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聊吧 | 为什么设计院的收入哀鸿遍野?

 江南一鱼6jvvqc 2023-03-15 发布于江西

#

#

一起来漫无目的地聊聊吧  

对日常实事的(无责任)闲聊。

图片

为什么设计院的收入哀鸿遍野?

要从薪资制度、盈利模式、业务市场、盛衰周期、发展思维等角度全面、系统来看。

一言难尽的薪资分配制度

设计院的薪资分配制度往往一言难尽。

某些大院项目组内部能参与分配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几,也就是如果接了一个一百万的项目,项目组能参与分配的的只有十万左右,如果项目组有五六个人,每个人也就几万而已。

此外,有些部门分配机制不透明,领导具有分配话语权,同工不同酬、甚至活多钱少现象非常普遍。

另外,国企设计院往往有数量相当多的行政管理层,也有着层层的领导层,他们拿着不低的工资,做着不是很累的活儿,而这些钱的来源是设计人员辛辛苦苦挣的产值。

压榨“人矿”的盈利模式

设计院作为低成本劳动密集型机构,利用压榨无数设计人的血汗而实现财富积累。

之前,市场还没有这么差的时候,除了民企设计院,一些国企型大院的基层收入也算不上很高——只是和社会平均工资比起来好那么一点罢了,而且还是用无限加班、各种服务“好”甲方换来的。算起来,设计院的工作,很多都用来应对层层“甲方”——包括自己部门的领导、甲方各层领导的反复修改的要求,而很多这种要求可能是互相矛盾甚至南辕北辙的。

因此,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宝贵的人力、精力就耗费在无尽的修改调整之中了。而这些可能看起来“还可以”的工资,就是用这些无止境的加班换来的。

而之前被爆出来的某大院职工工作第三年就达到六十万年薪,背后是超长期外地驻场服务,而且人家还是工程性极强的给排水专业……用体力/加班/驻场换工资,用个人健康和个人生活换一份在别的行业可能都不会付出如此代价的工资,值么?

难以为继的现状市场

也许,以前“大干快上”的粗放式经营还能与昔日蒸蒸日上的市场行情相互匹配;而如今的市场已经萧条一片,难以为继。

现在的市场环境则更差,已经难以为养活体量庞大的设计院提供支撑。

随着城镇化进入成熟期,新城建设的浪潮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之后销声匿迹,存量更新的盈利模式始终未被有效探索出。

关于城市更新,个人认为也许并不是一条适合大院的路。

首先,更新最重要的是算账。只有账能算平,更新能带来收益,更新才是“有必要去做的”。如何算账,涉及到如何运营(主要针对商业区),或者如何寻找到收回投资的有效方式(主要针对居住社区等非盈利性片区),而部分地方ZF对此缺乏精细化统筹能力,也似乎对此并不在意。很多更新盈利的回收期都很长,远超过地方ZF的执Z期,所以,不作为或者不一定积极作为就成为了很多地方ZF的常态,这也严重制约着更新项目的开展。

其次,更新项目非常不好做,就算秉持着不考虑盈利、做公益的心态,实际推进的过程中也牵扯到诸多方面的利益,以及实际规划建设中的各种与规范冲突、与实际情况冲突的问题。

最后,更新项目往往多头管理,谁都可以来提意见、将自己的诉求揉进去,而平衡协调就变成了非常艰巨的工作。规划师没有行Z职权,没有行Z地位,在面对各方(包括ZF、城投公司、建设单位、施工方、投资方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各种意见时往往力不从心。如果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头人,去统筹和协调各方资源;有ZF身份,能调动资源,说话管用、好用,才能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可惜,这种情况,可能只有在南方等经济发达地区才会出现,在诸多北方地区,ZF的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程度远没有达到能支持城市更新形成稳定、成熟模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各类设计院还在疯狂内卷,激烈竞争。价格战、人脉战、名气战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抗风险能力差的民企设计院纷纷倒闭,地产设计院被果断放弃整体解散,大型设计院甚至也开始纷纷裁员,还能苦苦支撑的也开始降薪……

于是,从基层,到中层开始跑路……

衰败期已至,转型难度大

设计院的衰败期早已到来,转型阵痛期却在无限延长,转型难度极大。

设计院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在房地产经济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依然没有通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真正的产品价值而寻找到一条产业升级的道路,依然还在用老一套的思维消耗着低廉的人力资源,依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能让甲方愿意付费的有效产品,依然没有探索出来面向更广泛的市场的产品。

转型,不是那么好转的。

领导层的思维固化:惧怕失败,缺乏创新精神

设计院转型之所以困难,归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严峻、上级领导部门利益纷争神仙打架殃及池鱼、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核心技术体系之外,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设计院相当一批饱尝时代发展红利、乐于守成而不敢改革的领导层思维固化。

设计院,尤其是某些大型规划设计院,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ZF,但是当ZF的需求转变,其人员配置、技术能力难以适应ZF的新需求,只有彻底打破以往的固化思维,才有可能涉足新兴类型项目——但是,往往设计院的最高领导都是60,70后,对他们而已,平稳退休、稳妥发展更重要,因而未必有这个魄力。下一层级的70、80后领导,也习惯了做高高在上的规划,也未必愿意“降低姿态”,去探索和尝试“没那么高大上”的市场。

思维的固化、姿态的固化,让这些领导习惯了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看不惯而默默离开。

但目前,这些固化的思维,短时间难以改变。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设计院这头计划经济下的庞然大物,就算目前已经濒临衰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不会彻底倒下。至于能否有个别设计院力挽狂澜,在危机中杀出一条血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作为一个仍在设计院工作的打工人,你是否还愿意留在设计院?欢迎投出宝贵一票,show出你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