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含山诗群里掀起一股写景(古诗词)的热潮,一时间,华词丽章,珠玉纷呈。诗人们极尽所能,描绘了家乡含山的山川之美,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在这众多的佳作中,胡鹏老师的《登褒禅山》和《起云峰》,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美篇。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而意象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这种物和景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看到的面貌不尽相同,它是通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润色而成,换句话说,是经过诗人创作,加工,升华而成的。那么,在诗词创作中,诗人如何筛选提炼自然中的物和景?又如何将所写之景加以浸润深化,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呢?成功的诗词,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请看胡鹏老师的《五律,登褒禅山》: 这首写景的五律极有特色。 首联就落笔不凡,题为《登褒禅山》,诗人却不写登山之艰(经过),不写沿途所见的景物,而是从大处落笔,直接写自己登上山顶的所见所感。"纵目"一词统领下文所见之景,”披襟"写出了作者登上褒禅山之巅,远眺吴楚大地时的舒畅心情。
颔联具体写登山顶所见的景象,此联写景,堪称一绝。“江“、“日”、“野”、“穹”、这四个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每个具体的物前面分别用“大","丽",“莽","苍"形容词加以概括,语言精炼,确切形象。动词“迎"和"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几种自然景物的相近相融。这一联写尽吴楚大地风光之美,同时,与首句"纵目"相互照应。颈联没有承上文继续写脚下之景,而是荡开一笔,收回视线,着墨于含北(含城北)闻名于古今中外的两个人文典故。“境始荆公秀",褒禅山之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来源于荆公(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先知;“关由伍子雄",古昭关也是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的佳话而闻名于世。此联写人文景观,是上联写自然之景的补充,很巧妙地扩大了诗的意境。尾联是对上文的总结(古诗里的“合"),直接讴歌吴楚大地美如图画,再者,也与“披襟"一词遥相呼应,点明了诗的主旨。纵观胡老师的写景诗词,除了对景物的选择加工外,还运用了诸多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比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不同的风味;讲究动静搭配,增加画面的动感;多角度写景,来增添画面的层次感,等等。下面我们来欣赏胡老师的另一首写景佳作《起云峰》:峭壁怪石丹崖。 古杉修竹云祠。 紫霭清潭锦鲤。 起云山水,梦中仙境如斯。 这首小曲在风格和技巧上,极似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这首曲借鉴了《秋思》中列锦(意象叠加)的写法,作者游历起云峰,所见景物肯定很多,但诗人通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把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排列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前面三句都是所见之景,第一句写山势石景,突出陡,奇,险的特点。第二句写山上植物和建筑,着力于景物年代悠久的特征。第三句突出景物的色彩(紫,清,锦)。九个景物的罗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形状,色彩),采用动静(鲤)搭配的方法,从远到近,娓娓道来,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这九个意象,叠映出一幅美丽富饶的诱人画面,而且画面极有层次感,立体感,让读者对所描绘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享受,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高境界。另外,末句"梦中仙境如斯"表面看似平淡,甚至有蛇尾或画蛇添足之嫌,然而恰恰相反,此句是水到渠成,通过上面景物的铺陈,作者才不由自主地慨叹:原来我梦中的仙境是这样啊!这就很自然地总结了上文的写景,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对起云峰的赞美之情。因此,毫不夸张,此文与马致远的《秋思》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诗论家王夫之曰:“情景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思者,妙合无垠。巧中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笔者亦以为:上乘写景诗词,当应情由景生,情景交融。胡鹏老师的写景诗,字字是景,句句是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胡老师不愧为是古诗词写景的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