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是懂养生的人,越能做到这三点

 醒读哲学 2023-03-13 发布于安徽

药王孙思邈认为:“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其实,养生最重要的是修心。

与自己和解,才是最顶级的养生方式。

一个懂养生的人,往往做到了这三点。

01

稳定情绪

醒读

拿破仑曾言:“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一个人的健康和情绪有着重要的关系,懂养生的人,更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思想家王阳明,在正德皇帝继位之时曾居住于山洞之中靠采野菜充饥,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情绪稳定,坦然面对。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情绪越是中正平和,福气也会越深。

支撑王阳明的所谓是他的心学,他更懂得情绪稳定,心境平和,不困于情,不乱于心。

哀时不语,逢喜不傲,怒时不争,于他而言,这便是比物质食粮更好的养生。

《退庵随笔》中写道:“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行,稍忍即歇。”

可见学会控制情绪何等重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而非被情绪所左右心情。

只有当一个人情绪稳定时,身心才会更加愉悦,这无疑有益于身心健康。

学会情绪稳定,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

02

学会看淡

醒读

明代著名医家龚延贤著作的《寿世保元》中记载:“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顺其自然,看淡一切,学会释怀,内心平静,更有助于人们延年益寿。

陶渊明在隐居田园时作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代社会人们何尝不憧憬这种生活状态,甚至向往着书里的“桃花源记”。

回顾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权臣斗争激烈、官场不尽人意。

他也曾赶赴官场欲施展才华和抱负,最后与自己和解,选择看淡和放下,独善其身。

最终回归田园生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他种菜、作诗、看日落……

生活悠然自在,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与自己和解后,他伴于山水,也在隐居期间创作了更多的诗词,留下了给后人的启迪。

倘若没有离开官场,又或许因为官场的心病而不益于身体康健;

倘若没有隐居田园,陶渊明又怎会在此生活的怡然自得。

而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名利,忙忙碌碌;为了碎银几两,委曲求全。

但俗话说得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所以学会看淡,除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其他乃是身外之物。

凡事和自己和解,当你学会看淡,心宁则安,这便是最好的养生。

03

治愈自己

醒读

《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其实人生的长度不过如此,不要去纠结外界的声音,学会自我治愈,和自己和解,及时行乐。

著名作家史铁生可谓是艰苦的一生,身患残疾,重疾在身,他也曾暴躁易怒,但最终通过写作完成了自我救赎。

他的作品里有着别人没有的一种静气。通过治愈自我,他得到了重生,实现了自我价值。

所以人无论遇何困境都不要跟自己过不去,看得开,想得开,治愈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明代作品《大雪》中言之:“且行且看且从容,且停且忘且随风。”

这种人生境界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治愈,从容和随风,与自己和解。

只有学会自愈,和自己和解,内心宽敞,通透明亮,这种养生方式才是人生的标配。

苏轼曾言:“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心顺则物顺,当你和自己和解后,不和皆会烟消云散,这才是最顶级的养生方式。

越是懂养生的人,越懂得情绪稳定、看淡一切、自我治愈,做到这三点,才会事事顺心,身心愉悦。

与君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