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才是真正的 “语文” 课外阅读

 小桥流水1i79ra 2023-03-12 发布于河北

“语文”课外阅读由两个部分构成。

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属于课外阅读,这个大家都认同。

但是,还有一类“语文”课外阅读可能被大家忽视了。

笔者认为,语文课之外的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是一种课外阅读。

历史教科书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文本,政治教科书是以论述为主的文本。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教科书是以说明为主的文本。

阅读这些教材,也是一种语文学习。不但可以学习专业词汇,而且也习得了相应的表达方式。

这第二种课外阅读,我们姑且称之为“课外校内阅读”,而且属于一种精读。

上到理工学者,中到科普作家、下到网络写手,我们发现,理工科出身的写作者也可以构建文从字顺、文采飞扬的作品。这些群体在语文课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和文科、艺术、社科、甚至商科的群体相比,恐怕“大学语文”都没上过。但是,人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文笔好的人,未必是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出身的,也可以是一个学工或者学商出身的人。许多人弃医从文,成了大作家。也有很多人弃医从艺,成了书法家。

再以德国中学的华人孩子为例,他们每周上五节德语课,四五节英语课,四五节法语课。但是五六年下来,德语成为他们的母语,有些孩子到了高年级,英语可能也学的不错,但是法语等第三门外语则差强人意,和德语水平有天壤之别。这些外语课只是通识教育的诸种课程之一,学校并没有花费全部的时间去教授其中的任何一门语言。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要学习十几门学科。那么,核算下来,任何一种外语的学习只是占大约1/10的分量。除了在德语课之外,无论是在数学课、还是历史课上都在使用德语进行听读和视读。表面上看,每周五节德语课,但实际的课时数上还要加上(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宗教、音乐、美术、体育。),只要这些课堂使用德语作为教学语言。

如果把这种计算方法置入中国的小学,则语文课的时间绝不是每周5节或者10节,而是+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甚至+体育),那就是一周20几节语文课时。

海外的华人孩子在中文学校每周只有一两节课,家长却期待着娃娃们学好中文,虽然有家长的口语加持,如果不能做到每天增加父母课堂,则总中文课时数实在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中文学不好,不怪孩子,责任首先在家长。”

文章图片1

附:

什么是真正的精读?

前文提到的第一种阅读属于纯粹的校外阅读,流于泛读。随着教改的推进,现在语文教纲也在要求大部头整本书的阅读。但是,缺少老师的引导,泛读只能完成增加语汇、培养语感、拓展知见的作用。这种泛读,可以间接促进文笔的提高,但并不是必然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思辨和写作能力。

因为构成文笔水平的要素,除了文采,更重要的是思想。而思想以及思辨能力的获得,则需要分析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分析、思辨能力一般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

对高质量文本的精读训练即是一种深层的文本分析,在深层分析的过程中,引入的历史、文化、人生的见识,则构成了知识和思想资源的积累。把分析的过程和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则为写作训练。如果把分析的对象从文本置换为社会现象,则为时评;置换为史料,则为史论。一个能对历史与现实洋洋洒洒进行分析论辩的人,文笔不会很差,写作能力也不会很低。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