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用赖氨匹林退热,这 7 种情况需谨慎!

 mhhs065 2023-03-12 发布于北京

病例再现

患儿男,4 岁,因「发热 2 天」入院,既往体健,未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


入院查体:T 40.2 ℃,神清,呼吸平稳,咽部充血,扁桃体 III° 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余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予以赖氨匹林 0.3 g 肌肉注射并留察。约  10 min 后患儿恶心、呕吐 1 次,非喷射状,并出现双目凝视,但呼之能应,无四肢抽动。

30 min 后患儿腹泻 2 次,无脓血。1 h 后患儿出汗较多,体温下降至 38.5 ℃ ,但出现喉中痰鸣及白色黏液痰,听诊双肺可闻及大量水泡音,呼吸较此前增快。

2 h 后患儿呼吸困难,口周发绀,给予速尿、西地兰、氨茶碱等治疗,症状逐渐加重,呼吸困难,面色发灰,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报告:双肺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肺间质血管充血。病理诊断:急性肺水肿,肺出血。

(上下滑动可查看完整内容)

患儿从病史、体征、治疗经过及尸检结果考虑赖氨匹林引起的过敏反应——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 [1]



赖氨匹林临床应用特点


1. 可以静脉注射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
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和赖氨酸的复盐,在体内解离为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生成,进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与阿司匹林相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且改变了阿司匹林的 pH,降低了刺激性,与其他 NSAIDs 相比,其可用于肌注或静脉注射 [2]、[3]

2. 药效强且迅速

静脉注射后立即代谢为阿司匹林,且血药浓度迅速上升,可达到相同剂量口服的 1.8 倍 [3]。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本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4]

赖氨匹林应用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严重不良反应
有文献指出总体上来说,赖氨匹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 [5],且一般不良反应较轻微 [2],但本药可能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案例中的肺水肿即考虑赖氨匹林引起的药源性肺水肿,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有文献指出凡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在发生过敏反应的病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肺水肿。由于肺渗出影响气体交换,严重可致死 [6]

严重过敏反应除了上述病例中的急性肺水肿,还有过敏性休克、阿司匹林哮喘、严重皮肤损害等。据统计,截至 2017 年 6 月,WHO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共收到关于赖氨匹林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 3323 例(未纳入中国),其中过敏性休克 122 例,严重皮肤损害 137 例。严重不良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比例为 7.8%。国内统计到的严重不良反应占比数据较为相似,我国在 2004 ~ 2016 年期间共收到注射用赖氨匹林不良反应个案 6510 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 454 例(占比 7.0%)。严重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胸闷、哮喘等过敏反应和皮肤损害比较突出 [4]

2018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意修订了「注射用赖氨匹林」的药品说明书:增加「本品可导致过敏性休克、严重皮肤损害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如果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哮喘、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等症状或体征,应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的警示语 [7]


过敏反应的防治:

a. 严格把握药品适应证,非退热首选药物,仅用于不适合口服给药的发热及中度疼痛的处理;

b. 应在有急救条件的医疗环境下使用本药;

c. 静脉注射 30 min 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此期间);

d.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如果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哮喘、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等症状或体征,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

2 注意阿司匹林哮喘


本药可以代谢产生阿司匹林。据统计,约有 2.3% ~ 20% 的哮喘患者使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赖氨匹林是均属于本类药物)后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故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8]。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与抗原抗体反应无关,可能是抑制环氧合酶(花生四烯酸有两条代谢通路,环氧合酶和脂氧合酶,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合酶通路),导致白三烯生成增多,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加重支气管哮喘 [9]

阿司匹林哮喘的防治:


仔细询问哮喘病史及用药史,慢性鼻窦炎、哮喘或慢性荨麻疹等患者慎用;有阿司匹林和其他 NSAIDs 过敏史者禁用;尤其是服用后出现哮喘、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本药在体内转化为阿司匹林,若对阿司匹林为禁忌,则本药同为禁忌。


3 注意使用方法


a. 本药宜单独肌注或静注,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输注,因为 pH 改变易引起本药降解 [10]

b. 不宜走小壶,原因在于本药药效较强,短期大剂量进入体内可能引起患者大汗虚脱;尤其见于老年人和体温大于 40℃ 者;

c. 不与其他 NSAIDs 合用以避免超量;注意剂量和疗程。

4 注意胃肠道反应

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一样,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赖氨匹林可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

发病机制为:1)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溃疡;2)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 PGs 的分泌,减少胃黏膜血供;3)其他:增加胃黏膜上皮细胞通透性,减少溃疡边缘内皮增生等 [11]、[12]

因此,有活动性或既往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患者禁用


5 注意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


6 注意对肝肾功的影响

长期使用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可以恢复。肾功能减退应适当减量。


7 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a. 本药增加抗凝药物(肝素类药物)、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风险。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可加重凝血障碍及引起出血风险;
b. 与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合用,可增强降糖效果,注意低血糖反应。

本文首发|丁香园呼吸时间

策划|超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