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川区东北部十余公里处有一非常重要的城镇-罗村镇。这儿历来都是淄川东北部的重镇,区域内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咱们就先到罗村探访一下。罗村是罗村镇党委、政府所在地,位于淄川东北大约十公里,据说是于唐初立村,是隋唐名将罗士信的子孙所建,所以古称罗家庄,1958年改称罗村。罗村原为城堡式建筑,四周建有围墙,原来有五个寨门,现在重修恢复了北门,北门名为望奎(这个奎就是“奎星”),指的是正对掌管人间文运大权的魁星,寓意文运昌盛。重修的寨门上嵌着石匾“文阁”,就是文昌阁了,应该上边还建有一个庙阁的。在北门旁还有一小段围墙,很明显地看得出是用混有石块的三合土一层层夯筑而成的。据说罗村的建村与隋唐名将罗士信有关。《中华罗氏通谱》载:“在济南新城(县)马公山(亦称隽家山)东南五十里,有一地名罗家冈,是罗成隐处。”这罗成就是小说《隋唐演义》中的人物,其原型就是罗士信。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罗士信,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卒于唐武德五年(622)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但是《淄川县志》(乾隆四十一年版)却记载,“罗士信,邑人迁历城。”也就是说罗士信是淄川人,后来迁到了历城的。这个咱就不去考究了。罗士信是少年英雄。14岁即能披马上阵,帮助郡守张须陁(也作张须陀)破击了长白山王薄等人领导的农民义军。李渊武德元年(618),特别选定在罗村西侧的罗家冈(古城)析置长白县,供罗士信隐居,以彰显其功绩。可惜罗士信英雄命短,被刘黑闼杀害。罗士信的子孙遂在该地建村定居。当我在拍摄村里的老房子的时候,在村里晒太阳的一些大娘就很好奇地问我,然后就和她们聊了聊天想借机问一下村里一座清代烈女古墓的事,结果得知该墓位于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并不让进。却意外得知一位建国前的女烈士刘志霞的墓在村东的山岗上,决定去那儿看一下,聊一聊这位女烈士。沿着村里东西大街往东不远出了村跨过一条小河,在一片坟地的小坡上,远远的就能看到一个碑楼处于一个墓园内。刘志霞烈士的墓和“义勇可风”碑就在这里。两者都是坐东朝西,现在都是被列为了文保单位了。位于西侧的是“义勇可风”碑,这通碑原来是镶嵌于罗村小学的墙上,在2008年的时候移到此处。这通碑立于1948年8月,是为悼念在1947-1948年间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淄川县蟠龙区的92位革命烈士们。石碑的正面文字记载,上款为“淄川蟠龙区义勇男女同志九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正中为“义勇可风”四个大字,下款为“蟠龙区全体群众敬立”。碑的背面刻有“悼殉难义勇烈士碑”的纪念碑文,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淄川县蟠龙区全区民众恭颂立。”“义勇可风”碑的后边就是刘志霞烈士墓,1964年修筑的直径约2米高约1米的圆形土墓。四周砌有砖花围墙。墓前有石灰石质墓碑一通,上镌“刘志霞烈士之墓”。上款为1948年2月殉难,下款为1964年3月淄博市淄川区罗村公社全体社员敬立。 刘志霞(1922—1948),女,著名革命烈士。她出生在博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出生不久就被送给淄川县寨里镇西周村的一位煤矿工人做养女,1941年与罗村的一位贫农青年结婚,生活在罗村。1945年6月,刘志霞送丈夫参加了八路军。 解放战争爆发后,她积极参加支前工作。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妇救会会长。1947年春,刘志霞积极参加了中共蟠龙分区委领导的土改运动,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并被评为二等模范。194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上级决定各村干部和烈军属、土改积极分子转移到山区,避敌锋芒。刘志霞安排有关人员都转移以后,自己才离开了村子。到了1948年3月初,中共蟠龙分区委派刘志霞回村侦察敌情。她刚回到罗村就被还乡团头子、伪保长得知了,随后也就被特务盯梢跟踪了。刘志霞发觉后机警地转移到西周村,但是后来被叛徒告密,刘志霞被还乡团逮捕了。她受尽酷刑,坚贞不屈。3月4日,刘志霞被敌人推入小窎桥村一口废井内,惨遭杀害。在刘志霞牺牲后不到20天,淄川就获得解放,杀害刘志霞的凶手们也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后来刘志霞烈士被安葬在了这里,在旁边还有几位烈士的墓碑,也一同受人祭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