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为让孩子变勤奋还是变聪明?

 王笃年 2023-03-11 发布于北京

连日来,看到各地众家学校的高考、中考考前百日“誓师”活动。组织形式五花八门,但励志、鼓劲是一致的。

不禁一番感慨:

教育,与“使学生更加勤奋”这一目标相比,是否“使学生更加聪明”这一目标的价值更大呢?!

让学生更加聪明的教育操作要领是什么?

是允许孩子们独立思考,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

花2万块钱,请一位专家鼓噪一番,能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呢?

搞一通喊口号、签名签字、举起拳头宣誓的活动,能让学生变聪明一点点吗,哪怕万分之一?

一遍遍地举行统一考试、然后进行按分数排名,能不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学扎实,或者促进他们的进步呢?

想起了多年前写的这篇。

“学神”、“学霸”、“学弱”、“学渣”是学生们对他们自己这个群体的分类。

学神,是真正的学习者。

学习是他的事业,他以此为乐。

他喜欢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这样的孩子,高一高二阶段可能“成绩”(这里的“成绩”特指看得见的考试分数)不一定突出,在有的人眼里,似乎思维方式都“有些异类”——

净提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甚至质疑教科书、跟老师争吵,但到高三阶段他可能瞬间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学神”。

只有这类学生将来可能成为“学者”。

学霸,勤奋、踏实、成绩稳定。

“学霸”的含义是特别能学,学习是他的职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就不想别的事情。

在一定的时机,他可能把职业转化为事业,成为“学神”——

因为他对某一学科的学习突然发生了真正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人也有可能演变为“学疯”——

学习动机完全外在,为跟小伙伴比高低。

而没有把学习从职业状态转化为事业状态的学生。

第三类学生在学习上比较被动。这种孩子注定属于“学弱生”。

在这些孩子眼里,学习只是别人交给自己的任务,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实际上他的任务都没有真正地完成,因为他不会主动地思考,几乎从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这类学生常常是生活中的“好孩子”,而在学校里却是令人着急的“弱学生”。

他们常常跟他周围的人一样,随大流。

缺少独立思考,却又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在于缺少追求知识的来龙去脉、缺少独立思考这一点。

学生本人、家长、老师三方面都在着急,他自己一直比较自卑。

认为“天生脑子笨”,怀疑他“不是学习的料”,只参照身边人的外在学习行为,不肯在学习策略方面做出改变,个别的孩子还可能无端地怀疑、甚至埋怨父母给自己的遗传因素。

事实上,他的学习困境完全跟脑子发育情况无关。有一句话评价:

以你目前的用心程度,距离谈智商因素还差得老远。

在第四类学生眼里,学习只是负担,能逃避时就逃避,甚至公开对抗学习。

每天被动、痛苦地来学校、进课堂,他的学习生活大都是痛苦的。

他最终成为“学渣”。

学神令人仰慕,学霸令人佩服,学弱令人同情,学渣令人着急。

虽说学弱、学渣的形成跟现代教学制度有关,然而,跟学生本人的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职业,甚至是主要的生活方式。

也许大家感觉不到,现在连农民种地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跟几千年不变的农耕方式大不一样了。

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比如无人驾驶播种机、收割机,比如喷洒农药的无人机。

再比如工厂化蔬菜生产、无土栽培。

一个不喜欢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其人生将是很痛苦的。

所以,作为一名青年人,为了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你必须成为一尊“学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