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学忠老师潜阳封髓丹应用经验总结

 草原35xqvvxtro 2023-03-15 发布于新疆
 

佘滟   陈学忠

摘要:追溯潜阳封髓丹的起源、组成、功效,通过舌痛、阴痒、汗证三个医案对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外越患者进行分析,体会临床治疗当明辩阴阳,认为辨证精当,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外越证,疗效卓越。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虚阳外越;温肾潜阳;陈学忠

Abstract: The thesis reviews the origin, composition and effect of Qianyang Fengsui Dan (Subduing Yang and retain marrow elixir),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Qianyang Fengsui Dan on patients with external desertion of yin deficiency by Prof. Chen Xuezhong through three medical cases on glossalgia, vaginal itching and sweating syndrome respectively. The author holds that correct yin-yang differentiation is the vital part in clinical treatment, and excellent curative effect of Qianyang Fengsui Dan on external desertion of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based on correc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Key words: Qianyang Fengsui Dan; External desertion of yin deficiency; Warm kidney and subdue Yang; Chen Xuezhong

陈学忠老师为国家级名中医,2011年建立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补肾化瘀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各类杂病研究和治疗。笔者有幸跟诊陈学忠主任医师,亲历陈老运用潜阳封髓治疗口疮、舌痛、不寐、头痛、荨麻疹、痤疮、咳嗽、便秘、蛇串疮、汗证等10余种疾病,疗效显著,现将自己管窥之得总结如下。

1 潜阳封髓丹渊源及主治

1.1渊源及演变  潜阳封髓丹由扶阳派大家吴佩衡所提出,该方由元代许国祯记载的封髓丹与清郑钦安所创的潜阳丹共同组成。

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封髓丹在金元时期应用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在明清以封固为主,成为遗精的治疗主方。 [1]

潜阳丹载于郑钦安《医理真传》,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郑钦安认为:“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2]

吴佩衡老师在深刻把握“扶阳抑阴”理法同时,临床上将两方合一,形成“潜阳封髓丹”。

1.2 方证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中分别阐述了潜阳丹和封髓丹在头面浮肿、咳嗽、腰痛、心烦、手心两足心痛痒异常等在10余条症候中的应用,病机归纳为“少阴真气发于上”、“真阳欲脱”、“肾虚”“阳虚”等。方中重用附子、温肾补命之火,干姜温中助扶阳之力,砂仁纳气归肾,助运化,黄柏泻相火、坚阴气、调和水火,龟板敛阴潜阳,蜜炒甘草,取其补中焦,补土以伏火之意。吴佩衡老先生认为,潜阳封髓丹为温水潜阳的代表方,是将离位的先天乾之一阳重摄于水中,保证命门火深固秘藏于肾,以达到这“阴平阳密”的最佳生理状态。[3]

从吴佩衡和后世医家对潜阳封髓丹应用来看,该方的功效为温肾潜阳、纳气归肾。

2 陈学忠老师验案举隅

2.1  舌痛症  XX,,60,20160630日初诊。

     患者因“舌边烧灼疼痛伴口干二年”来诊,二年前出现舌边灼热疼痛不适,夜间感口干,需饮水数次,伴反复皮肤斑丘疹、瘙痒,多方中西药治疗,均服用药物后(具体不详)短暂缓解后又加重。刻症:舌边烧灼疼痛,夜间口干明显,需要喝水3-5次,夜尿两次,眠差,面色红,舌胖大有齿痕,舌质淡略暗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灼口综合征;中医诊断:舌痛;辨证:虚阳上越;治法:温肾潜阳;处方:潜阳封髓丹加味。

用药:附子30g(先煎一小时),干姜20g,肉桂10g,砂仁12g,龟板30g,黄柏20g,炙甘草20g,五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100ml,一日三次。

  2016730日患者二诊,诉口干明显减轻,夜间不喝水,舌边烧灼疼痛感好转,皮肤荨麻疹改善。原方基础上加入白芷12g、当归12g,六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100ml,一日三次。1月后回访,患者诸症基本消失。

按:灼口综合征(BMS)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烧灼样疼痛感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常不伴有明显临床损害体征、也无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症状重、体征轻。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异的特效方法。治疗主张全身和局部、中医和西医、生理和心理相结合。消除局部刺激因素,疼痛明显者可局部应用止痛药物。综合医院常将此类患者介绍到中医医院中药治疗。

中医称本病为舌痛。《灵枢·经脉》说:“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但古代文献对舌痛的叙述不是很多,一般从“火”认识,分虚、实两端,以虚火为多。舌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舌痛多与舌破、舌肿、舌疮等共同论及,狭义舌痛对应现代医学灼口综合征。黄秋琴认为舌痛的病因病机分为心火亢盛、脾虚失运、肝胆湿热、阴虚火旺。[4]

陈老认为,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脏腑阴阳失调皆可致舌痛。本病患者常伴有夜间口干、尿频等表现,需要细辫阴阳,多数患者舌体胖舌质淡、畏寒怕冷,故本病以虚阳上浮为多见。以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纳气归肾,加肉桂,色红,入血分,在增强附子温养命门火的同时,可直补少阴君火,心之君火得旺,如日中天,阳光所至,阴霾不起,“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2.2 阴痒  陈某,女,50岁,2016730日初诊。

患者因“外阴瘙痒26年,加重伴失眠1年”来诊。26年前生产后出现阴道瘙痒,诊为“霉菌性阴道炎”,多方治疗仍反复发作,长期外用达克灵霜等治疗,伴白带量多,色黄,近1年阴痒加重,因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苦不堪言。刻症:外阴及阴道瘙痒,带下量多色黄,潮热、汗多、怕冷,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嫩略暗,花剥苔,脉沉细。

      西医诊断:霉菌性阴道炎;中医诊断:阴痒;辨证:肾阳虚,虚阳外浮;治则:温肾潜阳,重镇安神;处方:潜阳封髓丹加味。

药物:附子30g(先煎),干姜20g,肉桂10g,炒黄柏15g,制龟板25g,炙甘草15g,砂仁15g,白芷12g,龙骨30g,牡蛎30g,首乌藤30g。六剂、 一日一剂, 每次100ml,一日三次。

患者于2016820日二诊,诉阴道瘙痒完全消失,无白带,睡眠好转,感口干,大便较干。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花剥苔,脉沉。原方去白芷,加酸枣仁15g,随访3月,诉阴痒基本消失。

按:现代医学认为霉菌性阴道炎为霉菌感染所致,部分患者因体质、治疗延误、生活不慎等因素,可能反复感染,迁延难愈,对反复发作患者,治疗颇为棘手。本例患者以阴痒为主要表现,辨病为中医阴痒。隋.巢元方详细论述了阴痒的病因病机,内为脏气虚,外为风邪虫食所为,在《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四》曰:“妇人阴痒,是虫蚀所为。三虫九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虫动作,食于阴,其中作势,微则痒,重乃痛。”又曰:“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为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辨证大致分为肝肾阴虚型、肝经湿热型、湿虫滋生型。

该患者产后气血亏耗,易感外邪,初期多为湿邪所致,经治数年,清热除湿更耗伤阳气,更年期天癸将竭,肾精亏虚,虚阳外越,故致近一年加重,瘙痒难忍。纵观患者病史,结合四诊,当以阳气亏虚为主。方用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加白芷祛风解痒,《本经》谓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合用龙骨牡蛎,一阴一阳,能摄纳飞越之阳气,能戢敛簸摇之阴气;佐首乌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初诊即见神效。继以酸枣仁养心安神,温阳固本,《本草汇言》:酸枣仁,均补五藏,如心气不足,惊悸怔仲,神明失守,或腠理不密,自汗盗汗;肺气不足,气短神怯,干咳无痰;肝气不足,筋骨拳挛,爪甲枯折;肾气不足,遗精梦泄,小便淋沥;脾气不足,寒热结聚,肌肉羸瘦;胆气不足,振悸恐畏,虚烦不寐等症,是皆五藏偏失之病,得酸枣仁之酸甘而温,安平血气,敛而能运者也。 

2.3  汗证张XX,男 ,61岁,2016229日初诊。

患者因“多汗30余年”来诊,诉平素多汗,动则汗出,喝热水即汗流浃背,冬季吃饭亦汗湿衣衫,夏季小动即汗如雨下,查甲功正常,无明显畏寒,大小便调。面色潮热,余无不适。舌体胖舌边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汗症);中医诊断:自汗;辨证:虚阳外越;治疗:温肾潜阳;处方:潜阳封髓丹加味。

用药:附子30g(先煎),肉桂10g,干姜15g,龟板30g(先煎),炒黄柏20g,砂仁15g,炙甘草15g ,龙骨30g,牡蛎30g,浮小麦100g,3剂,一日一剂,每次100ml,一日三次。

服药后汗大减,继服上方三剂,随访出汗与常人无异。

按:本例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是多汗症病人的出汗和面部潮红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多汗和面部潮红使患者每日处在无奈、焦躁或恐慌之中,现代医学无有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往往副作用显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外,引起自汗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激激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本例患者除见面部潮红外,无他症可寻,陈老首重舌象,果断使用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配龙骨牡蛎交通阴阳,重用浮小麦敛汗治标,标本兼顾,立获奇效。

3 小结

陈老认为现代人起居无度,多表现为阳气不足,若仅有阳虚寒象,医者多能辨识,治疗以扶阳固本为要;若患者阳越于外,假热之象突出,医者往往被热象迷惑,难辨真假。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道∶“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并详述阳虚、阴虚辨识要点。陈老在临证中,尤其注重辨识舌体舌质,陈老认为,舌体舌质最能反映患者体质本貌,且变化慢,干扰因素小,若患者舌体胖大,舌质淡,则为阳虚之征。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法治疗虚阳外越之证疗效确切,临证要务在于辨证精当,诚如郑钦安在《医法圆通》卷一 用药弊端说:“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阴阳二字,万变万化。

参考文献:

 [1]、刘薇英,常久,吕艳等《封髓丹方义主治演变与古今中医学派的发展》[J].《吉林中医药》2016, v.36(09) 872-874

[2]、牟博,杨兴华,吕雁军《郑钦安医学三书》[M].(修订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7-49

 [3]、姚伟、吴荣祖《浅谈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应用》。《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243-246

[4]黄秋琴. 舌痛症的发病机制探讨及中医辨治体会[J].中医文献杂志,2005,(02),:31-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