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论立信 |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渐华 2023-03-10 发布于山东

(一)

慧识悊学文化

从慧识悊学文化的层面上解析,“

文章图片2

”的正确会意应该是:大,为道;一,为德。

以图象义,“大”居“一”上,即道以德显为立。

道德行世方为立,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充分地体现出了自然界的法则。

遵循着度、数、信的法则,在一些特定的时空节点,道,运载着德布输给地球上的万物,这才是真正本义上的立。

从立的篆体字形上可以看到,“

文章图片3

”上面的“S”,也就是幾学“玄之有玄”的一个“玄(甲骨文

文章图片4

)”,是指道德的能量灌输到大地上来,而且,这个法则只有“人”能明白。

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经过“为学者日益”和“闻道者日损”,明白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道德行世而立,才能符合自然法则。

可以说,这个立字非常完美而形象地揭示了“天、地、人”与“道、德、人”的整体立意。

文章图片5

Pixabay

篆体时期,立字仍然保留着这种直指本义的象形表意,而且,我们从篆体的立字中,可以看出“S”玄曲波在字的顶部以及两侧的象形,都是直指“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本义。

篆文是具有承上启下功用的象形表意文字,从上所继承的是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象形表意文字;向下又可以使我们认清意识哲学文化时期所诞生的汉字的局限性。

(二)

智识哲学文化

楷体的立字,两点立在天地之间,另外一点(、)高悬天外,出现了天地分离与人天相隔之象,丢失了“立”的初始本义。

因为出现了天地分离的情况,我们对天的信息就只能够掌握表相,再也不能像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的古代圣悊们那样,能够直接而完整地将大道的信息和天地自然的规律及秩序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以及治事之中。

《易经·大过卦》曰:“君子以独立不惧。”

《易经·恒卦》说:“君子以立不易方。”

即君子站立在道德的正确位置上,不会轻易地随圆就方,而是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立字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正面笔直站立于地面之形,所以《礼记·曲礼》曰:“立必正方。”

《论语》曰:“三十而立。”《尚书·伊训》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穆叔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也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三立”或称“三不朽”。

《礼记·冠义》曰:“而后礼义立。”

文章图片6

Pixabay

这些智识文化时期的解读,基本上没有过度地离开立字的原意,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掌握的。

智识哲学文化是返归慧识悊学文化、更清晰地认识意识哲学文化的中间媒介和工具,所以,去愚而达到明智状态,是修身实践者需要完成的第一个关键工程。

意识哲学文化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以后,“立”的字义出现了很多衍生义。

《释名》曰:“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

《大宋重修广韵》曰:“立,行立。”

《尚书·牧誓》曰:“立尔矛。”

《周礼·天官》曰:“建其牧,立其监。”

《左传·恒公二年》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论语》曰:'己欲立而立人。”

立,有开始、协调与启动之义。

一个人只有立起志向,才能很好地进行修身明德的实践。

我们把握万事万物时,需要能够透过物相、洞穿色象、进入质象内,才能够“为大于其细”地、明明白白地掌握事物的真相,修身养性立天命,培养善正立德品,建德修身立德行。

文章图片7

Pixabay

立信的本义老子曾在他的“五千言”当中告诉人们,大,就是道的名。大道屹立于“德一”之上,或释为立于大地,居于道而用“德一”,“德者,成和之修也”。

实现“中炁(气)以为和”,大道的真理深入人间,人类将信念改为崇信大道,“修之身,其德乃真”,就是立。《易经·说卦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这也是智识哲学文化时期对“立”字文义的解读。

值得商榷的是最后这一句“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到底是应当先立信、立志,还是先立仁与义,这是一个关系到“本”与“末”的选择及运用的问题,也是道学与其他学说的原则分歧所在。

根据黄帝和老子的学说思想,运用五德进行内圣外王治理的模型是“内修信智礼,外用义与仁”。

立,只有立在内修这个根本之上,才符合生命的法则。

无论是做人还是修身,都离不开这个立字。

首先要立信, 才能摆脱愚昧,制服我们意识当中的妄意。

立信,是修身进入明白做人的一个关键实施点。

文章图片8

Pixabay

老子在《德道经·朴素》中留下了一句名言:“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素”与“朴”是老子对幾学“玄之有玄”这两个玄曲波的命名。

《德道经·从道》中,老子还对“德一”的中心能量轴“众父”进行了命名:

从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吔!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

文章图片9

信德是人类本性对回归德和道天赋的选择与取向,“执中守一”是其本色,是无为而治的本能。

“道生之,而德畜之”,这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与天地的形成是同频的,具有一致的频率。

它们的能量源都来自于众父之轴,这个信德能量中心轴也是一样的, 没有二致。

只要不是在意识上故意用霸治进行否定、屏蔽、阻断,那么人人都具备着信德。

只是我们的教育把人们教得迷失了方向,人为地让后天意识切断了先天无为的本自具备的天赋的选择与取向,丢失了无为而治的本能。

信,其古体和小篆体文字的右侧的玄文,在结构和性质上是表现为一对正 负结构的定位与定性。

其中一侧的负态玄曲波韵结构体,既可以通过错误的有为而治的影响、教育、引导而部分丢失或者完全丧失,也可以通过善正真的、忠信的有为而治教育以及修身实践,将失去的部分重新建立和确立起来。

这就是人类信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既有先天必然的成分,同时也具有后天可以左右、破坏以及重新再建的双重属性。

信德的立与废,与意识修养的善正真、恶邪伪的不同取向密切相关。

意识的错误取向,是破坏“德”内正负双玄曲波韵动保持最佳形态和动态的关键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