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听障儿童康复需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听”的问题。助听器功能的不断改善和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听障儿童的康复提供了必要保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绝大多数的听障儿童可以重新依靠听觉潜能学习有声语言,回归主流社会。但是这些基于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的方法,只能让听障儿童获得听觉,而他们能否学会运用听觉,进而达到听懂和进行有声语言交流,则必须依赖有效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借助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以帮助声音传递到听障儿童大脑听觉中枢,但问题的关键是传入大脑中枢的声音能否被辨认为言语声,被正确理解,组织成内部言语并被正确、清晰地表达,使听话人听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列联系与连结过程。一个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最终能否获得有声语言能力,关键取决于个体在接受助听产品后能否获得有效的听觉经验、语言规则经验、语言认知经验、语言情景经验和语言运用经验。如果不考虑上述要素,任何一个健听人士,只要能听到声音,就会自然掌握一门语言。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外语的健听人,即便能听到一种外语(如德语或西班牙语)的语声,但其根本听不懂,也不会说,道理就在于此。 总而言之,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只是解决了听障儿童康复过程中“听”的问题,而能否“听清”、“听懂”、“会听”,进而到“能说”、“说清”、“会说”,皆须由学习获得。对听障儿童实施的听力语言训练,就是因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组织、进行的一种专门化的有声语言学习,是听障儿童获得有声语言能力,实现主流社会回归的必由之路。 知识点 延展阅读 1 听力训练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➊ 配戴助听器是听力训练的前提条件。助听器必须由助听器验配专业人员依听障人士的听力损失不同选择适宜功率的助听器,并且进行助听器验配和评估,明确助听器的处方,助听器不是商品,更不能买来就戴。 ➋ 听力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刚开始配戴助听器时应多听一些动物的鸣叫声、音乐声、人体声和自然环境声。逐渐增多对语音、语言的识别。 2 耳聋对语言发展有何影响? 平均听力损失90 dB以上,语言障碍明显,不能通过听说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3 听障儿童能听到声音就一定能听懂语言吗? 听清楚声音是听懂语言的关键,在听清楚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学习才能真正理解语言。人们的说话声音属于复合音,由低频、中频、高频构成。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或成人对声音的感受则与健听人不同,听障耳相当于一个滤波器一样,只能听到正常语音的某一部分,所以只能听到声音而听不清在说什么。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应依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不同,首先请专业人员选配适宜的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然后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就可以做到听到声音和听懂语言。 4 戴了助听器,为什么还要进行听觉、言语训练? 人们进行语言交流,必须能够听见并听懂别人说的是什么,还要使自己的发音器官各部分很好地协调运用,将想说的话恰当地表达出来。这对于健听人来说不算困难,因为他们从一出生起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大量的听觉、言语信息。而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则很难,由于听力障碍造成听觉发育远远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助听器主要起放大声音信号的作用,只能解决能否听见的问题,而大脑对传进来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形形色色的语言需要有认知、理解、记忆、掌握等过程,是解决能否听懂的问题。由于听障儿童长期不开口说话,发音器官僵硬、不协调,加之不能理解、掌握、运用语言,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使听障儿童与他人交谈时语言清楚、流利。大量实践证明,进行系统、科学地听觉、言语训练的听障儿童康复效果较好,而不进行听觉言语训练的听障儿童康复收效甚微。 5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有多大? ▴听觉暴露在高音量环境的时间上限 一般人能接受的音量必须低于90 dB,若经常或重复暴露在90 dB以上的环境下,便会造成永久的听力损伤。如果音量超过115 dB,就会震破耳膜。因此,保护听力第一要务要控制环境音量。 |
|