哺乳期妇女血清锌<700μg·L-1即为锌缺乏。临床上也使用微量全血锌作为锌含量检测方法。一般情况下多数微量元素在血清和全血的分布差异不大,虽然绝对值不同,但都可反映人体生理状况。头发锌元素含量极容易受样本取材部位、采集方法、处理方法等因素干扰,一般不推荐头发锌含量作为锌缺乏症的诊断指标,可以作为筛查指标协助诊断。由于头发生长缓慢,头发锌值只能反映人体长期锌营养状况,不能反映近期情况,故也不能作为疗效判断指标。


图片
02 锌缺乏的预防与治疗

出现锌缺乏时,首先积极纠正缺锌原因。人体中的锌元素主要通过膳食获得,轻度锌缺乏时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海鲜、坚果类食物摄入即可满足正常需求。

孕产期与哺乳期女性对锌的生理需求增高,可额外补充锌剂。不同参考资料对锌的摄入推荐不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3版中推荐成人摄入量为15~20mg·d-1。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于2015年发布的建议中指出孕前期、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的锌的推荐摄入量分别为8~9,11~12和12mg·d-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3部分: 微量元素》中指出:中国成年女性膳食锌的推荐摄入量为7.5mg·d-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对锌的需求量提升,其推荐摄入量分别为9.5和12mg·d-1。


目前常用补锌药物分为三类: 无机锌、有机锌、氨基酸螯合锌。见表3。无机锌包括硫酸锌、醋酸锌等,消化道对此类锌剂反应较重,吸收利用率也较低。有机锌包括葡萄糖酸锌、乳酸锌、枸橼酸锌等,此类锌剂副作用比无机锌弱,也轻度提高了吸收率。氨基酸螯合锌为新型补锌剂,选用氨基酸与锌螯合,达到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吸收率和改良口感的目的,部分制剂还能补充必需氨基酸;氨基酸螯合锌在结构上与某些酶类相似,可提高免疫力,对部分肠炎、皮炎和贫血有治疗作用。市场常见的品种有赖氨酸锌、谷氨酸锌、甘氨酸锌等,常用氨基酸螯合锌比较见表4。


图片


图片
03 孕妇补锌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3部分: 微量元素》中规定中国成年女性推荐膳食锌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mg·d-1。孕产妇与哺乳期妇女因需求量增加,其最高摄入量相应增加。日常膳食锌充足时,加用补锌药物存在锌元素摄入超最高摄入耐受量的可能性。不同补锌制剂的最大耐受剂量也不同,如一次摄入硫酸锌80~100mg即可引起中毒。


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服用很难达到中毒剂量。最高摄入耐受量以内补锌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在妇产科临床中少见,但大剂量锌会产生急性毒性,可能会抑制免疫系统,影响铁、铜的吸收,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可致恶心、腹泻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神经症状,贫血,肾脏损害等。


研究显示,膳食中的锌越多,锌的吸收分数越低,通过额外摄入膳食补充锌可能会因饮食过量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市场上的锌制剂大多都添加蔗糖作为调味剂,孕产妇在补锌的同时可能会摄入不必要的糖分,建议血糖控制不佳的孕产妇选用无糖制剂。


以上内容摘自:《孕产期与哺乳期妇女锌缺乏症临床防治专家建议》编写专家组. 孕产期与哺乳期妇女锌缺乏症临床防治专家建议[J]. 医药导报,2022,41(10):1407-14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