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海I号”沉船瓷器的装烧工艺

 RK588 2023-03-16 发布于美国

“南海I号”全面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瓷器,主要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闽清义窑等。通过对比发现,这些不同窑口的瓷器在装烧工艺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芒口器覆烧

图片

“南海I号”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中芒口器所占比重较大,包括芒口婴戏纹碗、芒口叶脉纹碗、芒口回纹碗、芒口叶脉纹碟、芒口花口印花碟等。由此可见,“南海I号”出土景德镇瓷器有相当部分是采用芒口覆烧工艺的,具体采用是“同等大小垫圈层叠覆烧”这一形式。垫圈的横截面近似“𠄌”形,装烧时先将一个垫圈放置在下,然后在垫圈上放置一件瓷坯,然后再放置垫圈,后再放置瓷坯,如此往复。待摞放完成后,垫圈就摞出一个筒形匣钵的形状,然后在外面涂刷一层泥浆,尤其是垫圈重叠处。待泥浆干结后,这一摞瓷坯就可以入窑烧制了。

芒口器覆烧最早是北方定窑使用的,“南宋中后期景德镇各窑流行支圈组合式覆烧窑具,而支圈组合式的覆烧法当创于十一世纪的定窑”。两宋之际,这一装烧技艺传到景德镇。芒口覆烧工艺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大大增加窑室烧造瓷器数量,“如果把它和匣钵仰烧法相比较,能增加装烧密度(竖向)四倍以上,并有减少变形、节约然料和耐火材料等优点”。此外,由于器物是放置在垫圈之上的,器物之间没有接触,摞放再高也不会导致下方的器物因为承重而变形。

M形匣钵单个装烧

图片

“南海I号”出土龙泉窑的瓷器多为刻划花青瓷碗、刻划花青瓷盘。这些器物除了外底部其余地方皆施釉且釉层完整,这表明” 南海I号”出土的龙泉器是仰烧的,且不存在叠烧现象,是一匣一器。

龙泉窑青瓷在南宋时期主要是用M形匣钵单个装烧。具体装烧方式为,先将一个M形匣钵放在下面,再在匣钵里放一个直径小于圈足的垫饼,然后将瓷器圈足套在垫饼上,再放一个匣钵重叠在之前的匣钵上,如此反复。与传统的筒形匣钵相比,M形匣钵放置器物时,由于器物大部分是高于其下匣钵的,不再需要在匣钵内预留放置器物时双手的空间,这样能减少匣钵的空间浪费。

支钉叠烧

图片

“南海I号”出土的德化窑瓷器中刻划花青白釉大盘占很大比例,这类大盘施釉多至外壁下端,圈足和外底皆无釉,盘内底大多有五个支钉痕。这些信息表明,“南海I号”出土的德化大盘是用支钉叠烧的。支钉是“将耐火土、粘土、硅石等加工成比较规则的泥丸或垫块,装窑时将其放在器物底部或内底,3-8个不等,然后上叠其他坯件,以防止发生釉液粘结”

    支钉叠烧具体形式为:先在匣钵内放一块垫饼,再放上瓷器,然后将五枚耐高温的支钉放在瓷器内底排成一圈,支钉排成的圈与瓷器圈足直径大抵一致,然后直接将另一件瓷器圈足放在支钉上,如此反复。这种叠烧方式,瓷器之间距离只有支钉的厚度,最为节省空间。但由于瓷器是直接摞放在下面的瓷器上的,瓷器之间受力,叠放太多会导致下面瓷器圈足变形甚至坍塌,故叠烧数量也是有限的;另外,会在器物内底留下明显的支钉痕,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釉面的完整和美观。
涩圈

图片

“南海I号”出土的闽清义窑瓷器中青釉弦纹小碗占较大比重,这些小碗胎釉普遍较差,施釉多至外壁中下部,相当一部分碗里有涩圈,且有的涩圈里还有类似砂粒的颗粒物。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批青釉弦纹小碗是有用涩圈叠烧的,同时也有用到砂垫。“砂垫在运用上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需要的部位满撤,形成一个具有间隔作用的层面。一是点堆,用法如同托珠,此法见于四川瓷峰窑、磁县观台窑等。”义窑青釉弦纹小碗使用的砂垫,应该是前一种,在涩圈上铺撒砂粒,然后再放置器物。

涩圈就是在施完釉的器物内抹去一圈釉层,这样能防止上下器物直接摞放时发生釉面粘连,或者再在涩圈上撒一层草木灰、砂粒等起间隔作用。这种涩圈叠烧跟支钉叠烧有些类似,器物之间直接重叠在一起,提高装载量无需多言;但与支钉叠烧相同的是,同样牺牲了碗内釉面的完整性。

上面四种装烧工艺的使用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南宋时期海上丝路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外销瓷的巨大需求量驱使着各大窑场提高产量。由于瓷器入窑烧制是很花时间的,所以提高产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瓷器装烧量。一方面是修建更多更大的龙窑,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装烧的密度。景德镇窑的芒口覆烧、德化窑青白瓷大盘的五爪支钉叠烧、义窑青瓷小碗的涩圈叠烧,都是一匣多器,皆是为了减少瓷器之间的空间浪费,提高窑室烧制面积的利用率。龙泉M型匣钵特殊构造使得匣钵上下之间互为底和盖,也减少了匣钵之间的空间。

-----
图片
-----

    在提高装烧效率的前提下,不同窑口的装烧方式还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装烧技术的影响。很明显的是,在景德镇的芒口覆烧、德化窑的五爪支钉叠烧、义窑的涩圈叠烧这三种叠烧工艺之中,景德镇的芒口覆烧是最先进的,因为其空间利用效率更高,同时烧制出的瓷器也更美观。这得益于北宋灭亡后定窑大量窑工进入景德镇制瓷,定窑成熟的覆烧技术流传到景德镇并发扬光大;而且在当时,景德镇的陶瓷发展水平在民窑中也是最高的。垫圈覆烧技术在景德镇得以改良和发扬后,晚些时候才流传到东南沿海并大量使用。龙泉的M形匣钵虽然没有前面三者装烧效率高,但不能说明其装烧技术差,反而他在保证一匣一器不影响器物釉面美观的前提下,通过匣钵结构的改造,提高了装烧量,更说明其装烧技术的先进性。

    二是产品定位的影响。南宋时期,这些生产外销瓷的窑口在追求更大产量的同时,对产品质量和定位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的。龙泉窑的一匣一器,无疑对产品质量要求是最高的,这样除了不影响美观的底部,器物其他地方皆没有釉面亏损。景德镇窑其次,景德镇窑的芒口器,由于其胎细腻白净,白色的胎与青白色的釉面色调相当和谐;露胎很少,有“一线芒口”之说,且芒口与釉面交界处平整顺滑、过渡自然,不走近仔细看都难以看出芒口。所以景德镇窑优良的胎釉和高超的制瓷水平,使得其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产品品控也做得相当不错。德化窑的支钉叠烧和闽清义窑的涩圈叠烧,则是单纯追求产量的表现,德化窑大盘内陆的五个支钉痕大都比较明显,义窑青釉弦纹小碗内的涩圈也比较显眼,这与义窑较差的胎釉以及简单的造型所体现的粗瓷风格是一致的。




    南宋时期南方主要的外销瓷生产窑口在南宋海外贸易发达、外销瓷产量需求巨大的背景下,都以提高产量为首要目的;与此同时受到制瓷水平和产品定位的影响,各个窑口在提高瓷器产量和保证瓷器质量之间,有着不同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①:《景德镇湖田窑各期碗类装烧工艺考》,刘新园、白焜,90页

②:《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艺初步研究》,《考古》1974年6期

③:《中国古代的窑具与装烧技术研究》,熊海堂,92页

④:《中国古代的窑具与装烧技术研究》,熊海堂,10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