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障儿童为什么需要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耳之缘 2023-03-16 发布于贵州
7岁以前是儿童获得有声语言的重要时期,这时他们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最多,模仿力也较强。如果这个时期的婴幼儿或儿童因听力障碍听不到声音,则会对其有声语言能力的获得造成致命影响,使之错过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而出现“因聋致哑”的后果。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伤,显性层面导致有声语言的接收和自我反馈出现障碍,听觉言语链条中断,言语过程无法进行;隐性层面导致由于自我听觉反馈受阻,长时间引起语音和语义脱节,言语器官僵化,从而导致有声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出现严重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障碍。

针对听障儿童康复需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听”的问题。助听器功能的不断改善和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听障儿童的康复提供了必要保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绝大多数的听障儿童可以重新依靠听觉潜能学习有声语言,回归主流社会。但是这些基于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的方法,只能让听障儿童获得听觉,而他们能否学会运用听觉,进而达到听懂和进行有声语言交流,则必须依赖有效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借助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以帮助声音传递到听障儿童大脑听觉中枢,但问题的关键是传入大脑中枢的声音能否被辨认为言语声,被正确理解,组织成内部言语并被正确、清晰地表达,使听话人听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列联系与连结过程。一个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最终能否获得有声语言能力,关键取决于个体在接受助听产品后能否获得有效的听觉经验、语言规则经验、语言认知经验、语言情景经验和语言运用经验。如果不考虑上述要素,任何一个健听人士,只要能听到声音,就会自然掌握一门语言。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外语的健听人,即便能听到一种外语(如德语或西班牙语)的语声,但其根本听不懂,也不会说,道理就在于此。

有些年龄较小的听障儿童家长还会问及这样的问题,健听儿童没有通过专门的听力语言训练就习得了一种语言,为什么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还要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呢?事实上,健听孩子也不是一出生就会说话的,他们在胚胎期已经开始接受了来自妈妈体内和体外的各种声音刺激,出生后又得到了成人语音和语义的强化,即便如此,最少也需要经过1年以上的听觉语言经验的积累,才开始咿呀学语。他们的语言训练和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因此称为语言习得。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语言习得经历不同,由于听力损伤和个体差异,他们对有声语言感知觉的经验是不连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缺失的。即便在很小的时候配戴了助听器或植入了人工耳蜗,他们的听觉年龄和有声语言年龄仍是零岁。由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存在,他们必须通过及时、有针对性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有关掌握语言所需要的各个基础要素弥补回来。否则将错过关键期,即便很早植入了人工耳蜗,如果没有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其有声语言能力也很难获得理想的发展。

总而言之,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只是解决了听障儿童康复过程中“听”的问题,而能否“听清”、“听懂”、“会听”,进而到“能说”、“说清”、“会说”,皆须由学习获得。对听障儿童实施的听力语言训练,就是因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组织、进行的一种专门化的有声语言学习,是听障儿童获得有声语言能力,实现主流社会回归的必由之路。



知识点

延展阅读



图片

1

听力训练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➊ 配戴助听器是听力训练的前提条件。助听器必须由助听器验配专业人员依听障人士的听力损失不同选择适宜功率的助听器,并且进行助听器验配和评估,明确助听器的处方,助听器不是商品,更不能买来就戴。

➋ 听力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刚开始配戴助听器时应多听一些动物的鸣叫声、音乐声、人体声和自然环境声。逐渐增多对语音、语言的识别。

➌ 听力训练方法由多感法与单一法相结合,寓于游戏中。每一阶段的训练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于新知识、新内容采用多感观法训练,通过视、触、听,加深听障儿童对所学内容音、形、义的理解。第二,采用单一法进行强化听觉训练,形成听觉概念。第三,在与听障儿童进行言语交往时,仍需听障儿童视觉、听觉的同时参与。

2

耳聋对语言发展有何影响?

耳聋程度越重,语言障碍越明显。
听力损失25 dB以下,一般无语言障碍,不影响正常的言语交流;
平均听力损失26-40 dB,对一般的说话声听取没有困难,但对于多人开会的场面会感到听话困难,较小的声音信息不易听到,如高频下降明显,此种情况则更为突出。如果婴幼儿有此程度的听力损失,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语言;
平均听力损失41-55 dB,对普通音量的说话声感到听辨困难,如发生在婴幼儿期可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影响幼儿的语言学习;
平均听力损失56-70 dB,对大声说话听辨困难,不易理解,如发生在婴幼儿期可导致语言明显迟缓,且发音异常;
平均听力损失71-90 dB,对较大的声音可有声感,但不能分辨言语声,可导致语言障碍;

平均听力损失90 dB以上,语言障碍明显,不能通过听说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3

听障儿童能听到声音就一定能听懂语言吗?

能听到声音不一定能听懂语言,要使听障儿童能听到声音很容易,即使有较少残留听力的听障儿童,经助听放大也能听到声音,但要达到能听懂语言并不容易。

听清楚声音是听懂语言的关键,在听清楚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学习才能真正理解语言。人们的说话声音属于复合音,由低频、中频、高频构成。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或成人对声音的感受则与健听人不同,听障耳相当于一个滤波器一样,只能听到正常语音的某一部分,所以只能听到声音而听不清在说什么。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应依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不同,首先请专业人员选配适宜的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然后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就可以做到听到声音和听懂语言。

4

戴了助听器,为什么还要进行听觉、言语训练?

人们进行语言交流,必须能够听见并听懂别人说的是什么,还要使自己的发音器官各部分很好地协调运用,将想说的话恰当地表达出来。这对于健听人来说不算困难,因为他们从一出生起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大量的听觉、言语信息。而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则很难,由于听力障碍造成听觉发育远远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助听器主要起放大声音信号的作用,只能解决能否听见的问题,而大脑对传进来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形形色色的语言需要有认知、理解、记忆、掌握等过程,是解决能否听懂的问题。由于听障儿童长期不开口说话,发音器官僵硬、不协调,加之不能理解、掌握、运用语言,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使听障儿童与他人交谈时语言清楚、流利。大量实践证明,进行系统、科学地听觉、言语训练的听障儿童康复效果较好,而不进行听觉言语训练的听障儿童康复收效甚微。

5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有多大?

图片

▴日常生活环境常见的声音音量

图片

▴听觉暴露在高音量环境的时间上限


一般人能接受的音量必须低于90 dB,若经常或重复暴露在90 dB以上的环境下,便会造成永久的听力损伤。如果音量超过115 dB,就会震破耳膜。因此,保护听力第一要务要控制环境音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