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啥现在出现大面积土地弃耕摞荒,怎么办?

 文明苑 2023-03-11 发布于山西
文章图片1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不足1.2亩,人多地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被誉为命根子的土地,却出现了大面积的弃耕抛荒,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前几年,据有关部门估算出每年土地抛荒面积达3000万亩。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了,而是相当触目惊心了。

农村大量土地弃耕抛荒,不仅使我国原本紧缺的农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而且也使土地肥力下降,丰度衰退,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恶化,将严重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严重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也看到了这种问题的严重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阻止。

如,在法律上规定禁止弃耕抛荒,在具体操作中一些地方停发种粮等补贴,终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收缴违约金,纳入不良信用记录等。

甚至有些专家建议,通过重新征收农业税或者是直接收回土地的方式来阻止农民弃耕抛荒。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用不是太明显。这需要各方面的反思。

文章图片2

那为什么农民要弃耕抛荒,土地不再香了吗?我想,无非是下面几个原因。

种地不赚钱

以湖北某地水稻种植为例:一亩水稻,一年种一季,成本500元左右。然而,当地水稻亩产1100斤,去年市价每斤1.2元,一亩地纯收入也就800元左右。

而河南某地每亩小麦成本700元左右,能收1000斤左右,每斤1.15元,能卖1150元,这是比较理想的了。一亩地纯收入也就400元左右。

以上两个都不包含人工成本。而外出打工的话,一天挣二三百的大有人在,三四百的也有。

简而言之,一户人家种几亩田只能混口饭吃,想发家致富是不太可能。

没有人种地

基于以上种地不赚钱,导致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年轻人,大量外出。现在留在家里的,都是带孩子的妇女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是被人戏称的“613899”人员,即儿童、妇女和老人。

农业劳动是个重体力活,老人、妇女和儿童根本就干不动,面对大片良田,他们也是有心无力。

文章图片3

农业基础差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没有齐全的灌溉、排涝等设施完备,农民种地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干旱、洪涝,庄稼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2.土壤被污染,土壤贫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耕地土壤的重金属、 有机化合物和致病生物污染,使土壤酸化、盐化,土壤营养失调,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土壤板结,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等。

3.土地碎片化严重。很多农村地区的耕地不仅很分散,而且还不成块,非常不适宜使用机械作业,导致生产全部靠人工,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土地也很难流转。

文章图片4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

深入了解,除了一些有流转土地就失去土地顾虑的老人之外,很少人会主动弃耕抛荒,即使自己干不动,也会考虑把自己的土地出租出去。

但基层土地流转服务并不完善,农户与经营大户双方信息并不通畅,土地一般的只流转给本村或者附近村子的经营大户,一旦没有经营大户或者大户退租了,土地就无法流转了。

农村土地大量弃耕抛荒原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原因己经找到,那采取什么措施使农民不弃耕抛荒?个人认为:

一是解决地的问题。建议国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延包30年、“小田变大田”、土壤修复等政策进行联动实施,多管齐下。

通过土地延包,鼓励农户调换地块,成为“一户一田”,然后因地制宜,然后将一户的小田合并成大田,同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好水利灌溉、机械运输等设施,达到适宜大规模机械作业水平,既利于自己种植,也利于土地流转。

对于被污染,肥力差的田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同兴开展土壤修复,提高地力,达到正常耕种条件。

文章图片5

二是解决人的问题。种粮大户、大学生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人才必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所以,吸引和激励他们下乡回村是关键,需要国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采取硬措施,畅通各类人才的“回村”道路,并留住人才。

文章图片6

三是解决服务的问题。因地制宜,建立农事服务中心,在土地流转、农业技术、农资供应、防灾减灾、产品销售、政策法律、金融贷款等各方面提供服务,并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当然,减少农民弃耕抛荒,还要国家从提高粮食价格或者增加农民补贴等方面入手,就此略过。

文章图片7

家人们,对于农村土地弃耕拋荒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