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克阿瑟个人性格形象和家庭

 兰州家长 2023-03-15 发布于甘肃

性格与形象辑

文章图片1

1971年美国发行的麦克阿瑟六分钱纪念邮票

麦克阿瑟是极具争议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个性复杂、形象多样而充满矛盾的人,第5航空队司令肯尼便曾说:“真正、或者自认为认识麦克阿瑟的人,不是钦佩他,就是讨厌他,没有中间地带。”布莱梅爵士则简单评论道:“你听到有关他最好和最差的那面都是事实”。曼彻斯特则描述麦克阿瑟“既高贵又卑鄙,既勇壮又残暴,既傲慢又䩄腆,最优秀的男子汉,最坏的汉子”、“是美国得未曾有最具天才的军人”,并将其与罗马军事领袖尤利乌斯·凯撒相提并论,从而将该传记著作取作《美国的凯撒大帝:麦克阿瑟》。

二战期间同为战区司令,并在西南太平洋与麦克阿瑟密切合作过的哈尔西起初对前者夸张和抢功的公报甚为反感,一位副官曾记录哈尔西将麦克阿瑟称作“自吹自擂的贱人”,但两人见面后关系便迅速拉近,哈尔西后来写道:“见面没超过五分钟,我就觉得我们好像是一辈子的好朋友。我很少见到哪个人能以这么快的速度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麦克阿瑟也在战时得到多名英国战时领袖的肯定,如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称他是才华卓越的指挥官、总参谋长伯纳德·蒙哥马利认为麦克阿瑟是二次大战中最优秀的军人、艾伦·布洛克则将其比作最优秀的战略家。第45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也曾在2016年竞选期间公开表示自己最欣赏的美军将领即是麦克阿瑟。

文章图片2

麦克阿瑟以自吹自擂、夸大其词的性格而闻名,罗斯福时代的内政部长哈德罗·勒克莱尔·伊克斯(英语:Harold L. Ickes)曾对其做出常为后人引用的评价:麦克阿瑟是这一号的人物,他以为自己到了天堂,上帝都会从白玉宝座上起身降阶迎接,把空出的位置躬身相让。麦克阿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深受母亲平克尼所影响,即使到了成年很大程度上也受后者所支配。平克尼在麦克阿瑟童年时代即施行严格的教育,使后者在成为一位杰出人物的同时有着胜利的强烈执著、极度的自我中心以及孤僻的性格。

早在西点军校就读时,麦克阿瑟就几乎与同学保持距离,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通常西点毕业生的婚礼是会有多名同学参与的大型社交场合,以示同学之间深厚的情谊,但麦克阿瑟的婚礼缺少朋辈的出席而引人注目。哈珀斯坦认为,平克尼使麦克阿瑟缺乏与他人建立真诚友谊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因为麦克阿瑟认为没人有资格与他平起平坐。哈珀斯塔姆同样指出,麦克阿瑟自一战便有自我膨胀的倾向,但当时因为年纪还很轻且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多数场合下他终究能控制住自己,并与普通士兵在前线英勇作战,但到了二战时,麦克阿瑟有了声誉和政治观,对功名的渴望也较以往更甚,与此同时受到的管辖与约束却是越来越少。二战结束时,麦克阿瑟的自我膨胀已超过其军事才华,导致其最终自取灭亡的结局。

作为一位军事将领,麦克阿瑟同样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美国军事历史学家伊恩·托尔(英语:Ian W. Toll)称麦克阿瑟是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但仍是“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能以发散的思维看待问题,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还能快速理解各种细节”,并“比起其他盟军领导人更能凭直觉把握太平洋战争的总体局势”。与在欧洲战场作战的同僚不同,麦克阿瑟在1944年新几内亚、1945年菲律宾和1950年朝鲜战场经常是在以寡击众的不利条件下,透过机动部署和出其不意取得了多次胜利。

美国记者约翰·刚瑟尽管对麦克阿瑟的人品颇有微词,但也对后者在太平洋的作战夸赞道:“自大流士之后,没有哪位指挥官能像麦克阿瑟一样,用极少的伤亡就攻占了大量的领地。”马克·佩里则称赞麦克阿瑟成功完成的一系列将日军的对拉包尔无力化的行动、是战争史最复杂、协调性最佳和最成功的陆海空联合战役。佩里也假设道:若麦克阿瑟满足于1945年9月2日接受日本投降后选择退休、而非延续其军旅生涯,那他将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指挥官,还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另一方面,麦克阿瑟在各方面的负面特质也影响其作为军人的评价,如二战期间因其自我中心的个性与身处低优先度的西南太平洋战区,严重加剧了与海军之间的军种对立,甚至上升到了马歇尔形容为“人身攻击、极为恶性的斗争”的地步。

麦克阿瑟也被反对者指出其不服总统权威、犯下遭日军于菲律宾奇袭、被中国志愿军伏击等巨大失败,称其为美军最被高估的将领,佩里也引用了一份非正式的网络调查结果,其指麦克阿瑟为美国史上最差劲的将军,排在本尼迪克特·阿诺德、爱德华·阿尔蒙德、汤米·弗兰克斯(英语:Tommy Franks)、威廉·魏摩兰、乔治·B·麦克莱伦、安布罗斯·伯恩赛德(英语:Ambrose Burnside)与霍雷肖·盖茨之间。

与总统的共事及政军关系

麦克阿瑟在军旅生涯中与多任总统共事,成为其上司有胡佛、罗斯福和杜鲁门三位,但除了胡佛他给予还算不错的评价外,后两人深为麦克阿瑟所厌恶。罗斯福对麦克阿瑟拥有的政治野心非常清楚,但也因为知道后者不懂如何拉拢选民而从不将他当作威胁,仅是以防万一保留了麦克阿瑟在二战前提交、宣称菲律宾将难攻不破的报告,以及开战后菲律宾机场被毁其所犯下的种种缺失的记录。罗斯福曾在很多场合表达过对麦克阿瑟的不信任,认为是“可用而不可信”的将领,并曾当面向后者说道:“道格拉斯,我一直认为你是一流的军事家,但我同样知道,你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政治家。”

罗斯福也曾向助理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评论麦克阿瑟是除了休伊·皮尔斯·朗外“美国最危险的人物”。麦克阿瑟则是尽管罗斯福曾在菲律宾下令营救他、掩盖战事缺失、将他塑造为公众神话的英雄、支持重返菲律宾的战略,仍对后者极为痛恨,1945年4月罗斯福在办公室内去世,麦克阿瑟的反应毫无伤感,反而转向自己的参谋邦纳·费勒斯说道:“罗斯福终于死了。他是一个能用谎言来粉饰太平而绝不会说真话的人。”现场所有听到这句话的人都深感震惊。

杜鲁门则在1945年接任总统时就已对麦克阿瑟不抱信任,当时便在日记中写道:

我要怎样处理与一位妄自尊大的五星上将之间的关系呢?麦克阿瑟比波士顿的卡伯特家族(英语:Cabot family)和洛奇家族(英语:Lodge family)还要难对付。那两家人至少在采取任何举动之前还会互通有无,而麦克阿瑟呢?只有上帝知道他要做什么。更可悲的是,美国政府的要职上确有这样一位自命不凡的顽固份子。我不知道1942年罗斯福总统为什么没有命令温莱特从科雷希多岛返回美国,而让麦克阿瑟做一名烈士……如果召回的是温莱特,我们将拥有一位真正的斗士、真正的将军,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有的只是一个演员、一个说谎精。很难想像,美国在造就罗伯特·李、约翰·潘兴、艾森豪和布拉德利等英雄的同时,还会诞生像卡斯特、巴顿和麦克阿瑟这样的蠢材。

麦克阿瑟则是极度轻视杜鲁门的权威,在许多场合对其毫不尊重。双方首次的意见分歧发生在二战刚结束的第一个月,当时杜鲁门政府决定放缓战后裁军的计划,但1945年9月17日麦克阿瑟却擅自在东京宣布50万驻日美军仅须留下20万人便足够,等同于故意为政府的批评者助阵,并以军人身份直接干政、谋取政治利益,也就是从本次事件开始杜鲁门考虑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演越烈。

1945年9月与10月,杜鲁门连续两次要求麦克阿瑟回国述职,以接受全国人民对他的感谢之情,届时将为其安排于参众两院演讲,国家也将授予他杰出服役十字勋章。虽然表面上这是杜鲁门的一次盛情邀请,但实际上是来自三军统帅的命令,但麦克阿瑟连续两次都拒绝,声称自己在东京很忙,且一离开东京将陷入一触即发的局面,杜鲁门听后大为恼火,认为其于不久前可以缩减驻日美军规模的说法根本是信口开河,之后随着朝鲜战争局势的发展和麦克阿瑟的种种言行、台湾问题,致使杜鲁门再也难以忍受,进而解除其一切职务。

杜鲁门总统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是美国文人领军传统的一次体现,日后麦克阿瑟也自回忆录中承认前者的合法性:“对于一位总统解除一个战地指挥官的职务所具有的法律权力,不问其行动是明智的还是愚蠢的,从没有人加以怀疑。文职高于军职是美国政府体制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已为军事机构的每一个官兵所全心全意地接受下来。”

但同时也批评道:“这并不是这一案件中的问题,自有史以来司令官一直在调换,有些出于心血来潮,有些出于某种原因,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比我这次解职所用的手段更为严厉了——不让人申诉,没有辩护的机会,不考虑过去。”

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弗农·沃尔特斯则就解职事件表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个人都是对的,但杜鲁门是总统,而麦克阿瑟却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压倒一切的事实。当杜鲁门解除麦克阿瑟职务时,许多人批评他的做法,但没有人对他运用总统的权力采取的这个行动提出疑问,两个人都是意志坚强、形式果断的人,这场冲突到最后其中一个人势必下台,而在我们的制度下,这人只能是麦克阿瑟。

与部属的关系

文章图片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曾担任麦克阿瑟的副官长达七年之久,是最了解后者的人之一。艾森豪在二战期间担任盟军欧洲最高统帅,官拜五星上将,后又于1952年的共和党总统初选(英语:1952 Republican Party presidential primaries)中大胜麦克阿瑟,最终成为第34任美国总统。

麦克阿瑟与部属的关系为疏远和狂热崇拜的两极化,其麾下的巴丹帮幕僚群有相当的竞争性、排他性,对于华盛顿的访客充满敌意,即使是战略情报局(今中情局前身)官员亦不能公开在麦克阿瑟的管辖地收集情报。幕僚们为争取麦克阿瑟的关注不遗余力、对所有指示言听计从,而后者也会无视常规、任用心腹居于要职,如仁川登陆战中的负责登陆作战的第10军交由毫无两栖作战经验、但因为是麦克阿瑟美军远东司令部重要幕僚的阿尔蒙德。马歇尔曾当面向麦克阿瑟抱怨没有像样的幕僚,有的只是一座宫廷。

海军第7两栖部队司令丹尼尔·爱德华·巴比(英语:Daniel E. Barbey)少将则从海军的角度观察麦克阿瑟与陆军部属的关系,说道:麦克阿瑟从来都无法和四周的官兵,建构出一种温暖、如同袍泽般的情谊。下属尽管尊敬他,却没有对他有同情、理解与爱戴。他的态度太过疏远,行动、语言和服装太规规矩矩了。

与乐于将功勋分享给部属的艾森豪不同,麦克阿瑟要求手下对自己绝对忠诚,并会喝退任何可能将荣誉分走的人和夺取部下的功绩,麦克阿瑟也曾规范所有从他基地派出的部队只能以麦克阿瑟的名义执行任务,甚至要求太平洋战场上所有的胜利消息只能以麦克阿瑟的名义对外公布,曼彻斯特曾对此做过统计,发现二战开始后的前三个月中,太平洋战区对外发出的142条战况公报中有109条有麦克阿瑟的名字。

第8集团军司令艾克尔伯格与麦克阿瑟自1911年便互相熟识,曾至少有两次因忠诚问题而被麦克阿瑟恫吓,一次是布纳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最大功臣为艾克尔伯格,而与麦克阿瑟实际上并无多少关系。然而后者曾向其表示:“鲍博,你和我并肩在布纳战斗的日子真是令人难忘阿,不是吗?”

接着哈哈大笑,以此作为含蓄的警告:不得泄露麦克阿瑟实际上与布纳战役的胜利无关。另一次则是艾克尔伯格的名字出现在颇具影响力的《星期六晚邮报》和《生活》杂志上,麦克阿瑟大为光火,直接召见艾克尔伯格说道:你知不知道,明天我就可以把你降为上校,让你卷铺盖回家?艾克尔伯格也因此对自己新闻官说宁愿有人放一条眼镜蛇在自己口袋里,也不想在一篇报导中受到褒奖。

曾当过麦克阿瑟七年副官的艾森豪是最了解麦克阿瑟的人之一,他评论后者是位“值得效劳的人”,“一旦分配了任务,麦克阿瑟不会在乎时间,且不过问其他问题,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把工作做好”、“在他挑选送上加以讨论的任何主题,他的知识一向是透彻了解,令人目瞪口呆,大部分都很精确,从滔滔不绝的话中倾涌而出。将军的流畅以及资料的财产来自于他那罕有的记忆力,在我的回忆中无与伦比。他看过一篇演说草稿或者一份文件,只要一次,就能一字不差地把整篇复诵出来。”

除了担任副官外,艾森豪还在公务外的场合与麦克阿瑟有所来往,甚至还处理私人性质的库珀封口费问题。不过尽管长时间共事,艾森豪始终不是巴丹帮的一员,并无如惠特尼或萨瑟兰始终折服于麦克阿瑟的魅力下,艾森豪敢于针对麦克阿瑟的错误与之争辩。两人关系的转折点发生于1936年夏,当时麦克阿瑟读了《文学文摘(英语:The Literary Digest)》杂志上的一篇预测罗斯福将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中败选的报导,因此他大肆散布此一推论,艾森豪则劝他不要散布这种预言,并从另一位朋友的信中获悉罗斯福的对手阿尔夫·兰登的选情实际上更为恶劣,结果艾森豪反被麦克阿瑟咆啸漫骂。自那天起,艾森豪就显露出为麦克阿瑟工作的不耐,并提出以健康为由回国,但重视艾森豪工作能力的麦克阿瑟急忙将其留下。

另外一次,也是直接使两人七年情谊破裂的事件则是发生于1938年初,当时麦克阿瑟试图发起一次集结4万名菲律宾后备役部队,以分列式走过全程的方式向奎松证明防御建设有成,并而将计划交由参谋部制定,但因菲律宾经济负担极重,无法支持4万人行军一周的食宿,奎松极力反对。麦克阿瑟因不愿承担制定此计划的错误,反将责任推到了艾森豪和其他参谋军官头上。艾森豪后来评论道:我们的关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亲热了。

不过两人的关系并无如当时一些媒体报导的那么水火不容,事实上在艾森豪担任参谋长时仍多次写信给麦克阿瑟,请教其意见,从参谋长位置退下后,艾森豪也专程写了一封信否认两人结怨的说法,两人也一直保持着联络。然而至艾森豪当上美国第34任总统后,两人的交往转而疏远了,如一次艾森豪邀请麦克阿瑟在白宫共进午餐,后者辛勤地提出建议,但艾森豪却不感兴趣,因此麦克阿瑟之后离开时告诉记者有权便有责,而我已不再是个有权力的人了。

家庭

文章图片4

于1950年访问菲律宾的麦克阿瑟一家,左为麦克阿瑟第二任妻子珍妮,中为其独生子阿瑟·麦克阿瑟四世。

在麦克阿瑟的生活中,母亲平克尼即使在其成年后也一直有着绝对的支配地位,也因此有种观点认为麦克阿瑟一直是母亲的乖儿子,凡事皆以其为重,即使到了担任参谋长的50岁年纪,麦克阿瑟每天下班必定开车回家同母亲吃饭、每次出差飞机一落地就打电报向她报平安。平克尼对麦克阿瑟的第一任妻子路易丝并不满意,以至于听到儿子与其订婚后直接病倒了。路易丝与麦克阿瑟的婚礼豪华盛大,但平克尼亦拒不出席。婚后,路易丝与平克尼关系紧张,而前者于1929年6月18日与麦克阿瑟离婚后便表示是平克尼在婚姻生活中处处干涉的结果。

离婚后,至第二次出访菲律宾期间,麦克阿瑟与小他33岁、年仅16岁的欧亚混血儿伊丽莎白·库珀(英语:Elizabeth Cooper)秘密交往。麦克阿瑟调回美国本土时将她带回美国,由于不愿使母亲知悉其存在,麦克阿瑟只能将她安置在查尔斯顿旅馆(Chastleton),距离其工作的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大楼仅几个街区。由于要躲避母亲的监视、加上参谋长忙碌的工作,麦克阿瑟与伊丽莎白日益疏远,后者经常出入夜总会、过着纸醉金迷、招蜂引蝶的生活,麦克阿瑟曾希望伊丽莎白经济独立,鼓励她参加艺术课程、修读法学,但后者皆不感兴趣,反而一直跟麦克阿瑟要钱,两人关系压力遽增。

当有一次伊丽莎白试图请麦克阿瑟协助其兄弟艾伦(Allen)找一份美国工作时,后者直接从报纸撕下一份求职广告作为回复。其后麦克阿瑟决心与伊丽莎白断绝关系,并试图将她送回菲律宾。1934年9月1日,麦克阿瑟寄给伊丽莎白一张通往美国西部的火车票与回马尼拉的船票,但后者拒不离去。1934年,华府团团转专栏的两位作家罗伯特·沙龙·艾伦与德鲁·皮尔逊撰文抨击麦克阿瑟在酬恤金进军事件中的作为是不正当、不必要、专横、苛刻、残酷的,并广泛描绘他独裁、抗命、不服从、不忠诚、对陆军部的上司不尊敬等。

麦克阿瑟控告两人,要求赔偿名誉损害75万美金,但两人受密西西比州众议员罗斯·亚历山大·科林斯(英语:Ross Collins)的帮助,找到伊丽莎白,而后者与其合作,卖出麦克阿瑟曾写给自己的情书,两人也威胁麦克阿瑟将在官司开庭时请伊丽莎白出庭作证(公开其存在),使得麦克阿瑟最终放弃诉讼、选择庭外和解,之后还秘密向伊丽莎白支付1万5千美金作封口费。事后海军的威廉·D·李海将军评论麦克阿瑟当时是单身汉,官司是可以打赢的,而之所以选择和解也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知道伊丽莎白的存在[375]。伊丽莎白始终没有回去菲律宾,而是继续在好莱坞当演员,但一直都是演小角色而未能成名,两次婚姻也都以离婚告终,最后伊丽莎白于1960年6月29日服用过量的巴比妥类药物自杀身亡,享年46岁[373]。

麦克阿瑟与琼妮·玛莉·佛雷克洛思的第二段婚姻较为顺遂,部分原因也是出于母亲的认可,与布鲁克斯不同,琼妮相当适应菲律宾驻防时的生活,对麦克阿瑟毕恭毕敬、充满崇拜之情,对于自己将军夫人的身份亦十分珍惜,她在公开场合将麦克阿瑟称作“将军”,而私下则称后者为我的主人。

在麦克阿瑟过世时,琼妮已64岁,后于1988年自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处获颁自由勋章、1993年又接受了菲律宾的功勋勋章。1994年日本明仁天皇伉俪访问美国时也特意与其会面。麦克阿瑟与琼妮的独生子阿瑟·麦克阿瑟四世则对军旅生涯不感兴趣,在哥伦比亚大学研修音乐,做了一段时间的谱曲家。麦克阿瑟对此表示:家母对我施加太多的压力,做第一名是世界上最寂寞孤单的了,我也不希望我的儿子也经历这些。麦克阿瑟去世后,阿瑟改以化名生活、终身未婚,后成为聚集于格林尼治村的嬉皮之一,退出了公众视野。

麦克阿瑟的兄长亚瑟·麦克阿瑟三世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官拜海军上校、当过一艘主力舰的舰长,也曾获海军十字勋章和海军杰出服役勋章,但于1923年12月2日因盲肠炎病死,其子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二世为外交官,后于1956年12月担任美国驻日大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