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道相争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博士论西游 2023-03-15 发布于河南

(博士论西游第八七〇讲,选自《〈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057)第一章――人物篇之“太上老君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密码”)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佛教对于“老子化胡说”,其态度是不断变化的,先是从不反对,后来逐渐变化为激烈反对,甚至还利用“老子化胡说”来贬低道教,即,老子是佛陀弟子,他来到中国的创立道家,功成身退,西渡流沙返回印度
除了佛道两教围绕“老子化胡说”,争论是佛道谁在谁先之外,两家还在各自的神通、义理等方面,同时也在进行着激烈的争斗和辩论。
曾协助玄奘大师译经的唐代高僧道宣,他所著的《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详细记载了从东汉明帝朝到大唐高宗朝的佛道争辩情况。据《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记载:
在东汉明帝佛教初入中国时,佛道两教就开始了第一次较量,此次进行的是神通比拼。道士将道经置于火上焚烧,道经化为灰烬,僧人迦摄摩腾却踊身高飞,坐卧空中广现神变,道教败北。
北齐文宣帝高洋召道士和僧人进行辩论,道士陆修静提出,“佛家自号为内,内则小也。诏我道家为外,外则大也。”僧人昙显反驳,“若然则天子处内,定小百官矣。”道士无以为答,诏令国内禁止道教。
唐高宗显庆二年西明寺建成之时,高宗召集僧道两家来到该寺,提出“佛道二教同归一善”,“可共谈名理以相启沃”。
然而,辩论现场却剑拔弩张,道士张惠元提出 “夷夏不同客主位别,望道士于先上座”,玄奘大师的弟子慧立进行反驳,“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高宗对此表示认可,“更遣上仍僧为先”。
在这场辩论中还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
道士李荣表示,佛道都是出家人,何必要苦苦相争;僧人慧立认为,道士不剃须发,怎么能称得上出家人。李荣十分生气!他说,僧人认为剃发好,为什么不剃眉毛?慧立反问,为何要剃眉毛?李荣说,因为眉毛和须发都是毛!慧立再次反问,既然须发都是毛,为何道士只束发而不束须呢?
李荣哑口无言,无以为答!
该文献记载佛道两教相争辩论达33次之多,除了围绕“老子化胡说”的争论,以及神通比拼,其他辩论主要是言语机辩,而对义理的辩论相对不多,且大都为道士败北。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此文献作者为唐代高僧,自然会更偏向于佛教。
《西游记》中也有一些反映佛道相争的故事,车迟国三位妖精国师与和尚比赛求雨,比丘国妖精国丈与唐僧论道,木仙庵妖精道士与唐僧谈玄,但结果则是道家全胜,车迟国和尚求雨不得,比丘国皆称唯道独尊,木仙庵唐僧下拜。当然,这也十分正常,《西游记》旨在宣扬道教内丹修炼,自然也会偏向道教。
而关于佛道两教之间的义理之争,《西游记》中木仙庵和比丘国故事的相关描写,则可从中看出一点端倪,现将其中主要内容摘录如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行品味:
唐僧在木仙庵中向四老提出,“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而拂云叟则告诉唐僧,“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忘本参禅,妄求佛果,都似我荆棘岭葛藤谜语,萝蓏浑言。”
唐僧在比丘国向国王解释佛家长生,“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只要“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妖怪国丈则反驳唐僧,只需“应四时而采取药物,养九转而修炼丹成。”必能“跨青鸾,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
无论佛道如何进行相争,悟空在车迟国对该国国王所说的一句话,“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应该更能表明《西游记》作者的意图,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佛道相争的最终结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