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粮食志

 新用户4406wu6U 2023-03-12 发布于广东

一、青饲料

青饲料种类很多,上海地区不下百种,它的特点:幼嫩多汁,易于消化,适口性好,畜禽喜食。由于郊县可耕地少,解决青料的对策:采取水面养、十边种、大田插、田野割等办法,以利用水面,放养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绿萍(简称“三水一萍”)为主。

1.水花生

又名木排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水陆两栖。其特点:繁殖快、耐寒强、易管理。它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无论活水、静水、大河、小浜、湖荡、洼地都能繁殖生长。郊区各县采取人工大面积放养,亩产可达1~2万公斤。松江、金山等县最高亩产有2.5万公斤。水花生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根、茎、叶全部有饲用价值。所含营养成分(%):

水份

粗蛋白

粗脂肪

无氮浸出物

粗纤维

粗灰份

88.20

3.05

0.38

5.31

1.08

1.98

上海郊县利用水花生喂猪,属青料中较理想的品种。在严寒冰冻季节,储藏于水底的水花生,仍茎青叶绿,随取随喂,生猪喜食,能解决冬季缺青的困难。

2.水浮莲

又名大叶莲,是一种淡水多年生漂浮水面的植物。它喜欢高温多雨的环境,适宜生长在静水浜、池中,每年4~10月为生长期,夏季晴天高温季节为盛长期,每株经1个月可繁殖60株,亩产可达7.5~10万公斤。松江县泗泾乡、青浦县朱家角乡等地区利用水面大面积养水浮莲。所含营养成分(%):

水份

粗蛋白

粗脂肪

无氮浸出物

粗纤维

粗灰粉

95.16

1.07

0.26

1.63

0.58

1.30

3.水葫芦

又名水荷花,是高产水生饲料,属雨久花科多年生的草本水生植物。它浮生水面,根垂水中,叶形似心脏,光滑碧绿。它适应性强,产量高,亩产5万多公斤。一株水葫芦,10天可繁殖3.5~4公斤,1个月能繁殖25~30公斤。由于生长快,成本低,又使用期长,大量喂饲,节粮降本,各县普遍使用

4.绿萍

又名浮萍,整个植物体漂浮水面,随水流,到处漂,无固定生长场所。适宜于生长在小面积的静水中。各县利用绿萍喂鸭较理想。绿萍的营养成分(%):

水份

粗蛋白

粗脂肪

无氮浸出物

粗纤维

粗灰份

4.87

16.18

2.17

9.77

54.07

12.94

每年春季繁殖放养,夏季排散复繁,秋季喂用储藏,冬初保苗越冬。

1959年5月,市粮食部门在松江县佘山召开青料放养现场会议,学习和参观佘山的经验,推动各县对青料的放养。1960年各县放养“三水一萍”103422亩。1961~1963年年平均放养101765亩,其中水花生占78.69%。1964~1965年年均放养158911亩,其中水花生占83.9%。1967年放养239532亩,其中水花生占86.3%。1973~1974年年均放养213750亩。1977年5月,上海电视台播放“三水一萍”青料放养与管理的专题节目,介绍松江县利用水面放养水生饲料,做到小河条条满,大河两边青经验。1977~1978年年均放养245302亩,1980~1982年随着市、县饲料工业的发展,配混合饲料逐年增加,“三水一萍”的放养面积相应减少,年均放养193665亩。

利用“五棚”(猪棚、鸡棚、鸭棚、牛棚、蘑菇棚)的四边、河边、浜边、塘边、路边、岸边、堤边、渠道边、田埂边、宅前屋后,广种猪青菜、牛皮菜、芦竹草等喂猪。金山县枫围乡有234个养猪场,广种十边,四季不断青。全市郊县1982年广种十边131340亩。

青浦县河港纵横,淀山湖盛长扁芝草,年产量有5亿公斤,该县发动群众捞割,每亩水面可有1500公斤,合理搭配、适当多喂,全县养猪每月可节省粮食222万公斤,但捞割、切碎、清洗、喂用的劳力化费较多。

二、粗饲料

粗饲料是粗纤维含量高、体积大,营养价值相对较低的一类饲料。一般粗纤维平均含量超过18%划为粗饲料。粗饲料含较多的木质素,消化率低。上海地区粗饲料的来源如下:

1.统糠

市粮食部门,从1954年起为了支持发展农副业生产,组织和安排5个碾米厂,各配备28千瓦动力设备,共安置英式大型榔头粉碎机33台,其中:裕通米厂6台,建成米厂9台,东南米厂8台,上海市第一粮食采购供应站6台,第四米厂4台。这些厂用稻壳加工粉碎成统糠,前后延续30多年。1959年生产36318吨,1960年16030吨,1961年47645吨,1964年31960吨,1980年起,畜牧生产部门对粗饲料用于养猪,有不同看法,认为弊多利少。因此,随着使用量的减少,统糠生产量也相应下降。是年生产细统糠2830吨,1981年1650吨,其他粗料3250吨。1982年1140吨,其他粗料4415吨。

2.“三壳一芒”

农村收集夏熟作物麦壳、蚕豆壳、菜籽壳、麦芒等秕壳秸秆及玉米芯,经粉碎加工成为各种壳糠,用以喂猪。1959年7月,南汇县粮食局召开收集壳梗类加工饲料的现场会议,认为“三壳一芒”是解决饲料不足的有效措施。同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召开全市养猪大会,提出“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穷”办法养猪方针。12月,市委又批转关于收集和利用农村副产品壳、梗类加工饲料的报告,各县掀起收集壳梗秸秆的群众性活动。由各县粮食部门代农加工和社(乡)队利用排灌站机口自营加工。其后,每年基本做到一熟(夏熟)收集,常年粉碎使用。据统计1961年收集的壳梗秸秆,由各县粮食部门代农加工成粗料的有5415万公斤,公社(乡)用排灌机口自营加工的粗料有7780.6万公斤,全年总计有13195.6万公斤。

上海市郊县“三壳一芒”历年收集利用情况表

单位:吨

县别

1976年

1978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合计

180261.2

254647

117143

99512

89230

上海

30921.5

28072

15546

16787

12710

嘉定

13591

15601

15274

12756

7885

宝山

24146.9

15448

8369

6590

6550

川沙

19801.8

17600

11535

12192

9260

松江

43170

21980

13994

6841

29595

金山

13886

29743

871

1313

3165

青浦

7887

16698

25791

13245

1215

南汇

6372

82350

13565

7596

5395

奉贤

20485

22613

11354

10887

11980

崇明

4542

844

11305

14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