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志: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基础工程

 花海诗音 2023-03-10 发布于山西

村志: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基础工程

梁圣军

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基础是产业振兴。乡村文化兴,则乡村百业兴;乡村文化强,则农民精神和产业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有效提升农村建设的思想境界,提振广大农民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编纂村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种好形式。村志是反映广大农村自然、文化、教育、社会风俗、村庄人物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地方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县、镇四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村志是具有文献、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村志是村人了解、热爱家乡的凭借和依据,也是教育今人、启迪后代的鲜活教材,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的教育意义。有必要让传统村落留住文化根脉,铸造精神灵魂,优化社会治理,努力实现村史志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对助力传统村落振兴,传承文化、服务经济发展、指导村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肥城市范围内初版的边院村志、武新村村、北仪仙村志、孙家庄村志、马庄村志、孙家小庄村志、王西村志、巧山村志、西付村村志、东里村志、朱庄村志、五埠村志等十几部,距离全市607个村(居)民委员会村村有志书差别有大,和志书编辑出版的先进县市相比,也有很大不足。我市的村志,有的已经出版几十年,也该编修成新的志书。不少一些村庄,编成志书初稿,限于资金压力不能出版成书。

比如马埠村文化旅游事业的成功,也得益于外村人才的在编修村志中使用。外村的人才受托编撰《马家埠村志》,编成30万字的初稿。在同村干部一起走访一名乡村老医生时,了解到其祖上是举人,名叫杜崇高,还有印刷的考试卷子留存于世。经过深入挖掘,发现他的住宅房屋后门外立有两座旗杆,旁边上马石和下马石。四块青色石灰石旗杆座,大门上悬门第德行匾额前福建巡抚徐宗干书写的“四世一堂”匾额都还保存着,这些都成为马家埠民俗博物馆保存的珍贵文物和珍贵的文化资源。但村志迟迟不能出版。

五埠村为国家传统古村落、国家AAA级旅游村。孙伯镇五埠村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五埠村志》于2018年初启动编修,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历时两年定稿印刷。全书图文并茂,真实展现了五埠村700余年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埠村人民的历史足迹。村志的出版发行,成为有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重要载体,助力五埠村的乡村旅游快速开发。


编纂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人才因素是首要的。修志人员选配难。一是在机关单位和学校退休人员中找人才。长期在本地工作,熟悉乡情民俗,热心公益,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赋闲在家,渴望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二是村里退下来的村干部,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熟悉村内情况,知识面广,了解村里的奇闻趣事和经济社会发展脉络。三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村志编修。

资金是完成村志编修的重要保障。聘请编纂人员、征集资料、编写办公、印刷出版都需要经费。据核算,编纂出版一部村志至少需要8万元资金投入。可采取政府补一点、成功人士捐一点、镇村挤一点、社会力量帮一点的方式。财政可以实行以奖代补。按每部村志6万元标准列支奖补资金,分期拨付到位,对编纂质量高、公开出版发行的,提高奖补标准,鼓励支持村志编纂。

对乡土文化怀揣初心热忱的各界文化人士,盼望政府重视村志编修工作,以部分启动资金带动整个村志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农村文化的繁荣,乃至农业各项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梁圣军,文化学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