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节描写带来的心理震撼

 盲观 2023-03-10 发布于安徽

细节描写带来的心理震撼
2023-03-10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最讨厌读国外文学小说的,首先是他们那些拗口的名字,其次就是他们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使我完全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其实主要的还不是名字,而是那些细节的描写,小时候经常看到简读版的外国小说,感觉是不是简的太多了,但当我真的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就是那么简。特别是俄国的作品,往往是快一百页了,五六章过去了,还没有开始述说小说的内容。
这让我想到了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事情一句话说不清楚,那么一百句也是说不清楚的。当然,这里面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毕竟这是两个概念的话题,但却一直安慰着我,这也就导致了,我喜欢读类似《八十天环游世界》的书籍,而忘却了我第一次接触的国外名著是《呼啸山庄》。就算是现在我对于《呼啸山庄》依旧还心有余悸,我并不喜欢这样的阅读,这也就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于国外著作的阅读仅仅只是走马观花一样,并没有涉及到故事的本身。
我还是喜欢国内书籍的阅读,首先都是我可以看懂的,其次并没有难以理解的部分,这样的感觉一直安慰着我。
但实际上,我的问题并不是我本身,而是阅读本身,而我的阅读仅仅只是被某些作家的行为习惯所影响的结果,这也就导致了我为什么不愿意看一些小说的原因所在。

我以前说过,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很少很少,为什么?因为不好写,更不好演绎。我以前看的太多的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语言来展开的,哪怕是第三者叙述,都会有第一人称的视角,往往国内很多作家都是如此,而国外的《米龙老爹》用了这样的手法,还在上学时无数次被提及过。
但,我渐渐明白,用第一人称有着无数的弊端,这需要特别的能力。为什么国内的作家习惯如此,因为专业的述说最直接明了且简单,就比如《活着》这本书,如果不是富贵的叙述,而是第三人称的话,那么这本书只能叫《生存》了,毕竟你会不自觉的带有怜悯的口味去述说这个故事。但富贵说出来,那就是幸福的活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理解这本书的名字原因。我记得看过余华说写这篇文章的契机,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写,直到有一天,脑中有了一个灵感,用对话的形式,让富贵自己去述说。
之所以我们习惯了用第一人称去读书,这是因为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极其简单的方式,我们可以快速的去了解一个人,去进入找个人的世界,特别是当你不懂的时候,还会有心理描写来补充。但这是极其片面的一种形式,除非你有特别的功力。
当一个人真的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内心是多方面的,而心里描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这个时候需要通过一些外在的动作,来让读者去想象这一可能。比如《红字》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所有的结果,但这里的想象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或许就是一千个读者的哈姆雷特式的体现。
这也就是为什么,作家会对于米粒掉在地上是哪头朝下感兴趣,而对于十米开外的车祸无动于衷的根本所在。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